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漱如
信用卡作為一種“先消費,后支付”的信貸工具,確實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幫助。但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極易讓消費者陷入信用卡消費的“潛規則”。
近期四川成都高新區人民法院對于一起信用卡糾紛案的判決,讓沉寂已久的信用卡滯納金爭議再起波瀾。不同于以往法院支持銀行收取滯納金訴求的裁決,四川成都高新區人民法院否決了相關銀行的滯納金訴求。此結果一出,極大地觸動了處于規則制定者的銀行“大佬”們的神經,也讓像沙某某一樣飽受信用卡不合理收費困擾的“卡奴”們看到了公平的曙光。
信用卡糾紛并非個案
事實上,沙某某的遭遇并非個案,信用收費項目被吐槽由來已久。2009年4月常熟上學的虞先生信用卡透支了0.6元未還,2015年4月當虞先生發現時,逾期產生利息1561.72元、滯納金7547.94元、超限費7.03元、年費150元、消費透支0.6元,因透支0.6元而產生的費用共計9267.2元,是透支費用的15445倍。雖然最終在法院的調解下,虞先生支付銀行500元,但每每想起這件事,虞先生都覺得后怕,如果當初透支的不是0.6元,而是6元或者60元呢?他不敢再往下想。
無獨有偶,最近被信用卡狠狠“坑”了一把的還有記者的朋友張女士。張女士常用的信用卡有兩張,某日突然收到某銀行信用卡中心的欠費通知,而此銀行并不在張女士常用信用卡之列,她努力回想了好久,終于想起一年前礙于朋友面子辦了一張信用卡。因為手中的信用卡較多用不過來而被張女士束之高閣了。
看著短信里的200元欠繳年費張女士有些來氣,張女士隔三差五就會收到銀行的短信,推薦新產品、理財項目等等,為何在信用卡年費上,銀行就不能提前短信提醒,而是等到費用生成后再短信通知呢?
信用卡的“糊涂賬”
信用卡作為一種“先消費,后支付”的信貸工具,確實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幫助。身邊的年輕朋友幾乎人人錢包里都夾著幾張來自各個銀行的信用卡。
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持卡消費者中,只持有1張信用卡的消費者占比僅為28.3%,持有2張信用卡的消費者占比為27.05%,持有3張(含)以上信用卡的消費者占比達到44.65%。
刷卡方便、美食折扣、刷卡返現、分期付款、積分送禮……眼花繚亂的優惠活動,讓刷卡一族大呼過癮。
但是信用卡“存款無息、取款有費”、年費、手續費、罰息、滯納金各種費用名目眾多,消費者多是一知半解,信用卡收費成了一筆“糊涂賬”。
信用卡取現不同于儲蓄卡,不僅要收取利息,而且還要交手續費(幾種特殊信用卡除外)。以交通銀行為例,目前交通銀行提現超過十元的手續費是1%,以提現2000元為例,提現手續費為20元;利息每日按照本金和手續費的0.05%計息,每日利息為1.01元,看似每天只有一元多的利息,但仔細算下來,信用卡提現的年利率達到18.25%,超出銀行一年期貸款年利率4.35%的4倍多。
信用卡的一大方便之處是為手頭緊張而急于購買大額商品的消費者提供資金需求,減輕消費者的經濟壓力。許多銀行都打出分期付款“免息”政策,但是通過分期付款的方式,消費者的經濟壓力真的減輕了嗎?
一般情況下,信用卡賬單分期的金額不得超過本期新增消費的90%,而且必須低于固定額度的80%。賬單分期會產生一定額度的手續費,不同銀行的信用卡、不同的分期期數,手續費都存在一定的差異。
以中信銀行分期12期,手續費率0.73%為例,分期金額9000元的手續費為788.40元。0.73%的費率看似不高,但實際的收費標準年化費率為788.40元/9000元=8.76%,看起來挺高的年化費率,其實還遠不止如此。假設持卡人對賬單進行分期,并每月按期還款,那么每月持卡人占用銀行的資金是遞減的,而銀行始終是以初始的貸款額度來收取手續費。計算下來的話,12期分期付款實際的手續費費率高達16%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消費者提前還款,手續費仍會一分不少的收取。
面對如此高的手續費,消費者們不禁要問“在央行存貸款利率一降再降的情況下,信用卡分期還款作為一種小額信貸行為,為何費用不跟著下降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銀行人士是這樣解釋的:信用卡分期收取的是手續費而非利息,因此不算小額信貸。
對于銀行的這種解釋,大部分持卡人表示不能接受。信用卡分期業務實質上是銀行與客戶的一種借貸關系,銀行用收取手續費取代收取貸款利息而不降低費用的解釋是在偷換概念。
滯納金到底該不該收?
