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雙 陳姝羽

隨著“二孩”政策放開,兒科醫生短缺的問題引發各界關注,來自國家衛計委的統計數字表明,我國0—14歲的兒童總人數約為2.3億,而專職兒科醫生目前僅有11.8萬。也就是說,在我國,每千名0—14歲兒童所對應的兒科醫生數僅為0.53人。這意味著,約2000名兒童才對應1位兒科醫生,而在云南,業內人士介紹,每千名兒童擁有的兒科醫生數量僅為這個數字的一半。
云南兒科醫生緊缺的問題越來越凸顯。有兒科專家預測,未來2—3年,隨著生育需求的釋放,人手本就緊缺的兒科更是“壓力山大”,云南兒童的看病問題將面臨新的挑戰。
家長急
排隊排半天 看病5分鐘
上午9點,昆明市婦幼保健院內,收費、掛號處已排了10多人的長隊。來到婦產科附近,20多號病人早已將狹小的走廊堵得水泄不通。此時,專家號已經掛完,只能掛普通號,而普通號也需要排到下午才能看診。
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云大醫院)一樓兒科,4間門診室全部開放,每一間門診室外都排了大約10多位病人。許多家長因為孩子生病哭鬧,卻遲遲不能看病,顯得非常急躁,不時有家長抱怨:“排隊排半天,看病5分鐘。”
許多市民表示,給娃看病要早早掛號才行。早上7點半,在省第一人民醫院,大廳里的掛號窗口已經排起長隊,每個窗口前都有20人左右,平均8—10分鐘可掛到號。7點50分,兒科專家號還有約60個名額。“娃娃看病難,主要是需要早早就來掛號,要是家住得離這些大醫院或兒童醫院遠一些就非常不方便。而且娃娃生病一般比較急,預約掛號完全等不及。”正在排隊掛號的張女士說。
醫生苦
一天沒空歇 還得老招罵
對于抱怨,醫生表示非常無奈。昆醫附一院兒科醫生馮艷麗說,每天她大約要為70多名兒童看病,很多時候中午飯只能隨便吃兩口。“病人太多了,不抓緊時間,就意味著看不完……每年最忙的時候應該是10月至12月,每天單兒科科室的門診量就經常突破300人。”
對于昆明各大醫院的兒科、婦產科醫生而言,每天10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沒空休年假是家常便飯。
昆明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四學生戴子程有一個當兒科醫生的夢,去年下半年,他在延安醫院的兒科度過了為時7周的實習期。“當一個兒科醫生確實不容易,一方面小孩子的病總是來得又急又險,此外兒科醫生不但要面對生病的小孩子,還要面對焦慮的家長,有時候很難交流,家長有的時候對醫護人員張口就罵。”在延安醫院,兒科是唯一一個開辦夜間門診的科室,“三個醫生每天輪班,晚班是晚上10點到次日早上8點,工作強度很大。”
馮艷麗也時常感覺“壓力山大”,她經常會遇到一個孩子看病,爸爸媽媽跟著,奶奶爺爺外公外婆陪同的情況,稍不注意將孩子弄哭,一些家長還會非常不高興地罵兩句。
醫院愁
兒科“餓”得慌 招人要靠搶
為什么會造成眼下這樣矛盾的關系?如果家長能帶孩子在家門口的社區醫院看病,醫患雙方是不是都會方便些?
