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召 楊海波
摘要:我我國把研究性學習作為必修課程納入普通高中課程計劃已經15年了,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教育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目前看來,研究性學習課程遠未落實到位,更沒有真正觸及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不少學校的研究性學習課程還只是寫在課表上,停留在計劃上。研究性學習課程在實踐上缺乏具體的、切合實際的操作方法,或者說是由于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目標的分解不到位,不明晰。
關鍵詞:學習課程;普通高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54-01
如何使研究性學習課程真正落實到位,關鍵是要從當前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和學生成長發展實際出發,探索一套具體的、切實可行的、廣大教師能夠操作的途徑和方法。
一、明確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目標
高中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高中課程的特定問題為載體,以類似研究的方式獲取材料、解決問題,主動地、探究式地認知知識。教學目標是教學實施的依據,傳統的教學目標過分重視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培養;偏重于基本學習技能訓練,忽視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強調抽象的思想教育目標,忽視學生的心理素質目標;注重共性教學目標,忽視學生個性發展目標。 因此最好是教學目標跟實踐能結合在一起。
二、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目標的分類
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目標可分為三類:文化課程目標、社區服務目標和社會實踐目標
文化科目的課程目標具體主要培養以下幾種能力:(1)主動獲取信息,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自主制定研究活動方案(2)能用科學研究的方法解決問題,能得出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能有效的展示有關成果(3)較強的探究意識和興趣,形成較強的科學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社區服務的課程目標具體主要有以下幾項培養目標(1)通過進入社會情境,接觸社會現實,了解社區發展狀況,獲得對社會的正確認識;認識到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價值和作用,增強社會責任感(2)通過開展社區調查活動,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理解我國的優秀文化等,提高對國家、對社會的使命感(3)主動地參與社會活動,增進社會參與和文化參與能力,形成強烈的公民意識(4)發展關心他人的意識和情懷,具有同情心。主動地關心特殊社會群體,自覺地為他們服務,培養愛心和同情心(5)發展社會實踐交往能力,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處理實際問題,具有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社會實踐可以使學生獲取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可以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不斷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識,使學生人格不斷臻于完善。面向社會、面向學生的生活和已有經驗,在開放的時空中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增長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實際體驗,發展綜合的實踐能力。
三、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目標的分解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是一種多元的、整合的目標。它是由學生學習的總目標、分層目標、階段目標、以及教師發展目標等構成的一個立體的目標群。總目標是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分層目標中,要求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科研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素質。階段目標中,高一和高二上學期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 要目標,高二下學期和高三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具體課題實施時,根據學生全員參與和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原則,既要讓全體學生共同 發展,又要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弘揚。教師要實現教學觀念的轉變,以學生為本,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并加強自身的繼續學習和提高。
四、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目標的實施
教師在實施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目標中應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施過程分這樣幾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
確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方案、草擬時間框架和活動形式等,確保課題的正常開展。教師在確定研究范圍或研究主題時,應該了解相關研究題目的知識水平,并且做好知識背景鋪墊,使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分析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組,共同討論和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包括確定合適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獲得的信息、準備調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動和可能得到的結果等。
(二)實施階段。
主要包括搜集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師生和生生初步交流等。在確定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后,學生要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此階段,學生通過訪問、查閱書刊雜志、問卷等方式獲取資料,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資料,并對其進行有條理地整理和歸納,得出相應結論。然后,將初步的研究成果在小組內和個人之間充分交流,并反思所得出的結論是否充分地回答了所要研究的問題,逐步豐富研究成果,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
(三)評價與反饋階段。
學生將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包括選題的理由、研究的過程和成果總結。成果的表達方式多樣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以外,還可以采取辯論會、研討會、編刊物等方式;評價內容豐富而靈活,包括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在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對新技術、信息的掌握情況,成果展示情況等;評價方法多樣性,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既要考慮學生參與活動的一般情況,又要關注學生在某一些方面的特別收獲,顧及學生個別差異。
學科教學中蘊藏著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豐富素材。在基礎學科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充分調動全體教師的積極性,有利于解決學生從事研究性學習的教材載體問題,有利于充分利用現有課時解決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有利于提高課題研究的質量,更有利于克服基礎性課程學習與研究性學習方式相悖的問題,在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