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燕

【摘 要】2006年胡錦濤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提出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思想,首次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到國家戰略層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高度,把其作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創新型國家;目標;現代化;綜合實力
在新世紀第一次全國科技大會上,胡錦濤明確提出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未來15年的國家戰略,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思想依托創新尋求發展,把創新作為國家發展的主導力量的源泉,從不同角度體現了提高綜合國力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一、根本目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現代化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深刻變革過程,包括經濟發展、社會結構、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內容。i進入新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同時進入了大繁榮大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對于中國來說,大發展的機遇并不多,ii胡錦濤適時地抓住了這一機遇,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iii,以推進現代化建設全局和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蓬勃發展。
首先,建設創新型國家是經濟富強的關鍵。經濟的繁榮和富強最終依靠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提高只能通過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實現。鄧小平早就指出“馬克思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看來這樣說可能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iv
當代世界,高科技已然滲透、融合到生產力各要素中,生產力發展出現了新的飛躍。“我們必須下更大的氣力、做更大的努力,進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帶動生產力質的飛躍,推動我國經濟增長從資源依賴型轉向創新驅動型。”v創新型國家建設以來,我國的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增強,科技創新對經濟的貢獻率實現了質的飛躍,為經濟富強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其次,創新型國家建設有利于推進民主政治的發展進程。創新有解決基本問題的革命和解決具體問題的改革兩種基本方式,政治體制創新作為后者,主要解決政治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政治體制的創新是在保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不變的前提下探索民主的實現形式、推進民主的發展進程。近十幾年來,我國堅持建設創新型國家,推進政治改革和創新,民主形式日漸豐富、民主制度不斷健全,人民民主意識日益加強,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建設正呈現出旺盛活力與勃勃生機。
再次,創新型國家建設有利于精神文明目標的實現。文明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領域的基本價值取向,它是我國文化建設的現實目標。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眝i文明作為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的進步狀態和積極成果,是與精神上愚昧、思想上保守和文化上落后相對應的精神上進化、思想上進步和文化上先進。如果說沒有社會主義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那么,沒有文明同樣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當今時代是創新的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同樣需要創新。我國傳統的文明需要通過創新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從內容上看,創新型國家建設有利于更新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成果,實現精神產品的高雅性、多樣性和豐富性,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地動力;從形式與載體上看,創新型國家有利于使精神文明作品具有新意而引人入勝,鞏固精神文明建設成果。
最后,創新型國家建設有利于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進程?!昂椭C”是人類社會孜孜追求的美好社會愿望,而創新型國家提倡的生態化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對其實現具有重要作用。生態化技術創新在資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低消耗、高產出、少污染等方面具有突出特點,其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物資條件和技術裝備,保障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當前,我國社會還存在著城鄉、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公平和效率問題凸顯等諸多問題,這在不同程度上制約和影響了和諧社會的構建進程。只有在推進技術創新富強經濟的同時進行制度創新,消除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不和諧因素,才能使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在協商中解決,使社會充滿活力,實現和諧社會的建設。
二、重要目標:增強國家綜合實力
綜合實力是一個主權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所擁有的各種力量的有機總和,是所有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又是世界強國確立其國際地位、發揮其國際影響和作用的實力基礎。vii一國的綜合實力受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和科技等實力影響,同時表現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影響力等幾個方面。在當前國際競爭新形勢下,國家綜合實力越來越取決于一國的科技實力,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如圖所示),創新型國家建設成為后發國家跨越發展的根本方式。
在這一國際大背景下,2006年胡錦濤提出創新型國家建設思想,明確指出:在“科技競爭成為國際綜合實力競爭的焦點”viii的形勢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對整體提升綜合實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ix,同時“從現在起到2020年,我國科學和技術發展要以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為核心。”x不僅把提升人才、文化以及制度等綜合“軟實力”作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目標,更把鞏固和增強科技、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等綜合“硬實力”作為創新發展和構建創新型國家的奮斗方向,為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提供保障。
第一、有利于增強科技實力和影響力。在當代,傳統意義上的資源和土地等有形資本已經不再是國際競爭的關鍵,國際綜合實力競爭越來越表現為創新實力的競爭,特別是高科技創新實力競爭??萍紝嵙Σ粌H是綜合實力的關鍵組成部分,它還能對其他組成部分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創新型國家建設思想正是在科學分析以科技實力為主導的綜合實力競爭新形勢和準確判斷我國戰略需求基礎上提出來的,其主張以自主創新能力推進我國科技實力的穩步增強,進而提高我國的綜合實力與國際競爭力。
第二、有利于增強經濟實力和影響力?!爱斀駠H經濟競爭的核心,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眡i當代國際社會,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忽視創新在提高經濟實力和競爭力中的影響和地位,他已經取代傳統時代的物質資源而成為國家和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資源。顯而易見的是,提高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成為了增強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的根本途徑。
