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本研究針對我國非營利性體育組織的管理體制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評價,以此來進一步探討在當今形勢下,我國非營利性體育組織管理體制的發展趨向以及一些制度改革的設想。旨在為我國非營利性體育組織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一些學術性參考。
【關鍵詞】非營利性體育組織;管理體制;去行政化;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非營利性體育組織發展的非常迅猛。非營利性體育組織培育了我國公民自主參與體育鍛煉的經驗和能力,但是大多數非營利性體育組織成立之初的發起者是政府有關部門,于是大量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非營利性體育組織內部任職或兼職。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推進和體育事業不斷改革,非營利性體育組織應該脫離政府的“懷抱”回到群眾之中,否則政府將很難從具體的事務中解脫出來,做到政事分開,“小政府,大社會”的格局也很難實現。因此,非營利性體育組織去行政化改革勢在必行。
一、當前我國非營利性體育組織的雙重管理體制
雙重管理體制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1989年10月,國務院發布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可以說這是國家第一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規定了雙重管理原則。所謂“雙重”是指具有兩個行政管理部門,即業務主管單位和登記管理機關。因此,國家體育總局人事司依據《條例》的規定和要求也制定了體育社會團體的《全國性體育社會團體管理暫行辦法》,其中規定:“國家體育總局是社團的業務主管單位,機關各廳、司、局、直屬機關黨委是社團相關業務管理的職能部門;社團所在單位是受國家體育總局委托負責對社團進行日常管理的掛靠單位;國家體育總局管理的社團與省、直轄市同類體育社團的關系是業務指導關系。”對于“國家體育總局以外的其他行業成立的全國性體育社團,由國家體育總局協同掛靠單位,根據有關社團管理法規和各自職能共同做好社團指導管理工作?!盵1]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體育社團既接受民政部門登記管理機關的管理,又接受各級體育主管部門的管理,從而形成了對體育社團的登記注冊管理,即日常性管理實行登記管理部門和體育主管單位雙重負責的雙重管理體制。[2]
二、雙重行政管理體制的利、弊分析
(一)雙重管理體制的合理性
從當時的具體情況看,雙重管理體制的設計是無可厚非的。首先,設計這樣的制度不僅能夠重新規范已經存在的非營利性體育組織,并且對新申請的非營利性體育組織進行嚴格的控制,而且對于公民的行使權利來說也是一種法律法規的支持和保障。其次,在我國非營利性組織管理處于“多頭管理”狀態下,將這個職能交給兩個部門以“合作”的方式來完成,即能減小管理的“風險”性,又能提高管理的實際效果。再次,在改革開放初,復雜的申請程序也有助于國家保護那些比較規范和“有背景”的非營利性體育組織。
(二)雙重管理體制的弊端
第一,注冊過程復雜而漫長。非營利性體育組織尋找自己的業務主管單位是一件比較復雜與困難的事,而后又要經歷一段漫長的登記注冊過程。據調查統計,當時82個全國性體育社團中有95.1%是政府部門決定成立。[3]這說明這種登記注冊的過程漫長而復雜,很多民間的體育類非營利性體育組織都采取放棄或逃避的態度,而直接由政府發起建立既可以很順利的找到業務主管單位。也正因如此,本屬于公民權利的非營利性體育組織,卻間接的成為了政府的下屬機關單位,亦被人們稱為“二政府”。
第二,管理復雜化,阻礙非營利體育組織的發展步伐。國家通過“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的組織模式將體育社團的各辦事機構納入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或事業單位。[4]這樣一來,不但增加了管理成本,而且還會造成以行政管理的方式替代社團的自我管理。這一現象存在的潛在危機是,目前的體育社團沒有牢固的社會根基,一旦體育行政部門負責社團籌備申請、成立登記前的業務審查權力喪失,現存的官方體育社團如不及時向實體化發展,將不得不面臨生存的窘境。[5]
三、我國非營利性體育組織去行政化改革的思考
(一)雙重管理體制的改革趨向
第一,考慮分類對待的管理原則。應該對不同類型和性質的體育非營利性組織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政策。例如,根據社團組織的形成、領導的產生、經費的來源等,體育社團可分為官辦社團、半官辦社團和民辦社團三類。[6]這樣各類非營利性體育組織才能更好的各行其是,各就各位,全面提高管理和工作效率。第二,適度修改登記管理辦法。對于一些危險性較低又利于全民健身的非營利體育組織就可以允許它們直接登記;對于那些從事高危險性運動的非營利性體育組織,如攀巖、登山等,還是需要有專門的業務主管部門進行監管。
(二)減少體育行政機關領導干部的任職兼職
中國近一半的全國性單項體育社團領導人有在政府部門任職的經歷。根據國家相關規定,除有特殊原因需申請兼任的,一般這種行為是被禁止的。減少體育行政機關領導的任職或兼職不僅有利于政府與非營利性體育組織分開,有利于體育政府部門的職能轉移。因此,對于減少體育行政機關領導的任職或兼職這個現實的問題應該采取“持久戰”,從點滴入手,從簡單的部門開始逐漸理清,最終找到各自的位置。
(三)完善非營利性體育組織的內部治理
完善非營利性體育組織的內部治理主要涉及以下方面:首先,嚴格執行民主制度。民主是非營利性體育組織的本質屬性,民主不僅體現在非營利性體育組織的干部選拔機制上,而且還體現在具體事務的決策中。第二,明確各主要干部的職責。無論采用的哪種治理方式都應該明確各主要干部的職責。這樣不僅有利于非營利性體育組織的管理有序化,而且還有利于決策失誤后的責任追究。最后,明晰資產的管理和使用。規范其管理和使用是維護非營利性體育組織透明度和社會公信力所必須完善的制度。
四、結語
我國非營利性體育組織無論是在外在的發展水平,還是在內部的制度設計方面都還比較落后,不夠完善。因此,對于非營利性體育組織去行政化改革就顯得十分必要。去行政化涉及到行政部門責、權、利等諸多敏感問題,所以去行政化不僅是對非營利性體育組織的革命,而且也是對我國政府部門的一次巨大挑戰。
【參考文獻】
[1]黃亞玲.論中國體育社團:國家與社會關系轉烴下的體育社團改革[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10):75,76
[2] 巫蘭英.對我國體育社團雙重管理體制的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8(2):32
[3]王穎,等.《社會中間層——改革與中國的社團組織》[M].中國發展出版社,1993:16,18
[4]汪流.全國性體育社團的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8):21,23
[5]汪流,王凱珍.我國體育類民間組織現狀與未來發展思路[J].成都體育學院報,2008(1):24
[6]王名,等.中國社團改革——從政府選擇到社會選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