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潔
【摘 要】本文從英語課堂活動的設計出發,結合課堂教學的實際經驗,分析課堂活動設計在英語作為第二外語國家的挑戰,并提出教師應該特別注意設計的本地化。
【關鍵詞】課堂活動;本地化;設計
一、研究背景
課堂活動這種交際式教學法自任務型教學法從上世紀8 0年代發展起來,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學實踐者認可的一種教學方法。但是很多課堂活動直接移植到中國外語課堂總有些水土不服,因此需要精心設計,既能把握創造交際互動的課堂,又能最大程度調動中國學生的潛能。
二、課堂活動
課堂活動以活動組織教學,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等方式,充分發揮學習者的認知和主動性,在實踐中感知、認識、使用目的語,在“用”中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學界認為外語課堂上任務這一概念可概括為:學習者應用目的語所進行的促進語言學習的,涉及信息理解、加工,或解決問題、決策問題的一組相互關聯的、具有目標指向的課堂交際或互動活動。可以看出對task的理解各有側重,但總體來說更加豐富全面。
課堂活動在中國語境的運用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與國內傳統語言教學觀念的差異。任務型活動課堂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進行小組活動、解決問題,但這與中國傳統的語言課堂文化有所出入。同時“考試文化”過重,學生參與積極性不夠,任務開展效果打折。作為外語,學生課下使用英文的機會很少,交流的欲望比不上印度等國家的課堂。
文秋芳認為以課堂活動為主任務型教學法:“有其明顯的缺陷”。 中國現有的教學模式,是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present, practice and produce),這種模式以語言形式為中心。每一種教學法都源于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基于這個信念,她認為任何一種從國外“進口”的方法,包括任務型教學法在內, 都不可能直接用于中國的英語教育,必須中國化。在借鑒任務型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因地制宜的設計本地化的任務,盡可能減少由于設計不當而造成課堂效果不到位的情況。
三、本土化任務設計要素
作為本土化的任務,課堂任務至少應在以下五個基本構成要素方面實現本土化:
(一)教學目標合理、明確、全面
每堂課的教學目標不宜過多,與其練習很多目標最后沒有達到效果,不如把少量的目標充分練習,達到效果,少即是多。教師必須根據具體任務的特點(而不僅是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完成任務實際能力來確定教學目標, 除了語言知識、主題文化知識之外還應該包括語言技能、認知技能、學習與交際策略和學習態度等全面的語言訓練目標。
另外傳統語言學習的最大問題是脫離語境,脫離功能——目標就只是語言的形式——學生可能知道不同的語言形式,能做對題目,但不能以這些形式得體地表達意義和功能,不能把語言用起來。所以要學習目標要在真實性的基礎上,要把語言形式和功能結合。
(二)內容緊貼國情,情景符合需要
任務的完成總要在一定情景中發生,比如任何一個語法知識點都能在實際生活中有用,我們用現在時可以描述我們現在的心情;用完成時可以表達曾經去過的地方,用虛擬語氣表達對過去的遺憾等等。任何任務都在一定的時空背景中發生,否則變成了枯燥的記憶。
(三)腳手架充分
課堂活動參與度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任務復雜,難度過高。在英語作為外語的國內環境下,學習外語的熱情雖然很高,但學習水平并沒有達到相應的位置。如果只是簡單的把任務甩給學生自行完成,會給學生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因此一個總任務可以分解為小任務,小任務可以繼續分解,搭好充分的腳手架,這樣的目的在于給學生提供效仿的榜樣,減輕學生的焦慮。任務的先后順序,時間安排都要經過精心設計,才能符合認知規律,順應學習的實際需要。
(四)輸入材料豐富貼近實際
在國內的課堂上使用的教材中,真正為國內學習者開發的教學資料很少,一些改編教材中的情景在英美國家的學生看來非常熟悉,很感興趣,而中國學生卻并非如此。因此教師需要對教材做一定的整理改編補充,讓教材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實現本地化,這樣才能促進學習動機。
(五)教師和學習者之間形成新型互動
課堂活動設計相比于傳統的講授法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過硬的語言功底、深入挖掘本地化的素材、跟急功近利考試為中心的思想抗爭等等。實施課堂活動的工作量比傳統教學法要多幾倍,教師還要不斷的自我學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不光是任務的監控者,指導者,也可以多參與任務,及時的給予幫助和反饋,促進任務更順利有效的落實。
即便在設計任務時關照了中國學生的特色和課堂的實際,仍會有相當比例更加適應相對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所以實際課堂應該適當搭配各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到知識的課堂才是最正確的課堂。
四、本土化語境下任務設計
在英語作為第二外語的語境下,課堂活動的設計需要結合中國外語教學實際,博采眾長、同時結合語言形式和功能、難易程度合理的任務是教師的挑戰,也給創造性教學帶來機遇,因此需要不斷關注優化課堂任務的設計。
【參考文獻】
[1] Nunan, D. 2002. The impact of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on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J]. TESOL Quarterly 37: 589-613.
[2] Richards, J. C. 1986.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吳文,2012,亞洲語境下的任務型語言教學研究[J]. 現代外語(3):31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