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黛娜
【摘 要】2013年1月以來,我國的大部分城市常常陷入“十面‘霾伏”的困境里。霧霾難以治理,難在它懸浮在整個大氣環境中,時有時無、時輕時重,不能集中治理。長期處在高濃度PM2.5環境中,會給人體健康帶來嚴重損害。治理霧霾必須轉變觀念,改變傳統粗放經營的發展模式。事際上,雖然霧霾的形成環境是復雜的,但根本在于生態環境的惡化。人與自然關系惡化,自然就會用自己的方式懲罰人類目空一切的膨脹,因此必須回歸自然,與之和諧相處,才是治理環境問題的根本。
【關鍵詞】霧霾;PM2.5;環境污染;生態建設
曾經英國倫敦霧霾彌漫,壓抑的氛圍鋪天蓋地。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樣的“景象”此時正在中國上演。2013年,“霧霾”成為年度關鍵詞。霧霾幾乎席卷了大半個中國,上百個城市都“淪陷”為重災區,公眾抱怨環境一年不如一年。城市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不能一味發展而舍棄環境,犧牲環境的代價有多不明智,霧霾正在告訴我們。
一、霧霾的現狀
回看這幾年,中國霧霾天氣的發生呈現上升趨勢,且持續時間延長。在1961-2013年的五十三年間,霧霾天氣的頻率持上升狀態,尤其是霾日的天數明顯增加。2013年是霧霾天氣發生最嚴重的一年,其中京津翼地區、長三角地區、西南地區和兩廣地區為污染重災區。不僅霧霾天氣發生的范圍呈現不斷擴大的態勢,大氣污染程度也呈不斷加重的趨勢,霧霾天數的顯著增加,幾乎呈常態化態勢。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吸引大量人口涌入,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釋放的化學元素、重金屬等進入大氣中,造成霧霾天氣頻頻發生。相較于人口較少的郊外,城市人口密集地區的霧霾天氣發生率較高、較嚴重。霧霾天氣在秋季和冬季發生頻率最高。
二、霧霾的成因
霧霾指霧和霾的混合物。霧和霾是兩個互不相同的概念,在自然界中也是兩種天氣現象。霧由小水滴組成,雖然影響能見度,但不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作為自然現象與人為污染沒有必然聯系。霾是指排放到空氣中的煙粒、塵粒或鹽粒等氣溶膠的集合體,是由大氣污染所導致的結果。通常可用空氣濕度來區分霧和霾,霧的相對濕度大于百分之九十,霾的相對濕度小于百分之八十。霧霾天氣通常出現在污染重的區域,從濕度上很難區分二者,因為在濕度大、不利于擴散的污染過程中,霧和霾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會相互轉化。
霾污染是因為空氣中微小顆粒含量過高使得空氣質量下降。PM2.5指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不大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入肺顆粒物。PM2.5的化學成分是各種金屬化合物組成的,當PM2.5的濃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霧霾天氣的出現,同時大氣中的毒害物質也會成倍增加。正因如此,離不開潔凈空氣的人們談霾色變。霧霾天氣的出現,是工業化進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人與自然矛盾不斷激化的表現。
在中國,霧霾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值得慶幸的是,專家們已經尋找到霧霾污染的污染物來源,導致霧霾天氣出現的污染源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我國大城市的區域空氣污染類型,在短短30年就走過了發達國家200年的歷程。
霧霾天氣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自然因素方面來說,冬季空氣氣壓低、濕度大,空氣流通性差,細微顆粒物就聚集在空氣中。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霧霾天氣容易發生。自2013年1月份以來,我國頻繁出現的霧霾天氣就是由這樣的自然原因引發的。從人為因素角度來看,“1999年至2011年的13年時間,我國重工業產值由58. 1%上升到71.9%,而輕工業產值比重則由41.9%下降到28.1%。”[1]目前我國工業消耗仍以燃煤為主,“我國每年均消耗9.7億噸標準煤,煤的消耗占能源消耗的75.8%,石油占17%,天然氣占4.9%。這些礦物燃料的燃燒,主要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煙塵等。”[2]與此同時,城市機動車尾氣排放也是城市空氣污染的“主力軍”。治理霧霾需從源頭入手,即要控制好工業污染和交通污染。霧霾天氣是大氣污染的具體表現,是人類所有生產生活過程中排放到大氣中的污染物在PM2.5上的集中表現。
三、霧霾的危害
(一)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2萬多次,吸入約1萬公升的空氣,當空氣質量不斷下降的時候,肺成為了最受傷的人體器官。有關研究表明,在空氣污染的環境中生活,北方人的平均壽命會減少5年。冬季是霧霾頻繁發生的季節,2015年全國有18個城市遭遇了20天及以上的重污染天氣。霧霾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這三方面。
一是傷肺。霧霾中含有大量的顆粒物,特別是PM2.5顆粒將直接進入人體呼吸道,這些帶著病毒、細菌的細微顆粒會引起鼻部疾病,嚴重時可引起肺硬化,而長期處在空氣污染的環境中,七八年以后罹患癌癥的概率會增高很多。大量研究已經發現,人群無論是短時間還是長時間暴露在霧霾污染環境中,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均會明顯增高。二是傷心血管。當霧霾天氣發生時,大氣氣壓較低,空氣濕度較大,是人體不能出汗,心臟病發生的可能性增加。大量研究顯示,長時間曝露在PM2.5環境中,會引發血管炎癥和動脈粥樣硬化,最終產生更嚴重的病變。三是傷大腦。美國第65屆老年醫學會年會做出結論,當空氣中PM2.5濃度每增加10μg/m3,腦功能會衰老3年。長期受到PM2.5污染困擾的人群,會增加罹患認知障礙的風險。
