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虎
摘要:本文通過剖析一個PPP模式的安置房項目管理實例,介紹了山地棚改安置房項目的甲方管理難點,探討了應對這些難點的策略,同時也對PPP模式在安置房項目中的應用進行若干思考。
關鍵詞:PPP模式;山地建筑;棚改安置房;甲方管理難點
中圖分類號:F2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024(2016)07―19―02
前言
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簡寫,中文直譯為“公私合伙制”,意即公共部門和私人合作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PPP模式最早在1992年被英國應用于市政、交通等領域,取得了不凡的成效。我國政府在認識到其重要價值后,首先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引入PPP模式。經過多年發展,目前財政部推廣的PPP模式,以特許經營類為主,強調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和風險適當原則,雙方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社會資本參與項目的投資或運營,項目資產在特許經營期限之后移交公共部門。
棚戶區改造、安置房建設是近年國家重點推動的民生工程,既有惠民生的公益性,也是保增長的重要舉措。本來這類項目不具有良好投資回報,是吸引不了社會資本的。但如果采取PPP模式,通過政府給予社會資本相應的政策扶持作為補償,如稅收優惠、貸款擔保、土地優先開發權等,從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激發社會資本的積極性,同時也能減輕政府投資建設的負擔和風險,取得雙贏的成果。
下面,通過某工程實例剖析,談談在PPP模式下,山地棚改安置房項目的甲方管理難點及其應對策略。
1工程概況
某項目用地面積約75.51畝,總建筑面積約12萬㎡,容積率1.98,建筑密度17.5%,綠地率30%,設計有12幢7—18層的建筑,安置戶1164套,總平詳見附圖1。該項目上部結構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或框剪,基礎采用獨基、筏基及樁基(人挖樁、沖孔樁)。
該項目采用PPP模式進行建設,投資合作方為某集團及其聯合體(捆綁勘察、設計、施工單位),其主要流程:
區政府與某集團簽署投資建設合作協議→某集團投資拆遷款→鎮、街實施拆遷→國土部門實施捆綁土地出讓→財政、國土安排資金返還某集團投資的拆遷款→某集團投資安置房建設→ 財政、國土安排資金返還某集團投資的工程建設款。
2山地棚改安置房項目的甲方管理難點及其應對策略
作為甲方,日常管理內容涵蓋廣泛,主要包括質量、安全、造價、進度等多個方面。但在山地棚改安置房項目中,甲方管理應該有所側重,個人覺得重點應抓造價與進度的管控,而把質量與安全的管控更多地交給監理完成。
山地棚改安置房項目,有其自身特點:1、山地建筑,高差大,臺地多,地質復雜多變;2、棚戶區改造,屬破舊立新,利用拆遷的民房區搞建設,存在拆遷的制約因素;3、安置房是政府工程,注重程序,財政要評審。基于上述特點,在PPP模式下,山地棚改安置房項目的甲方管理難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設計動態,變更較多
設計優劣直接影響工程造價,是造價控制的基礎。考慮到安置房設計通常具有時間緊、任務重,調整變化多的特點,作為甲方,首先應秉持自身專業立場,認真審核設計,及時發現、解決問題。
在本案例前期設計過程中,根據區府指示、鎮街反饋,我們組織對安置房總平、平面戶型及立面進行多輪優化調整;進入施工圖設計階段后,我們又多次研討修改安置房項目交房標準,力求定位準確,既不浪費,也不落伍;在圖紙會審時,針對設計疏漏或深度不足的部分,要求設計出具變更予以明確,避免工程造價的不合理增加;進入施工階段后,由于山地建筑地質復雜多變,并且周邊存在同步交叉設計、施工的項目,導致項目的邊坡擋墻、基礎支護等需動態設計,由此產生的設計變更不可避免地增多。