第三、有利于增強政治實力和影響力。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對政治實力和影響力的作用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政治技術的作用。伴隨科技發展與創新,現代科技逐步滲透到政治領域,形成了現代政治技術,如電子政務技術、政治信息分析技術等。二是對政治制度的作用。具有合法性的政治制度是能提供人民以福利的制度,創新國家建設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隨之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國家的政治危機,為其政治合法性奠定了基礎。三是對維護國家主權的作用。當前,我們正處于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國際新格局,但侵犯或限制別國主權的行為時有發生,更需要我們加強主權意識,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維護本國主權,有效參與國際競爭。
第四、有利于增強軍事實力和影響力。首先,在軍隊結構和軍隊建設上,創新型國家建設不斷促使新的兵種出現,軍隊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和充實;軍隊建設方面,中國特色精兵之路也依賴于我國的自主創新。其次,在武器裝備上,國防領域的自主創新對現代武器的影響是全面和決定性的。隨著國防的創新,新型現代武器裝備不斷被研制出來,這對軍事實力提高至關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各國所研制的一代又一代的新式武器和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實踐證明,為一種武器所提供的技術創新含量越多,其性能越好,戰斗效能就越高。xii
三、具體目標:國家創新水平快速提高,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
“到2020年,使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xiii這是胡錦濤創新型國家建設思想所明確的具體目標,也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重大戰略。
第一,創新型國家要求國家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罢嬲暮诵募夹g、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xiv,一味的引進卻忽視了對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必然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惡性循環之中,最終降低我國的自主創新水平,拉長與創新型國家之間的距離。為了能夠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我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指出,在未來15年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過程中自主創新發展的重點領域是:一是優先發展能源、水和礦產資源、環境、農業等領域自主創新能力。二是集中發展制造業、交通運輸業、信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自主創新能力。三是加強人口與健康、公共安全、國防等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第二,創新型國家要求保障國家安全與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隨著國家發展,經濟對傳統概念中的生產要素的依賴性越來越低,如土地、資源等,而創新能力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則明顯提高。我們必須更加堅定的依靠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國家,推進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轉變,實現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值得強調的是,創新對國家發展的影響離不開安全的外部環境,我們依靠自主創新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必須加強國防建設。貫徹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堅持質量建軍,科技強軍,勤儉建軍,從嚴治軍,積極改革創新,全面提高官兵素質,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提高技術創新條件下防衛作戰的能力。xv面對當代國際環境,我們要處理好各種復雜情況,必須實現國防建設向創新和質量密集型轉變,以自主創新能力保障國家安全。
第三,創新型國家要求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創新實力顯著增強。首先、從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看。基礎科學研究是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的重要平臺,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它對于提高全社會的知識和科學素養,形成尊重科學、追求真理的社會氛圍具有重大意義。重大的基礎研究突破往往意味著自主創新能力的飛躍,對國家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其次、從前沿技術方面看。前沿技術是指高技術領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導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術,是未來高技術更新換代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國家高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xvi新世紀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我國國情和戰略需求,確定了8個領域內的22項前沿技術,包括信息技術領域內的智能感知技術、新材料技術領域內的智能材料與結構技術等。
注釋:
i查英青:《科技創新與中國現代化》,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頁。
ii劉華秋:《既必須緊緊抓住又可以大有作為——談重要戰略機遇期》,《人民日報》,2003年4月14日第9版。
iii《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頁。
iv《鄧小平文選》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75 頁。
v《推進自主創新 建設創新型國家文件匯編》,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頁。
vi《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頁。
vii 孫嘉明、王勛:《全球社會學:跨國界現象的分析》,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頁。
viii胡錦濤:《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2006年1月9日。
ix《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頁。
x《推進自主創新 建設創新型國家文件匯編》,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頁。
xi江澤民:《論科學技術》,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頁。
xii 匡興華:《國防科技與軍事》,中國國防科技信息,1998年第3期。
xiii《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頁。
xiv《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頁。
xv《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7頁。
xvi《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2020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頁。
【參考文獻】
[1]李正風、曾國平.中國創新系統研究——技術、制度與知識[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2]查英青.科技創新與中國現代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
[3]推進自主創新 建設創新型國家文件匯編[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