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穎
【摘 要】隨著社會環境與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突出,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老年風險問題。找到合適的應對老年風險的資本配置,保證老年人基本收入被許多國家提到了議事日程。研究城鎮居民對應對老年風險資本配置的認知程度,可以使人們合理考慮自己現階段的資本以及收入平滑過程中應對資本的分配,以實現資本的長期最大化。
【關鍵詞】城鎮居民;老年風險;資本配置
我們課題調查小組以江蘇以內的城鎮為例,隨機抽取了各個不同城鎮的居民進行調查,得到他們對于資本配置認知程度的大致狀況,分析他們產生這種配置模式的原因,針對這個原因提出合適的建議和解決途徑。
一、城鎮居民應對老年風險資本配置的現狀分析
通過對江蘇以內的城鎮居民做了關于應對老年風險資本配置的認知程度的問卷調查,得知如下信息:
(一)很大一部分年輕人對老年風險并沒有太多的認識,他們抱著“只要過好當下,不用想那么長遠的事”的態度去生活,所以對應對老年風險的資本配置就更加沒有規劃。只要當前的生活沒有遇到風險,在自己的收入范圍內沒有較大的、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支出,就不去考慮以后的問題。
(二)城鎮居民對于應對老年風險的資本配置的態度跟自身所受文化教育程度有一定關系。文化層次較高的居民比文化層次較低的居民對自己的老年風險資本配置更加關注。但是文化層次較低的居民中對未來可能遇到的老年風險的擔憂程度較深。
(三)擁有城市戶口和擁有農村戶口的居民在對待老年風險的資本配置上的態度也是不同的。大部分擁有城市戶口的居民都有社會保險,甚至也有商業保險,面對老年風險,有著多重保障。但是部分擁有農村戶口的居民沒有社會保險,在失業農村居民身上的情況就更為嚴重。
(四)收入較低的部分居民更傾向于選擇儲蓄和社會保險來應對老年風險。而收入較高的部分居民更傾向于選擇股票、債券、商業保險等來作為自己應對老年風險的資本配置。
二、城鎮居民應對老年風險資本配置的原因分析
(一)城鎮居民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化層次的差異導致城鎮居民對待問題的思維方式不同,文化層次較高的居民對未來應對老年資本配置的考慮更多,也有更多的規劃。而文化層次較低的居民往往考慮不到,也不具備知識和能力去考慮這個問題,沒有接受養老保險的知識教育,在就業過程中也沒有過多了解,有的工作甚至沒有繳納養老保險,也沒有拿起法律武器,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城鎮居民之間的收入差異
職業不同的居民月平均收入不同,收入低的城鎮居民需要將收入用于最基本的生存,沒有多余的資金來考慮未來的風險,即使有多余的資金,收入低的城鎮居民大多會選擇儲蓄來保值增值,因為他們認識這是最安全的投資方式。而收入高的城鎮居民更加關注未來即將遇到的老年風險以及為應對風險最佳的資本配置模式。擁有大部分資金可供自己支配的城鎮居民會選擇將大部分資金分配在商業保險和股票投資等方面。正因為這部分居民擁有較高收入,他們對未來的老年風險不是很擔憂,并且有一定的規劃和應對措施。
(三)城鎮居民之間的地區差異
我國不同地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導致人們在資本配置的觀念不同。我國大部分現代化資源都聚集在城市,大多數創新人才都更愿意去城市居住和發展,導致城市較農村的發展越來越快,城市人均收入更是大大超過農村。退休金方面,新農保目前最少能領到100多元。而城鎮居民養老金保底金額是新農保的數倍。
三、對于資本配置不合理的解決辦法
(一)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
我國養老金制度改革應當針對不同人群建立不同的制度,其劃分依據是農業勞動者還是雇員。對農民應建立普惠制養老金,對城鎮職工建立統一的養老金制度。在此基礎上,建立明晰的多支柱養老體系。各種養老金來源的途徑各有利弊,發達國家完善的養老金體制應由多種辦法構成,即世界銀行提倡的“多支柱”模式。
(二)堅持把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
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就業是安國之策,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我國應促進就業增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以落實就業優先戰略推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和鼓勵創業不斷拓寬就業渠道,使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進程變成對就業拉動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同時又以擴大就業來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只有充分就業了,人們才能更多更大程度地擁有社會保險,當人們的收入提高了,人們面對老年風險的資本配置才能有更多的選擇性。
(三)妥善處理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
縮小貧富差距,維護社會收入公平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必要前提,但是要想做到絕對的公平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政府可以妥善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采取部分有效的措施來縮小一些不必要的差距。例如政府可以在分配機制和國民收入再分配過程中調整居民之間過大的收入差距,使收入和財富趨向均等化。一旦向公平的方向發展了,人們有著對資本配置的積極性,效率也不難得到。
【參考文獻】
[1]彭浩然.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對個人退休行為的激勵程度研究[J].統計研究.2012(09)
[2]劉生龍;胡鞍鋼;郎曉娟.預期壽命與中國家庭儲蓄[J].經濟研究.2012(08)
[3]白重恩;吳斌珍;金燁.中國養老保險繳費對消費和儲蓄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12(08)
[4]楊燕綏;張芳芳.不同的老齡化,不同的發展模式[J].國際經濟評論.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