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書雙 榮劍雄


【摘 要】在知識經濟時代,自然資源、物質資源等生產要素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作用在減弱,具有創新能力和掌握高新技術的人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迅速提高,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并取得經濟效益的時間縮短,人才資源已經成為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的財富基礎和首要資源。要實現東北振興,必須加快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尤其是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大型國有企業占據較大的比重,國有企業人力資本的提高尤為重要。
【關鍵詞】東北地區;國有企業;人才資本;經濟增長
一、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重心轉移,沿海經濟區崛起,東北地區的發展相對落后,其生產總值占全國各地區總額的比重不斷下降。老工業基地面臨國有企業一股獨大的結構不合理,設備技術老化,資源型城市的主導產業嚴重衰退等問題,出現了“東北現象”。2003年開始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10余年后再次出現經濟增速減緩、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失業嚴重等問題的“新東北現象”。2015年遼寧、黑龍江、吉林的GDP增速分別為3%、5.7%、6.5%,遼寧的GDP增速在全國排在末位,2016年第一季度,遼寧省經濟增速跌至零下,出現負增長。
在改革之初,僅遼寧省就擁有國有企業數量占全國的1/10。遼寧省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2000年的66.55%下降到2014年的25.28%,下降了41個百分點。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國企的減員增效和多種所有制的共同發展,遼寧省國企就業占遼寧省就業總人數的比重大幅下降,從2000年的52.83%下降到2014年的22.39%,帶來了嚴重的失業問題。老工業基地國企改革過程中人才問題十分突出,人才流失和失業嚴重等問題亟待解決。
二、人力資源現狀
建國初期實行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政策,東北地區擁有大量的專家學者和技術人才。但近年來,科技人員流失嚴重,尤其是國企高層次人才的流失更為嚴重。雖然東北地區R&D研發人員數量在逐年遞增,從2005年的13.59萬人增加到2013年的20.56萬人。但受研發條件、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吸引,部分科技人員向東南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轉移,造成東北地區“孔雀東南飛”的現象,東北地區R&D人員數量占全國的比重從2005年的9.96%降低到2013年的5.82%。專業技術人才向區域外流動,限制了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
就業人口的三次產業結構是否合理,影響各產業的發展及社會經濟增長速度。從東北三省就業人口的三次產業結構來看,總體上第一、二產業就業人口比重降低,分別從2000年的43%和25.3%降低到2010年37.2%和23%;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上升,從2000年的31.6%增加到2010年的39.8%,但三產就業結構調整幅度不大,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重明顯偏高,第三產業明顯偏小。
人力資源分布影響產業結構及經濟發展。東北地區三次產業中增加值(見表1),2000-2014 年三產產值比重變化不大,東北地區第二產業在三次產業中依然居于主導地位。
三、人力資本投資不足
(一)教育投資
教育經費的投入影響人力資本質量和存量的提高。東北地區的教育投資總額逐年在增加,但占全國的比重逐年下降,從2000年的9.20%減少到2013年的6.85%。東北地區教育經費增加的幅度較慢,應加大教育投資,要實現經濟增長和轉型,必須加快人力資本的開發和培育。
(二)R&D經費支出
東北地區的R&D經費支出不斷增加,但增幅較慢,占全國R&D經費支出的比重不斷下降,從2001年的8.68%下降到2014年的4.48%。并且從表2可以看出:東北三省的R&D經費投入強度在2006-2013年均低于全國水平。
四、東北地區國有企業人才發展對策
(一)建立新型政企關系
長期以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國企和政府聯系緊密。政府與國企之間所有權和經營權沒有分離,難以劃清界限,國企承擔了部分社會責任,未形成追求市場份額與經濟效益,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經濟主體。因此,必須構建新型政企關系:政企分開。
(二)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轉變觀念
國有企業缺乏對人力資源的重視,國企在市場競爭發展壯大,必須樹立高度重視人才,大力培養和吸引人才,合理使用和有效管理人才的理念。企業必須要根據新形勢,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的經濟活動,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人都是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
(三)擴大培訓規模,建立老工業基地人才的培訓體系
企業應加強培訓意識,擴大培訓規模,為職工提供培訓機會。職工也應積極參與培訓,提高專業素質和技術水平。企業通過培訓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時,與其他相關企業進行技術交流,增強創新能力。東北地區缺乏完善的就業培訓體系,并且面臨較嚴重的失業問題,應重視對下崗再就業人員和未就業人員的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率。
(四)建立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體系,完善激勵機制
國有企業之所以人員流失嚴重,部分原因是薪酬較低。薪酬應與員工的業績相關,實行固定與浮動相結合的薪酬制度,并建立股權和期權激勵制度,采用底薪、股票期權和各種業績分紅相結合的薪酬方案。一方面能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能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五)加強區域合作,形成東北地區國有企業人才庫
為提高東北地區國有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整體經濟效益,應加強三省政府間的合作和區域人才資源開發的統籌協調,形成互動效應。采取適當形式建立區域間的人才協調機制,形成統一規范高度開放的人才信息庫,實現人力資源的信息共享和優勢互補,提高生產效率。
【參考文獻】
[1]藍天.東北地區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2]王秋.東北地區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3]李希茜.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人才發展戰略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