(二)對社會安全的危害
霧霾天氣的發生會直接影響到大氣能見度下降,這對交通運輸帶來極大地安全隱患。輕則影響公路、航海和航空運輸,重則導致航班延誤或取消、高速公路封路。2013年1月13日,受霧霾天氣的影響,早上八點至下午五點的九個小時期間,京港澳高速公路的長沙至湘潭路段,連續發生了四十多起交通事故;廣西全州縣境內衡陽至昆明的高速公路全州湘桂收費站附近也發生了二十車追尾事故。
四、霧霾的治理
霧霾的治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消減污染源,控制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是解決霧霾的重要措施。
(一)培養公眾的生態意識
霧霾之下,無人能獨善其身。霧霾天氣的產生不僅與工業排放、汽車尾氣等有關,也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必須要樹立起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盡量選擇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提倡公共交通,牢固樹立節能減排人人有責,治理大氣污染個個有份的主人翁意識。政府可以通過新聞媒體積極宣傳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重要性、緊迫性以及國家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為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逐步實現全民參與霧霾治理的新局面。
(二)轉變傳統粗放經營的發展模式
大氣污染與產業結構、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中國的重化工業分布具有集聚性,資源的有限性使得分配難以合理,同時地區環境污染隱患也增大了。我國必須對工業布局合理優化,使地區間得到優勢互補。在產業結構上,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第三產業。過去先污染后治理的觀念也須轉變,多用發展的眼觀看問題、做事情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只有正確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合理的利用自然,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產業結構轉型,才是解決環境惡化的關鍵。
(三)綜合治理以減少污染物排放
中國現在是工業化的中期,煤炭在中國能源結構中占主體地位,產業結構不會在短時間內做出轉變。所以消減燃煤污染源的關鍵在于加強企業的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加快推進城市集中供熱,逐步推行“煤改氣”工程建設。在此基礎上,鼓勵科學技術創新,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新型能源和綠色能源。對城市里汽車尾氣排放嚴格把控,對排放標準不合格的嚴肅處理,實施公交優先戰略,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倡導綠色出行。城郊推廣使用潔凈煤、清潔能源,嚴格控制秸稈燃燒。
(四)用政策法規來保障環保措施的執行
從源頭治理霧霾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作為保障,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強化現有的大氣環境保護立法。目前,中國已經出臺了《行動計劃》和《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兩個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加強環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是解決包括霧霾天氣在內的大氣污染的根本途徑。根據環境保護的自然規律,即使是現在采取最嚴厲的措施、投入大量的物力和人力,生態環境的恢復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五)加強對空氣質量的監測
科學技術是監測空氣環境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以科學技術為依據可以大幅提高大氣污染的防控能力和效益。霧霾天氣中的污染物主要來源于燃煤、燃油及居民生活相關的各種排放。這些污染物的排放會直接影響空氣中PM2.5的濃度,控制PM2.5的含量是治理霧霾污染的重要措施。因此,需要加強對氣溶膠和霧霾監測。同時,國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確保對突發性環境污染做出相應的應急處理。
五、總結
事實上,霧霾不僅是自然現象,也是社會的積累問題的表現,它在長期中形成,也需在長期中解決。霧霾的治理不會立竿見影,關鍵是要一步一步堅持下去。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工業統計司:中國工業統計年鑒(1999-2012年)[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2]龔期繩、龔偉.如何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J].《科技與企業》2012年第12期,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