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鵬
【摘 要】人口老齡化的出現會引起一些列的社會問題,給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壓力。我國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比西方國家更加的嚴峻,因為中國有著一個特殊的基本國情:未富先老。隨著“二胎”政策的出臺,不僅意味著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這一基本國策的改變,同時也意味著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時代已經到來。人口老齡化于中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老齡化給中國帶來的挑戰,從中尋找機遇,迎合時代的大背景,切合中國的實際,從社會創新的視角,化挑戰為機遇。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機遇;社會創新
一、人口老齡化
根據國際通行標準,人口老齡化是指一個國家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7%,老年人人口占比達到或超過國際標準的國家,即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1]。根據中國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60歲以上人口占13.26%。已邁入老齡化社會。本文主要討論了人口老齡化會對消費結構,社會保障,社會儲蓄的影響以及這三方面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的總效應。
(一)消費結構
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并不是意味著社會總消費需求的萎縮,老年人群中,隱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老年人的消費觀念與青年人的消費觀念大不相同,因此引發了未來一階段消費結構的改變。而近幾年消費對國名經濟發展的貢獻比例逐年升高,根據2014統計資料顯示,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比已達到50%。邁入老年化化,一部分人群轉變成純消費人群,而養老制度的不健全,又直接導致了老年人購買能力的下降,而老齡市場的不完善也從另外一個方面進一步影響了老年人的消費支出。
(二)社會保障
老年化的到來,直接導致老齡人口的增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壓力。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也使得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障面臨更加復雜的現狀,注定養老保障制度在城市和廣大的鄉村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會面臨不同的壓力和挑戰。伴隨人口老齡化而來的社會保障支出的擴大,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財政對社會其他領域投資,進而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水平。目前,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同樣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但具體國情不同的是西方國家進入老齡化之時,社會發展水平已到達一定的水平,經濟發展也已到了相對發達的水平。社會保障制度相對完善,因而其面臨的壓力相對相遇中國。而中國屬于“未富先老”,社會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都還處于較低階段,社會保障也尚未健全完整的制度體系,因此由此帶來的社會壓力也較大。
(三)社會儲蓄
眾所周知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由于現階段國際經濟大環境的不景氣,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處于最低水平,在2012年還一度為負,消費的貢獻率雖然在逐年增長,在2013年超過投資貢獻率達到50%,但與投資之間的差距并不明顯,在未來一段時間,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不容忽視。投資率和勞動力年齡階段人口比重是正相關的。所謂勞動力人口,是指一個國家中14歲以上及60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2]。這與老齡人口剛好形成對比。人口老齡化必然會帶來勞動力人口比重的下降。據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中國勞動力人口為91583萬人,比2014年減少371萬人,而這已是自2011年起中國勞動力數量連續三年下降,且數量也在加劇。這也無疑影響了財政的投資回報率,進一步影響了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二、創新
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也會對中國的經濟產生倒逼機制,對政府,社會和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產生刺激。同時,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產生的危機,也會在經濟領域產生一股創新潮流,這也將加快經濟結構的轉型。根據人口老齡化所給中國帶來的挑戰,本文就其給消費結構,社會儲蓄,社會保障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從中尋找創新因素。
(一)產業創新
由于老年人消費的特點和消費的特殊性,從而產生了所謂的“銀發產業”,由于老年人消費的特殊性,其消費具有細,繁等特點。所謂細,是指老年人對產品的關心更細,這是由老年人的特點所決定的,購買產品一般是很謹慎的,對產品各個方面都有著特別的關心。所謂繁,是指服務者可能面臨更加頻繁的售后服務,一般產品都是結合時代技術生產的,雖然客觀上有利于提高服務質量,但由于老年人接納新事物有個較長的過程,所以對產品服務的要求并不會隨著一次購買消費而結束。目前針對老年人的消費市場的開發存在很大的缺口,這就要求企業在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努力尋找適合老齡人口消費的產業,發掘這部分市場的潛力。
(二)社會保障制度創新
社會保障制度的創新不僅可以緩解因社會保障支出增加帶來的壓力,也能夠進一步提高老年人的消費能力,拉動經濟增長。目前養老模式主要有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種模式。由于中國傳統家文化的影響以及成本較高,機構服務人員素質低等原因,機構養老在中國始終沒有成為普遍接受的養老形式。而由于中國目前的社區建設并不是十分的規范,社區養老只在個別地區存在實行的條件,而難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來,另一方面由于社區養老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設施,居民雖然在社區養老但是,養老資源卻是來自社會,這就需要社會資源在社區內的有效整合,但現狀是社會大多養老資源,分布十分分散。面對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對養老服務提出的迫切需求,以及中國人對家的特殊情結,發展居家養老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然選擇。
(三)經濟發展方式創新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投資回報率的降低,必然會對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來新的要求,這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節經濟結構的一個契機。傳統的中國經濟發展方式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導向型為主。兩種經濟發展模式的代價是巨大的,資源的消耗不僅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挑戰,而且后期治理因資源消耗而引起的環境問題的成本也較為高昂。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人口的減少對創新技術和發展方式又提出了更加緊迫的要求。以人口老齡化減少剩余勞動力為契機,三大產業中,都要積極注入的創新因素,其他領域也是如此,一個掄大錘的工人50歲就可能干不動了。一個按電鈕操作汽錘的工人干到65歲甚至70歲應該是沒有問題的[3]。
三、根本之道在于社會創新
當然,應對老齡化的挑戰,還應該在全社會范圍內掀起重視創新,積極創新的浪潮,建設創新型社會。創新型社會完善的標志,是科技產業化支持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面對人口老齡化,只有走創新之路才是唯一的應對之道,也是唯一的化解危機的選擇[4]。人口老齡化與創新既是相互對立的一面,但同時兩者又是相互相成的一面,人口老齡化帶來了經濟下行的壓力,迫使社會要解決這個問題,從而提出了社會創新的需要。正如馬克思所說“社會上一旦有技術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5]這將成為激勵社會創新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結語
以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困境視角,來理解人口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的創新,也許會對創新有新的理解,能在更深層次上理解創新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意義。人口老齡化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困境,同樣也是社會發展創新的機遇。
【參考文獻】
[1]于濤.中國人口老齡化與老年消費問題研究吉林大學[M].2013(6).
[2]國家統計局.中國勞動力人口數量[M].2014.
[3]李小平.人口老齡化帶給我們什么[N],中國信息報,2007(7).
[4]胡月曉.應對“老齡化”根本之道在于建設創新社會[N].上海證券報,2014.
[5]卡爾·馬克思.馬克思恩克斯選集[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