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銀平

重拾工匠心,重塑大國工匠,是助推“中國制造”向“優質制造”轉型的先決條件。要打造中國制造升級版,就是讓產品從“將就”走向“講究”,把“差不多的99%”提高到“能更好的99.99%”。而這一切,需要更多大國工匠的支撐,需要工匠精神來雕刻。
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亦是中國政府2016年的工作重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的精神理念。其內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細節,嚴謹專注,精致專一。
“工匠精神”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這無疑在強調,生產一線的建筑工、焊工、木匠、車床工等,只要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秀程度,同樣是卓越的社會貢獻,值得放大和圈點。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修齊治平的儒生精英,謀劃出登高望遠、經國濟世的社會大略,是一種價值成功和卓越智能;默默無聞、波瀾不驚的技術人員、勤雜人員等,通過勞動讓社會完美有序、健康整潔,同樣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優秀能力。他們的平凡美、力量美、技術美,同樣是對勞動精神、職業精神的堅韌的推動。
在我們身邊,有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還有人檢測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準。他們大國工匠的風范讓行業發展推陳出新,實現了輝煌的人生價值,造福了大眾和社會,也讓中國制造水平、創造力水平,提升到了令人景仰的國際尖端。
“工匠精神”本就是中華文化和民族創造力的一種本然體現。莊子就說過“技進乎道”,“技”就是今天的“工匠精神”,就是對所做事情有近乎強迫的專注。美妙絕倫的陶瓷、絲綢、青銅器等生活用品以及震驚世界的故宮、天壇、長城、都江堰等偉大工程,就是最好的明證。將工匠精神為我所用,本就是對傳統精神的忠實繼承。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對此,我們更應該強化工匠精神,讓“中國制造”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智造”,讓制造業煥發出活力。
躲開喧鬧,回歸寧靜;拒絕追風,堅守內在;避免盲從,堅守獨立,將工匠精神作為一種信仰,才能綻放時代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