然而造成這一切最關鍵的問題都來自于:缺醫生、缺兒科醫生。眼下,連三甲醫院的兒科都尚且“饑餓”,要在二級醫院、社區醫院、鄉鎮中心衛生院開設兒科并保障運轉就更難了。此外,由于沒有專門的兒童用藥,社區醫院的醫生在接診兒科病人時一般會勸病人家屬到兒童醫院,或是開設有兒科的醫院就診。
事實上,兒科醫生從源頭的教育、培養工作就已經顯現出“稀缺”的問題。以昆明醫科大學為例。2016年,昆明醫科大學的兒科學專業博士畢業4人,碩士畢業14人。相較于內科、外科等“熱門”專業,選擇兒科領域繼續進修的學生并不算多。在“昆明醫科大學2016屆畢業生信息一覽表”上,今年研究生部博士生畢業最多的專業為外科學77人,研究生數量最多的專業為全科醫學領域,166人。
這樣的人才培養速度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在昆明醫科大學呈貢校區,由省教育廳主辦的“云南省2016年醫藥類高校畢業生和畢業研究生雙向選擇洽談會”上,618家用人單位帶著13000余個就業崗位前往。而今年,昆明醫科大共有3054名畢業生。盡管這場招聘會也有來自云南甚至其他周邊省份的醫學畢業生參加,但作為主場方,這意味著每一個昆明醫科大的畢業生身后,平均有3.6個工作崗位在等待。
“這已經是昆明醫科大連續第十七屆舉辦云南省醫藥類畢業生專場供需見面會,規模呈逐年擴大趨勢,而今年,來參展的用人單位數、提供就業崗位數,都達到了歷史之最。”昆明醫科大就業指導中心管琳娜老師介紹。不但是省內的醫藥衛生行業單位前來招賢,這場招聘會還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廣東、重慶、浙江、新疆等20個省市的100余家省外醫療衛生、企事業單位前來。
醫學畢業生不愁找工作。愁的,是用人單位。好不容易到手,還要防被“撬”。
兒科患者病情復雜、變化快,病情一旦加重就會危及生命,醫生承受的身心壓力很大,像戴子程一樣想當兒科醫生的畢業生并不多。
在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及其附屬的甘美國際醫院,兒科醫生短缺還有著其他原因。“連上甘美國際醫院,我們的兒科一共有100張床位,但兒科醫生僅有34位,兒科醫生缺口很大,我們對此也很頭疼,要招到一個兒科醫生太難了。”市一院人力資源部副主任施薇介紹,“可能由于工作壓力大、職業風險高,兒科醫生這個崗位報名的人并不多,而我們是事業編制,達不到開考比例,這個崗位就視為無效,過去幾年,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
而即便好不容易招到一個合適的畢業生,醫院還要面臨人才流失的問題。按照現有機制,一個臨床醫學專業的畢業生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兒科醫生需要經過以下過程:畢業后在醫院經歷三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期間要在積累一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后,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然后進行兒科專業化培訓。“等我們花費三四年時間培養出一個兒科醫生,別的醫院就來挖墻腳,造成了人才流失。”施薇說。
除了工作強度大、醫患關系緊張,有聲音表示,兒科醫生的缺乏還與薪酬待遇偏低有關。那么,在昆明,兒科醫生的收入相較于其他科室醫生又怎么樣呢?根據調查,昆明兒科醫生收入在醫生群體中處于中上水平,并沒有因為兒童用藥量少、價格便宜等因素受到過多影響。昆明某醫院人力資源部負責人介紹,“兒科比較特殊,但是我們有一套比較科學的考核機制,兒科醫生的績效考核是綜合評定,并不單一與用藥量、藥價等掛鉤,此外,我們也會做一些調整平衡舉措,保證兒科醫生的收入。”
轉機
重設兒科本科專業 鼓勵全科醫生轉崗
除了工作負荷方面的原因以外,兒科醫生的短缺也與我國兒科招生政策有關,1998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取消兒科專業,多數醫學院校自此停招兒科專業,兒科醫生培養機制遲遲未能建立完善,兒科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分布失衡加大了供需矛盾,進而加大了兒科診療的醫患矛盾和兒科醫生的職業風險。
不過事態正在發生積極轉變,好消息是,眼下昆明醫科大學正向省教育廳和省衛計委進行溝通和匯報,并聯合昆醫附一院、昆醫附二院和昆明市兒童醫院共同申報,計劃在學校開設兒科本科專業。
“目前已開始前期準備,如果順利獲批,將在明年9月招生。但預計首批招生規模不會很大,因為要考慮到這些學生到時候實習有沒有足夠的醫院、病人。”這些都是開設兒科專業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昆明醫科大學教務處處長章宗籍介紹,早前,在昆明醫科大學2011級畢業生中,昆明市兒童醫院經過篩選,擇優選取了20名學生,在最后一個學期進入醫院進行兒科個性化培養。這20名學生將通過12周的時間,強化兒科的學習和積累經驗,將來學校還會給他們頒發兒科方向輔修證書。
但顯然,即便單設兒科專業,由于醫學生培養需要5年甚至更長時間,僅從教育源頭來擴大兒科醫生規模肯定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鼓勵醫院里的其他全科醫生轉崗成為兒科醫生是條“捷徑”。“但現在我們還沒有看到任何鼓勵性政策,比如一個內科醫生轉崗成為兒科醫生之后,在薪酬待遇、職稱評定等方面會有什么‘福利,如果沒有這些傾斜性政策的話,要讓別的科室醫生轉崗來做兒科醫生,難度還是很大。”昆明某醫院人力資源部主任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