梁珊珊 高夢


【摘 要】經濟增長是宏觀經濟學的重點研究領域之一,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本文運用計量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以陜西省為例,對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變量的平穩性檢驗、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表明: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呈現長期穩定的協同互動關系。另外,提出了一系列推動陜西省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措施與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經濟增長;檢驗;陜西
經濟增長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和地區生產的物質產品和服務持續增加,通常用GDP來衡量。產業結構是指生產要素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的比例構成。
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一個地區的產業結構必須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否則會制約經濟增長的速度;同時,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打破原來的均衡,導致產業結構發生相應的改變。
陜西省作為西部大省,在拉動西部與中部和東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省會——西安亦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起點,因此對于陜西省經濟增長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重點。本文旨在研究、探討陜西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一步提出促進其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措施與建議。
一、陜西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取及數據來源
選取變量,GDP:陜西省國內生產總值;GDPI:國內生產總值指數(1978年=100,剔除價格因素的干擾);X1:第一產業產值;X2:第二產業產值;X3:第三產業產值;本文選擇第二、三產業比重之和作為反映產業結構的代表變量,用S表示。
本文樣本數據均來自《陜西統計年鑒》,樣本區間為1978-2015年。由于數據的自然對數變化并不改變原變量的協整關系,使其趨勢線性化,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時間序列中存在的異方差現象,故對6個變量取對數,分別用lnGDP、lnGDPI、lnX1、lnX2、lnX3、lnS表示,并對數據進行進一步分析。
(二)實證分析
這幾個變量均為時間序列數據,可能存在不平穩性,從而出現“偽回歸”現象,而對數據進行差分變換后進行回歸,可能丟失信息。處理平穩數據的協整方法可用于檢驗經濟時間序列變量水平數據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可用于確定經濟事件序列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同時要求經濟時間序列變量是平穩的。因此,進行陜西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之前要檢驗經濟時間序列變量的平穩性。
1.平穩性檢驗(ADF)
對上述6個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lnGDP、lnGDPI、lnX1、lnX2、lnX3、lnS在5%的水平上不平穩,而其一階差分在5%的水平上平穩,故其均為一階單整序列。因此,可進一步檢驗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之間的協整關系。
2.協整檢驗
通過單位根檢驗,發現lnGDPI、lnS是非平穩序列。
檢驗模型殘差序列的平穩性,從表1看,ADF統計量小于顯著性水平5%,因此是平穩的,lnGDPI與lnS存在協整關系。
利用Eviews軟件對lnGDPI和lnS進行回歸分析,協整回歸方程為:
由表1得出:GDP與X1、X2、X3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建立誤差修正模型:
方程通過了F檢驗,估計量通過了t檢驗。可得出:GDP的波動原因分為兩部分,一是產業結構調整,二是偏離長期均衡。從系數估計值-0.006來看,當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將以0.006調整力度將非均衡拉回均衡狀態。
3.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上述檢驗表明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變量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但這種長期均衡的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關系,還有待進一步驗證。因此對lnGDPI和lnS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檢驗結果如表2:
表2 lnGDPI與lnS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
可得出:陜西省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產業結構變動影響經濟增長,經濟增長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的變動,即陜西省的產業結構的變動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4.回歸方程的建立
取1978-2015年陜西省國內生產總值及三大產業產值作為樣本觀測值,運用EIVEWS軟件對陜西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定量分析,得如下回歸模型:
方程通過了F檢驗,估計量通過了t檢驗。因此,1978-2015年間陜西省GDP與產業結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第一、二、三產業產值每變動1%,經濟總量分別將同向變動0.1625%、0.5751%和0.2575%。
二、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陜西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都不具有平穩性,但是從長期來看,兩者是高度相關的,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協同關系。
陜西省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最快,對于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也最高;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次之,而第一、三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大幅度下降,第三產業略高于第一產業。
(二)政策建議
陜西省應緊抓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妥善應對國內外經濟風險挑戰,緊扣科學發展富民強省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
1.繼續推進工業化建設,加快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結果表明,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彈性在三大產業中最大。首先,陜西省應該積極轉變目前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從根本上改變高能耗、高物耗的經濟增長方式,從而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的重大產業扶持政策與我省骨干優勢產業高度契合,有利于加快轉型升級、搶占發展制高點。其次,陜西省應該提高對工業的科研投資水平和投資效率,增強工業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大對共性技術的投入和供給。另外,緊抓國家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契機,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充分釋放科技資源優勢。
2.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于經濟增長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發展第三產業能夠吸收就業,降低失業率,帶動整個經濟體系健康地運營。首先,陜西省應該加快推進城鎮化的進程,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契機。加大扶貧攻堅力度、推進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等,滿足居民對文化、就業和社會保障的需求。其次,陜西省應該提高第三產業吸收勞動力的能力,提高第三產業的科技含量,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升第三產業的服務水平。
3.加快發展第一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發展是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保證。在農業發展模式上陜西省應該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的模式,加快農林牧副漁業的發展。同時,在促進農業多模式發展的基礎上,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促進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另外,對農民進行多方面的種植和養殖知識的培訓,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從而帶動農業生產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延軍,金浩.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協整研究[J].商業時代,2007,(07):21-22.
[2]張恒梅.陜西省就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和實證分析[D].西北大學,2006,(6):12-14.
[3]張景.京津唐地區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1.11.
[4]樊歡歡,劉榮等.Eviews統計分析與應用[M].2.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17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