對此的應對策略:1、尊重客觀事實,及時組織各參建單位現場專題會研究,對涉及金額較大的變更要上報區里研定;2、嚴格按項目投資估算控制方案和初步設計概算,再用初步設計概算控制施工圖設計和概算,避免項目超概。
2.2詳勘精度不足,施工補勘量大
在本案例中,詳勘布點間距出于經濟性考慮,按規范要求的最大間距24米進行布設。但在樁基施工過程中,發現實際地質情況遠比詳勘資料復雜,原勘探孔與孔之間存在大量未揭示的孤石、軟弱夾層等不利地質條件,具體表現為巖層起伏大(層面坡度超過10%,部分甚至達到50%以上),地層不連續,多有突變,孤石普遍分布且成片存在,致使樁底下的巖體性狀難以判定。
根據福建省標《巖土工程勘察規范》DBJ13-84-2006第5章、6.4節(風化巖)的要求:在花崗巖分布和巖溶發育地區,勘探點間距宜取小值,也可根據柱位排列選擇一柱一個勘探點;當相鄰勘探點間的層面坡度大于10%時,應根據具體工程條件適當加密勘探點;應根據風化巖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規律,適當加密其勘探點間距和密度;當為一柱一樁且柱荷載很大時,宜每樁布置勘探點。按照《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條文說明第8.5.6條:對于大直徑嵌巖樁,由于巖層風化往往不均勻,巖面起伏大,甚至可能存在孤石、混雜巖塊、基巖陡坎等不利現象,因此,為保證設計可靠性,當基礎方案選定后,還應進行專門性的施工勘察。
針對場內普遍存在“五花肉”、“葫蘆串”的地質現象(示例地質剖面詳見附圖2),為避免持力層誤判,確保樁基施工質量,在前期詳勘的基礎上,有必要進行施工階段補勘。
對此的應對策略:根據已有詳勘資料,結合現場開挖情況,審慎確定各樓棟的補勘方案,大致以梅花型隔1-2個樁位的方案布設孔位,對于工程關鍵線路上的樁位,或者相臨樁位持力層落差特別大,且孤石分布多的樁位采取一樁一孔的方式進行補勘。
2.3地質復雜,施工簽證繁多
在本案例中,施工簽證繁多,主要有如下幾項:(1)由于交地時間倉促,場地移交后,場內仍存有大量舊毛石擋墻未拆除,需對其進行拆除;(2)本案例地處山腳低洼地帶,地下水豐富,上方地表水亦不斷流入工地,為保證人挖樁順利施工,需采取相應降排水措施;(3)零星工程簽證多,如配合檢測單位平整場地等。
對此的應對策略:(1)首先審核簽證的依據是否合理,如屬不可抗力、現場條件制約等非施工單位原因造成的方可;(2)其次審核簽證的附件是否齊全,如相關的施工記錄及現場草簽單;(3)再者審核簽證的工程量是否存在注水多報,對多報的部分予以核減;(4)對金額較大、超出授權的簽證要逐級上報。
2.4 投入不足,進度緩慢
在本案例中,施工進度緩慢,主要存在如下問題:(1)由于交地時間倉促,非凈地移交,不僅場內大量的磚渣、舊擋墻等未及時清運,而且有尚未遷移的廟宇,嚴重影響后續場內施工組織及交通;(2)土石方體量大,由于臨近密集居民區,無法申請明爆,現場采用靜態爆破結合機械炮機施工,石方破除進展緩慢;(3)捆綁土地出讓發生變故,代建集團資金不到位,造成已批復的施工進度款未能及時足額撥付;(4)施工單位分包過度,班組協調及管控不到位,多次出現怠工、停工現象。
對此的應對策略:(1)可能的情況下,最好凈地移交,避免后續諸多麻煩;(2)拆舊建新,選址無法回避大體量土石方,只能增加人機投入,努力提高石方破除工效;(3)合同運行出現問題時,要及時進行協商,盡快達成補充協議,以利雙贏;(4)要求施工單位充分考慮自身協調能力,避免分包過度,增加管控難度。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PPP模式下,山地棚改安置房項目的甲方管理難點在于造價與進度的管控。在本案例中,當合同約定的捆綁土地不能如期順利出讓,原定的運轉流程就出現卡頓,代建集團資金不到位,造成已批復的施工進度款未能及時足額撥付,嚴重影響工程進度。同時,鑒于PPP合作的排他性,勘察、設計、施工單位也是代建集團捆綁招標的,跟甲方沒有直接合同關系,甲方難以直接管控。
因此,PPP合作模式是把雙刃劍,運用得當則雙贏,運用失當則雙輸。甲方應重視前期合同條款的擬定,保留足夠的法律和經濟上的制約手段,從項目管理的組織結構、制約機制、協調程序等方面盡可能予以細化。
參考文獻:
[1]DBJ13-84-2006巖土工程勘察規范[S]
[2]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