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廷虎
——在生產關系層面,布局建設在西部地區具有示范作用,能夠激發創新活力、集聚創新要素的制度創新體系。
2011年,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總量約為7600億元,政府主導投資占據半壁江山。
2014年,這一總量已高達13000億元,社會資本投資占比56.5%,拔得頭籌。
短短幾年間,社會資本逐漸涌進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各大重點領域,迅速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而其背后,正是重慶市委、市政府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深謀遠慮。
“如果把重慶經濟發展比作一池春水,那我們的改革就是要引入社會資本這條‘鯰魚,激活這池春水。”重慶市社科院研究員王秀模說。
借力破題
2013年初,國內首片大面積石墨烯薄膜在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誕生。
高興之際,中科院重慶研究院院長袁家虎心里也有隱憂。
“石墨烯后續開發運用,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僅靠研究院自身很難支撐。如果簡單把技術成果賣掉,后續開發就成了‘無源之水。”袁家虎說。
作為新興產業,石墨烯產業從實驗室到市場需要大量資金——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產業化運作遲遲無法開展。
而另一方面,眾多社會資本十分看好石墨烯的發展前景,卻苦于缺乏對稱信息和準入渠道,只好坐等觀望。
投資需求和供給脫節,正是傳統投融資體系“瓶頸”之一。
在當前的投資體系中,政府投資比重過高,社會投資比重偏低的情況比較突出。
“盡管不少項目非政府投資不行,但是由于政府的資金、技術和渠道十分有限,許多由政府主導投資的項目效率相對偏低。”王秀模說。
如何破解這一困境?
“推動投融資體制改革,向社會資本借力。”王秀模說。
在這樣的突圍路徑上,袁家虎的隱憂消失了。
在市委、市政府推動下,上海南江集團和中科院重慶研究院各自以資金和技術入股,共同成立了企業平臺,推動石墨烯實現產業化。
而對整個重慶而言,如何將這個經驗復制到其他產業?
“要想讓社會資本參與進來,我們就得創造條件,改革體制,讓社會資本‘看得見‘進得來‘留得住。”王秀模說。
劃定范圍
2016年2月16日,67歲的李崇云做完髓內針手術不久,就申請從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轉入寬仁康復醫院。
從三甲大醫院轉到一家民營醫院接受后續治療和康復訓練,李崇云為何心甘情愿?
“寬仁醫院的骨科是附二院的病區,而且收費便宜很多。”李崇云說。
一家民營醫院怎么會有三甲醫院的病區?
這跟重醫附二院的醫療體制改革密不可分。而其背后的推手正是投融資體制改革。
2015年5月,重慶市政府出臺《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公共服務領域內新增醫療衛生資源優先考慮符合準入標準的社會資本。
“重醫附二院作為醫療實力強勁的三甲醫院,隨著就診患者的逐漸增加,醫療資源特別是康復區設施建設面臨著巨大壓力。”重醫附二院院長任紅說。
這時,《實施意見》為重醫附二院提供了新思路。
“何不向民營醫院開放招標,利用它們的現有設施擴大服務能力?”任紅說。
在這一思路的指導下,重醫附二院以技術和品牌入股,先后與寬仁康復醫院和植恩藥業合作,在渝中區和兩江新區以三甲標準打造康復區。
“以前,我們很難有機會與三甲醫院開展合作,現在我們終于看見了機會。”寬仁康復醫院院長文一蔚說。
不僅是公共服務領域,《實施意見》的劃定范圍,包括交通領域、能源設施在內的六大基礎設施領域。這些領域都將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讓社會資本“看得見”。
暢通渠道
2015年4月8日,重慶京東方8.5代新型半導體顯示器件及系統項目在兩江新區投產。
作為國內單項投資及產能最大的液晶面板項目,京東方在渝項目投資額高達330億元。
此前不久,京東方剛完成合肥8.5代線的布局,在短短時間內竟又匯聚起數百億元資金。
這對任何上市公司來說,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京東方的巨額投資究竟從何而來?
“多虧了社會資本對生產線的大力投資。”重慶市經信委主任郭堅說。
原來,早在2014年,重慶市就和京東方達成建設8.5代生產線的意向。
但是,330億元的投資從何而來?
“不能單靠政府扶持,應該暢通渠道讓社會資本參與進來。”重慶把目光放到了社會資本上。
按照重慶的解決方案,京東方增發了100億股股票,由多家渝企出資210億元全部認購。
京東方拿到210億元后,再向銀行貸款120億元,解決了330億元的投融資難題。
而重慶企業也因為京東方投產利好刺激股價上漲,獲得了可觀的收益。
通過為社會資本暢通投資渠道,重慶和京東方實現了“雙贏”。
不僅僅是京東方重慶項目。近年來,重慶通過改革重點領域投融資方式,廣泛采用政府購買、盤活存量等政府手段,股權債權融資、產業投資基金等金融工具,暢通投資渠道,從而讓社會資本“進得來”。
轉變職能
2015年7月27日,重慶市2015年PPP合作項目簽約儀式在霧都賓館舉行。
其間,PPP軌道交通9號線建設項目吸引了各方目光。
“輕軌9號線將穿過城市南、北、中三個區域,將沙坪壩城區、觀音橋、江北城等多個建成區域連接起來,客流量將十分巨大。”重慶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陳孝來說。
面對如此具有吸引力的項目,綠地集團、中國建筑集團等企業紛紛簽約投資,通過PPP模式共同參與9號線建設經營。
然而,輕軌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何讓社會資本“留得住”成了重慶面臨的又一難題。
“PPP項目不是一錘子買賣,其中的契約精神至關重要。”陳孝來說。
重慶市政府提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公共利益最大化、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保障投資者有合理收益”的五大原則,并承諾為期數年的特許經營權,讓投資方參與到運營中來。
“9號線本身潛力巨大,如今政府和投資方成了伙伴關系,解決了我們的后顧之憂。”綠地集團副總裁陳磊說。
而采用PPP模式之后,政府逐漸由投資者轉變為監管者和服務者。
“我們把專業領域的事情交給擅長的企業來做,可以將自身從繁瑣的事務中解脫出來,專注規則的制訂和監管,保障項目的順利建設和企業投資的安全。”陳孝來說。
近年來,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政府提高了對社會資本的服務能力和水平,讓社會資本“留得住”,從而帶動全市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