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2011年9月,AA拼車網上線。
2012年1月,AA拼車網注冊用戶突破100萬人,加盟車輛17萬輛。
2014年8月,用戶數量突破1000萬人,獲聯創策劃和DCM投資。
2015年5月,注冊會員達1453萬人,累計實現交易額1.87億元,成為最大中文拼車平臺。
…………
AA拼車的成長速度令人拍案叫絕。
“除了自身商業模式成功之外,還要感謝園區的創新創業環境!”重慶喜瑪拉雅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AA拼車CEO沈利川坦言。
沈利川所說的園區,正是南岸區重點打造的創客創新中心——重慶國際電子商務產業園。
目前,南岸正以電子信息產業為著力點,培育可持續創新創業發展生態鏈。同時,搭建以高校、社區為主的創業孵化平臺,厚培土壤打造“創客天堂”。
平臺支持
重慶工商大學學生吳巖在快畢業時遇到了一個難題。
在校期間,他一直在進行APP研發。畢業后,他和團隊原本打算繼續研發,沒想到卻四處碰壁。
“找不到相關的創新平臺和創業項目。”吳巖一直為此揪心,直到他進入了重慶國際電子商務產業園。
“在園區,有優惠支持,有培訓支持,更重要的是有創新創業氛圍,讓我們不再孤軍作戰。”吳巖決定把“家”安在這里。
2015年6月,吳巖大學畢業,和團隊入駐電子商務產業園。
彼時,南岸區正以電子商務產業園為核心,全方位打造創客創新中心,帶動全區創客發展。
不少像吳巖一樣的創客,都在這里圓了創新創業的夢想。
“創新創業的核心在平臺。當前,南岸區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為創客們提供了產業基礎和對接鏈條。”南岸區相關負責人說。
這種創新創業的氛圍,感染了許多企業和個體。
2015年10月,國內首家“互聯網+創業”的O2O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臺——中關村“創客天下”入駐南坪商圈。
“‘創客天下的進入將為重慶企業提供完善的智能、技術、信息、資本支持。”一家正打算入駐的文宣網推公司負責人說。
南岸將通過與“創客天下”的合作,共同打造“中關村·重慶物聯網創新創業基地”,為南岸創新創業帶來新高潮。
平臺延伸
2015年6月,南岸區首個社區微企孵化園在花園路街道海峽路社區開園。
這個面積約75平方米、窗明幾凈的空間,可以給5家企業提供獨立的辦公用房。
“太幸福了。”入駐微企孵化園的創客孫洪波說,之前公司每月的房屋租金是1500元,入駐孵化園之后,社區只收取每平方米10元的運行管理費,還提供了辦公設備。
2015年,南岸區建立了10個社區微型企業孵化基地,讓創新創業氛圍延伸至基層。
除了社區,南岸區還積極利用轄區內的高校資源。
“研究型大學是創新生態的必要組成部分,即使他們不直接生產新產品或培育新產品。”上海紐約大學常務副校長兼CEO杰里·雷曼說。
曾經,南岸區有關部門做過調研,發現南岸區的4所高校和數家科研機構因沒有合理的轉化渠道,科研成果轉化率不足10%。
為此,南岸區組建了協同創新聯盟,幫助高校和科研機構實現創新成果的轉化。
同時,南岸區還積極整合高校資源,將原重慶工商大學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發展成重慶工商大學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學創園”“香樟林”3個集孵化、教育、實踐為一體的創新創業平臺。
2015年3月,重慶市江南高校就業創業聯盟在重慶郵電大學成立,聯盟整合了高校資源,實現了資源共享。
在南岸區,大學生創客成為校園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政策培育
環境科學專業學生欒學聰有一個創業夢,卻難以找到承載這個夢想的土壤。
2012年,重慶正在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
“這是一個絕佳的創業時機。”當時26歲的欒學聰嗅到了環保行業的商機。
于是,她注冊成立了重慶學正環境污染治理有限公司,但卻為了辦公場地傷透了腦筋。
“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辦公樓太貴,普通的民居房改成辦公室又顯得很不正規。”欒學聰說。
舉步維艱之時,欒學聰申請到了南岸區微企孵化園的入駐資格。
“入駐后可享受兩年的租金減免,每月每平方米只需要繳納10元的管理費,還配有2張辦公桌、1臺電腦等必備辦公設施。”欒學聰說,這些優惠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同時,南岸區微型企業孵化基地還為創業者們提供政策咨詢、技能培訓、“大帶小”等幫扶便利。
“孵化園里不會有眼淚。”在各項政策扶持下,欒學聰的公司已經漸入佳境。
早在2014年10月,南岸區出臺《南岸區小微企業扶持辦法》,從微企的創業補助、場所租金、代理記賬服務等多個方面進行專項補助,幾乎涵蓋小微企業發展的全過程。
除資金支持外,南岸區還探索出一套自己的特色機制,為培育創業創新提供了健康的“土壤”。
采用“寬進”與“幫扶”結合機制,幫助小微企業實現準入,提高企業成活率和創業穩定率。
專門成立創業促就業工作協調機構,形成企業“聯動”與“競爭”機制,引導公平競爭。
為小微企業牽線搭橋,通過外“搭平臺”與內“強素質”相結合機制,搭建“以大帶小”企業對接平臺。
…………
萬眾創新
湖北人王琪瑜畢業于重慶郵電大學。在重慶的這些年,他愛上了重慶小面。
小面吃得多,問題也來了。
“重慶大多數餐飲店都在使用外包的消毒餐具,但唯獨面館還是手洗餐具。”王琪瑜學習的是自動化專業,他想發明一種洗碗機,既減少面館的成本,又能保證衛生安全。
為此,在學校讀書期間,王琪瑜和同學合作發明了自動洗碗機。
洗碗機基本實現了自動化操作程序——只需把碗放在機器上,即可完成浸泡、沖洗、消毒等6道工序。
“洗碗自動化解決了,但我很快發現這需要很大的耗水量。”王琪瑜犯了愁,他多次試驗,依舊沒能解決這個難題。
偶然間,三峽大壩的水閘設計讓他靈光一閃。
“就是這個原理啊!”王琪瑜模仿三峽大壩,設計了一套水循環系統,改進后的洗碗機成功降低了耗水量。
目前,王琪瑜成立的小辣椒消毒服務公司發展勢頭強勁,創業頭一年的營業額就突破了100萬元。
王琪瑜這樣的年輕人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南岸區創新創業氛圍的影響。
在南岸區創業的重慶師范大學學子丁奕然創新發明魔清水處理獲“鹽商杯”創業大賽冠軍、全國創業大賽二等獎。
電子商務產業園的淘會場和藥智網,均榮獲第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暨重慶市首屆重創大賽企業組三等獎。
…………
如今,南岸的創新創業活力初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