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禾


銅鏡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考古發現,最早的鏡子是出土于安陽殷墟婦好墓的殷商時期的銅鏡,距今已有四千年。殷代銅鏡皆為圓形,鏡子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鈕。西周的銅鏡樣式與殷商類似,鏡鈕已有弓形、半環形、長方形等多種,西周中后期,鏡背面還出現了動物紋飾。這時的銅鏡,還處于自然質樸的原生態。
漢代是銅鏡突飛猛進的重要發展時期,現今的銅鏡以漢鏡出土數量最多,在制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都很可觀,種類繁多,紋飾豐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銅鏡樣式沿襲漢鏡,由于玄學的盛行,鏡背面的紋飾工藝留下了鮮明的時代烙印。如流行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神獸組合成的紋飾。
隋唐時期,銅鏡制作藝術漸趨高峰。人們在青銅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比例,使得銅鏡更加光潔,有唐代路德延《小兒詩》為證:“錫鏡當胸掛,銀珠對耳懸。”除了圓形、方形的造型,還出現了菱花鏡:“菱花霍霍繞帷光,美人對鏡著衣裳。”制鏡材料也出現了金銀等貴金屬,以顯示尊貴。鏡背上的紋飾更加華美,工藝更加細密,充分顯示了盛唐文化的博大與恢弘。最膾炙人口的有關鏡子的比喻則出自貞觀之治時的唐太宗。據《舊唐書·魏徵傳》記載,魏徵去世的時候,唐太宗感嘆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宋遼金時期,銅鏡的樣式可謂百花齊放,橢圓形、葵花形、菱花形、長方形、雞心形、盾形……應有盡有,裝飾花紋從花草鳥獸到山水樓臺,豐富多彩。金代的雙魚鏡特別流行,紋樣細密,栩栩如生。
元明清時期,銅鏡多采用六菱花或六葵花樣式,但紋飾已漸粗陋,這一時期,玻璃鏡經歐洲傳教士傳入我國,到了清代,隨著玻璃鏡的普及,銅鏡地位受到動搖,玻璃鏡雖有怕碰易碎這個缺點,但妝照效果大大勝過銅鏡。在《紅樓夢》中,作者以劉姥姥的視角描寫了賈寶玉所住的怡紅院里的玻璃穿衣鏡所造成的效果。現在,玻璃鏡已全面取代銅鏡,但市面上還有玻璃鏡面加金屬鏡背中西合璧的仿古鏡,也算是對銅鏡“精華”的保留。
鏡子在古代典籍和古人生活中,留下過濃墨重彩的痕跡。鏡子首要的功能是映照妝容,《木蘭詩》里寫道:“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李白問道:“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東晉顧愷之名畫《女史箴圖》里,也有兩個女子對著銅鏡梳妝的情景。“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傾城。”鏡子與美,尤其是女性之美,有了某種不言自明的聯系。
文學家把滿月比作鏡子:“小兒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把水面或湖面比喻成鏡子:“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鏡子作為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文學意象,常被用來慨嘆光陰易逝,白居易寫了很多詠鏡的詩,大都有此況味:“皎皎青銅鏡,斑斑白絲鬢。”“白頭老人照鏡時,掩鏡沉吟吟舊詩。”唐代詩人劉希夷也對鏡唏噓:“青樓掛明鏡,臨照不勝悲。白發今如此,人生能
幾時。”
在成語“破鏡重圓”的故事中,鏡子則成了離散夫妻團圓的媒介:南北朝時期,陳國滅亡之際,陳太子舍人徐德言和妻子樂昌公主感情深厚,他們擔心國破后兩人無法保全,因此把一面銅鏡破成兩半,兩人各藏一半,相約如若失散,在第二年的正月十五那天,以在街市賣破鏡為信號,這樣說不定還可以再續前緣。陳亡之后,樂昌公主流落到隋朝越國公楊素家中。第二年,徐德言按照約定,輾轉進京,看到有一老者在市場上賣半鏡,價格昂貴。他把老者拉到一邊,拿出自己的一半鏡子與之相合,果然能拼到一塊兒。徐德言題詩一首,懇請老者轉交:“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看到這首詩后,百感交集,寢食難安。楊素問清了事情的原委,就把徐德言召到府中,把公主還給他。兩人終得團圓。鏡子在這個故事里扮演了幸福攸關的角色,楊素也因成人之美的寬宏而受到后世的
稱贊。
另外,在中國傳統民俗中,鏡子還具有鎮魔驅邪的功用。據某些考古專家的考證,早期的銅鏡不是用來照面和裝飾的,而是“原始社會巫師進行原始宗教活動中使用的法器或巫具”。從銅鏡的裝飾紋樣中,也可見古人辟邪求吉的愿望,紋飾多為吉祥話和瑞獸,例如漢代的銅鏡就有“大樂貴富,得所好,千秋萬歲,延年益壽”等銘文。在《抱樸子》《古鏡記》《西京雜記》等古代典籍中,都有鏡子能照妖、除妖,甚至具有治病救人的神異功能。這種“照妖鏡”“照膽鏡”在后來的《西游記》《封神演義》《三俠五義》等小說中也有精彩的描繪。《紅樓夢》中“風月寶鑒”的故事,也具有這種意味:跛足道人給賈瑞一面風月寶鑒,告誡只照它的背面,不照它的正面,就能治好他的病,賈瑞反其道而行之,結果一命嗚呼。賈代儒夫婦要燒“風月寶鑒”,卻聽到鏡子的哭聲:“誰叫你們瞧正面了!你們自己以假亂真,何苦來燒我?”在這里,鏡子給人們以懲勸和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