四川成都高新區人民法院否決了銀行催繳信用卡滯納金的要求,這是法院第一次引用憲法論證,并否決了信用卡滯納金的合法性。這一判決是否意味著滯納金將退出信用卡的歷史舞臺了呢?
1999年公布的《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其中規定:“發卡銀行對貸記卡持卡人未償還最低還款額和超信用額度用卡的行為,應當分別按最低還款額未還部分、超過信用額度部分的5%收取滯納金和超限費。”這正是銀行收取信用卡滯納金的依據。
目前大部分銀行的信用卡都有滯納金,各家銀行所設信用卡最低滯納金不盡相同,最低10元起步。滯納金設立的初衷是為了懲罰某些惡意透支信用卡不償還的行為。但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2015年,25.45%的用戶有過逾期還款行為。這其中有七成以上的用戶逾期還款是因為“忘記還”;13.95%的用戶是因為“還款渠道結算延時導致未及時到賬”;8.98%的用戶是因為“沒錢還”。從數據中可以看出,惡意透支信用卡的行為極為少數。
滯納金的計算方法按照每日萬分之五的高利率且每月復利計算,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以沙某某的案子為例,本金每個月產生5%的滯納金并且產生每日0.05%的利息。如此計算下來,兩者相加已經達到年利率78%之高。
即使是民間借貸,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最新規定,也明確規定年利率最高不得超過36%。而對于國家正式金融機構發放的信用卡貸款,卻依據《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的“保護傘”收取著“合法暴力”,不得不讓消費者質疑這是否有失公平?
收取滯納金這樣的“霸王條款”是否可以修改或者取消呢?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現存的商業銀行法都還沒有得到修正,專門出臺與信用卡有關的法律顯得非常困難,因此,飽受詬病的滯納金還會再繼續沿用一段時間。但相信不久的將來,有關部門一定會出臺合理的辦法解決滯納金收費過高的問題。
探究信用卡收費亂象
信用卡作為刺激消費的一種手段,消費者在使用時卻面臨重重“陷阱”,試問信用卡還能撥動個人消費這根弦嗎?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信用卡粗放式增長。這些年,各銀行大打發卡戰,銀行員工為完成任務,四處擺攤設點,拉關系找親朋幫忙。信用卡發卡量確實實現了跨越式增長,2014年末,全國人均持有信用卡0.34張,而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人均擁有量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分別達到1.70張和1.33張。消費者對信用卡知識的了解和消費意識卻并未隨之增長。更重要的是,發卡環節缺乏監督。銀行人員在推銷信用卡時,一味強調其便利之處,對收費項目及用卡注意事項則是一語帶過。
二是去年以來央行多次降息以及存貸基準利率浮動區間的不斷擴大,導致銀行的利差受到擠壓,傳統存貸款業務帶來的利息收入在不斷減少。因此,銀行不得不在其他方面尋找利潤空間。信用卡分期費率作為銀行自主定價項目,變成了許多銀行眼中的“香餑餑”。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銀行利率不斷下調,而信用卡分期手續費不降反增的現象。
1951年大萊卡(Diners Card)的問世,標志著現代信用卡的誕生。美國商人弗蘭卡·麥克納馬拉設計這張卡的初衷是為了解決消費者忘帶現金或者現金不夠的苦惱。信用卡在中國的歷史只有31年,而真正步入“尋常百姓家”也只有不到十年的時間,正如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所說的那樣,“中國信用卡的歷史才剛剛開始”,信用卡的規則制定與使用還在進一步的探索與完善中。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初開始關于用卡費用減免的消息層出不窮。中國銀行、華夏銀行、工商銀行等多家銀行正式宣布暫免包括超限費在內多項收費項目。這是一個訊號,一個信用卡改革與完善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