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達韜
對于一個地區的創新體系來講,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的流動和集聚,是影響整體創新效能的重要因素。前者是區域創新體系問題,后者是開放式創新路徑問題。在市場機制比較完善的條件下,創新資源肯定會流向創新生態體系更完備的地區。重慶要打造西部創新中心,必須努力釋放與重慶創新基礎相適應的創新優勢和潛力,讓重慶從創新“熱土”邁向創新“熟地”。
在打造區域創新生態體系上,大渡口區和南岸區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大渡口區通過打造“科技型中小企業風險準備金池”,投、保、貸三方聯動,建立了一條綠色的融資通道,帶來快速、便捷的融資服務;南岸區則以電子信息產業為著力點,搭建以高校、社區為主的創業孵化平臺,厚培土壤打造“創客天堂”。在良好的創新生態體系潤澤下,這兩個區的創新主體蓬勃生長。這為重慶營造更加良好的創新生態體系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要學會欣賞,至少不要隨意排斥。創新活動往往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使得創新易與傳統監管模式產生沖撞。因此,要欣賞、包容創新,并從過去“踢點球”式的支持,轉向需求側和普惠型支持。
要提供創新“熟地”,不要讓成功率打折。創新伴隨著高風險,創新能否成功,外部環境也會成為重要的因子,不恰當的政策限制、不公平的市場環境、不給力的知識產權保護,都會讓創新的成功率不斷地打折扣。因此,各級政府部門要為創新者打造各類功能性平臺——包括各類非研發類平臺,如技術轉移、知識產權、科技金融等服務平臺。
要各司其職,不要越位錯位缺位。創新治理體系的建設,就是要更好地改進政府服務,讓企業擔得起責,讓高校和院所沉得下心。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提升創新成果的轉化水平。產學研協同創新,引擎在企業。高校應該不斷創造新的知識,包括產生出各種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亂想”;而企業應該有能力根據自己的愿景規劃,結合市場判斷,從這些“奇思妙想”中篩選目標、配置資源、組織創新,最終將其轉化為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