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坤
摘要:案例教學法是一種能夠提高教學效率,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一種教學方式,該教學法重視教學過程,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將案例教學法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的整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提高,對于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字:案例教學法;小學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117-01
小學數學的教學案例與英語等學科的教學案例不同,不是指一篇文章、一個故事,而是為學生創建典型的應用案例,引導學生在應用過程中認識數學、掌握數學,從而形成數學模型,使學生在日后解決問題中遇到該數學知識點時能夠對典型的應用案例進行聯想,最終找到解題思路。合理地將案例教學法引入小學數學課堂中,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而且可以利用模仿行為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案例教學法的特點
案例教學法起源于19世紀70年代,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蘭德爾首創,案例教學法主要是指教師將案例運用于教學中,通過教師講授,組織學生討論,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教師歸納總結等過程來實現教學目的,進而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這一案例最初主要是高校用于講授企業發展實際案例的課程中,后來許多教育學者在領會案例教學法精髓的前提之下,對案例教學法進行了改進和推廣,使得這一教學法在小學,中學能夠得到有效運用。案例教學法具有以下特點:
1.提高教學效率。案例教學法主要是通過講解,分析單個案例來證明原理/定理,從個別的案例拓展到一般的原理/定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個別到一般,有具體案例到抽象概念的過程。同時,案例本身也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舉例,具有舉例性,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也學到了模仿的案例和思路,能夠增強學生的遷移能力,節約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2.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首先安排學生閱讀案例,在閱讀之后,教師又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學生在討論,辯論的過程中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在整個過程中主要起著組織和引導作用,教師成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和幫助者,而學生則稱為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
3.重視教學過程。案例教學法所重視的不討論的結果,而是整個討論的過程。在討論過程中涉及到的每一個問題應當由學生自己來分析,解釋和討論,使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能力和增長知識。
4.所學知識操作性強。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也在掌握案例的精髓,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用性,能及時將知識遷移到另一相似案例中。
案例教學法是適應新課改大背景下的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有學生在案例教學法中不僅能夠掌握案例本身所承載的知識內容,還能夠觸類旁通,掌握和案例相一致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師教學水平,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改善師生關系,促進教學過程的良性循環。
二、案例教學法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
案例教學法在不同教學科目當中的運用都有具體操作上的不同,教學者可以根據學科特點對案例教學法進行改進。筆者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案例教學法,應當包括一下幾個步驟:
1.選擇案例。選擇案例是案例教學法的第一個階段,選擇一個恰當的案例,是案例教學法進行的前提。筆者認為,并不是每一個板塊的內容都適合選擇案例教學法,兩種類型的知識最適合選擇案例教學法:一是學生之前未接觸過的新知識;二是學生經過學習已經充分掌握的知識,同時,這兩種知識都應當是重點、關鍵的知識點。在確定教學目標之后,教師則需要根據教學目標來選擇教學案例,教師所選案例應當具有典型性,啟發性,趣味性,時效性,簡潔性,這是實施案例教學法的關鍵。
2.講解案例。講解案例是案例教學法的第二個階段,講解案例主要由教師來進行,但教師在講解案例之前,應當由學生來閱讀整個案例,爭取在課堂講解的第一個環節就讓學生參與其中,在學生朗讀完案例之后,教師再對案例進行講解。教師在講解案例時,應當將提問與講解相結合,及時檢驗學生的聽課效果。
3.分析、討論案例。分析、討論案例是案例教學法的第三個環節,這一環節主要由學生進行。但在進行這一環節之前,教師應當先分好案例討論小組,一般每組的人數應當控制在6人及其以內,但不能少于兩人,每組選擇一名負責人,一名記錄員,一名發言代表。在討論前,教師要先向學生講明討論是的規則,分配好討論任務。最后,在學生討論的過程當中,教師要做好監督和引導工作,一方面,教師要監督好全班在討論過程中的紀律問題,避免造成局面混亂;另一方面,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地引導,引導學生盡可能多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多舉出一些和案例相似的例子。
4.總結案例。在學生分析、討論完整個案例之后,教師應當帶領學生進行案例總結,首先,教師應當請每一組的發言代表到講臺前發表本組的討論觀點,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其次,在每一組的發言代表發言完畢之后,教師要對整個討論過程進行總結,總結出討論結果,對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進行激勵、評價。
5.遷移案例。在討論得出結論之后,學生也基本上掌握了這當中的原理、定律,案例遷移的重點任務就是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觸類旁通,舉出和剛才討論、分析的案例一致的例子,這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環節。
案例教學法的核心在于學生,教師給予學生思想和方向上的引導,使其由淺入深地接觸案例、理解案例、運用案例,進而引發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運用案例教學法,能夠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以掌握技能為榮,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得到最大的發展,是一種自發的、主觀的學習機制。
參考文獻:
[1]余樟平. 淺析小學數學案例教學法在課堂中的運用「J」·科教創新,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