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定興
官員履新時,往往能夠引起民眾和媒體的關注,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家有所期待也可以理解。然而,官員離任時卻常常悄無聲息,似乎人走茶涼。當然,例外并非沒有。如果官員發表了離任的驚世之語,或者出現了百姓送官的壯觀場面,那么,不引起注意都難。據《中國紀檢監察報》報道,吉林省人大常委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原主任委員藍軍離任松原市時,疑似自導“千人送藍書記”。在當時的市委廣場、市政路,曾有“千人送藍書記”的場面,尤其是一群身著黑色西裝、白色襯衫的干部“群眾”,手拉著各種橫幅,如“藍軍,松原人民的好兒子”“藍書記,我們不愿您走”等,頗為引人關注。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時。離任猶如一面鏡子,一個為官者的政績如何、名聲好壞,老百姓看得最清,百姓也會以自己的行動表達對官員的態度。之所以會有“千人送藍書記”這樣的戲碼,可見當事人十分在意老百姓的口碑。
吊詭的是,在權力、利益等各種因素的交織下,送別往往會脫離民眾對官員那種樸素的愛戴之情,失去了本真,增添了功利和矯情。看似表達官民和諧的送官行為,里面充滿了玄機,折射出的往往是權力的影子。
官員離任,之所以關注度不高,是因為百姓自發送行所占的比例不多,往往都是同級送同級,下級送上級。百姓自發送行,不外乎這么幾種情況:官員為百姓辦了實事,百姓牽掛著他;官員廉潔奉公,鐵面無私;百姓擔心自己的“福利”不會得到延續,想通過送別引起注意,從而讓官員留任。在古代,民眾若感恩于父母官,送別時會送萬民傘、遺愛靴、牌匾、對聯等。
古代社會里,送官似乎容易理解,因為在專制制度下,官員的品質顯得尤為重要。官員為地方做了好事,人民可能會感其德政,為其送行,甚至立功德碑、送萬民傘。但在現代政治理念里,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存在就是為人民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
從這個意義上說,百姓送官顛倒了現代政治的角色關系——官員辦好了差事,是作為一個公仆的應盡之責,無需感恩戴德。如果主人竟然嚷著要為“仆人”立碑感激,則與現代社會的價值觀背道而馳,不合乎服務型政府的理念。如果說一個官員做了一些實事就要被傳誦千古,立功德碑,那么只能說明做實事者太少。
現代官員并非一個凌駕于人民頭上的特權階層;事實上,官員和人民被意識形態設定為一體,兩者之間僅僅是“分工”的不同,不是兩個或許在利益上具有沖突的階層。但“分工不同”當然會帶來身份、地位、資源分配機會上的不平等和實際生活水平的差異,從而瓦解“一體”的設定,人民的主體地位并沒有真正實現。
如今,依然可以看到百姓為了辦成某件事為官員下跪,這雖與送官流傳的美談不同,但反映出官民地位是不等的,那便是官員高高在上,人民極其弱勢。我們不否認百姓與官員的魚水之情,但送官背后,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一種現實的逼仄:人民依然在盼望清官,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的選擇權利,制度還沒有真正把權力關進籠子;人民擔心政策的不可延續性,因為新官上任習慣了燒三把火,喜歡“開來”而忽略了“繼往”。
曾有人建議:希望政府官員就任、離任時都發表講話和感言,給群眾作個交代,并形成一定的制度和規范。不過,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舉措對于大多官員恐怕依然是流于形式,講話或者感言,依然可以是空話、套話。因此,最根本的還是創造條件讓人民監督和批評政府。只有這樣,送官才能更多的成為佳話,而不是一出戲。
圖:付業興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