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澤
專利曾是小米的軟肋,曾被董大姐譏諷為“小偷”。目前,公司一方面收購國外先進專利,另一方面自主研發。但致力于全球業務的小米,今后能否躲過專利之戰,讓人著實捏了一把汗
小米似乎無所不能。5月25日,小米發布無人機。至此,除手機產品外,小米已經把產品線觸角擴展到了空調、電視、路由器、盒子、平衡車、電飯煲、空氣凈化器、凈水器、體重秤、手環、兒童智能手表、血壓計等十余個領域。但是,作為拳頭產品的小米手機在發展上已遇到瓶頸,產業鏈問題重重,導致營收增長緩慢,小米現在又在多元化經營上折騰,弄不好會煮成一鍋“夾生飯”。年紀并不大的小米,難道老了?
危險的信號
2012年小米2發布,四核處理器,2GB RAM+16GB內存以及800萬攝像頭,1999元售價,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性價比超過同類產品。再加上創新的饑餓式營銷手段,2012年4月6日那天,小米手機新一輪的在線預售,引起眾多米粉搶購,10萬臺手機在6分零5秒內全部賣光,這就是秒殺的速度。
但當專注不再時,小米手機的競爭力就顯得有點“骨質疏松”。如今,小米手機在配置上跟競爭對手相比,性價比優勢不再明顯,去年推出的紅米NOTE3采用8核處理器,16GB機身內存+2GB運行內存,5.5英寸屏幕,這種配置在千元機市場早就不再領先。比如360手機推出的N4同樣是千元機,配置不比紅米NOTE3低。在發布會現場,米粉們興奮的尖叫聲并沒有以往那么熱烈,倒是帶著幾分遺憾和失望。
再梳理一下小米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多元化產品線,其往日專注的神情明顯變得迷離恍惚,而這山望著那山高、豪情萬丈的小米心氣高得讓人有點擔心。
雖說多元化經營也有成功的案例,但多為圍繞主業深耕衍生出來的產品鏈。比如谷歌的多元化經營已經涵蓋了手機、平板、操作系統、搜索引擎、云盤等大量的互聯網相關領域,且“軟硬兼施”,但都是圍繞其強大的操作系統進行開發擴張。再以小米的“死對頭”格力為例,格力也搞多元化經營,但依仗的是強大制造能力。 “我要做手機,分分鐘,太容易了。”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夸下海口之后兩個月,格力手機就握在她的手上,難怪值得炫耀。
小米原本是一個互聯網公司,小米手機是通過互聯網營銷手段捧紅的;借助兩年前智能手機甩掉傳統手機鍵盤的新浪潮,小米也趕上了好時光,賺得盆滿缽盈。但小米搞多元化,其最大的軟肋是缺失強大的研發能力,無法形成以技術為核心訴求的智能硬件產業的競爭優勢。在進軍印度市場時,其就遭到愛立信的阻擊。
放眼全球,大多數公司采取的是“瘦身謀壯”戰略,收縮產品鏈,發揮優勢,集中精力做好主打產品。比如,諾基亞自出售旗下最知名的手機業務以來,臥薪嘗膽,一直專注于高端網絡設備和軟件,為電信公司和互聯網運營商提供服務,它斥資166億美元收購網絡設備公司阿爾卡特-朗訊的大手筆,如雷霆乍驚,讓業界刮目相看。再看蘋果,沒有走橫向拓展的產品路線,而是通過對上游企業的垂直式收購,增強研發實力,集中所有的資源打造爆款產品,才造就了驚天動地的iPhone,橫掃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為其股東賺取了巨額利潤,積累了龐大的現金儲備。
小米的崛起確實是一個奇跡,但什么都做的結果很可能是什么都做不深,什么都想抓,也許什么也抓不牢,無法專注也很難給市場帶來精品,很難帶給消費者極致體驗。盲目的多元化擴張,很可能讓小米重蹈傳統廠商的老路。小米這樣的步子走得顯然有些著急,弄不好會扭傷腳,變成一只跛足的鴨子;更讓人感覺小米患得患失,吃著碗里的,盯著鍋里的,結果是碗里的沒消化,鍋里的也沒煮熟,變成一鍋夾生飯。
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小米已被逐出手機市場五強之列。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雖說“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很有道理,但是籃子太多了,雞蛋也有風險。
如何軟著陸
要想進行華麗轉身,小米必須跨過好幾道坎。
首先,完善生態布局。小米科技雖然是靠智能手機起家的,但并不只是手機制造商。雷軍堅持認為小米還是一家電子商務平臺,還是移動互聯網平臺。小米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最早啟動建立生態環境的公司,經過五年拼搏,小米的家底基本都亮出來了,今后的主要任務就是優化平臺生態業務。小米移動互聯生態基本涵蓋四大板塊:一是智能硬件生態,包括手機、電視、智能家居硬件業務;二是互聯網內容生態,包括游戲、影視與社交等業務;三是互聯網服務生態,包括云服務、大數據和互聯網金融業務;四是對接客戶端的小米網與國際業務拓展。小米必須花大力氣整合與打通整個生態圈,讓四大板塊相互協調,互為策應。
其次,完善現有的商業模式。一直以來,小米以其互聯網思維,采取一種期貨銷售模式,先吊足消費者的胃口,然后分批放量。就好像樓市開盤一樣,購房者被開發商“蓄水”到足夠多時,再開閘放水,利用少量的供應營造一搶而空的市場效應。小米利用新媒體進行營銷,已經形成套路。很多人理解為,無非是利用微博、微信工具,邀請一些業內顯山露水的自媒體人煽情造勢,進行推廣。小米樂此不疲,但米粉們卻玩膩了。不過,國內“互聯網+”正在起步,互聯網思維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對市場的深耕與拓展空間會越來越大。作為手機行業互聯網思維的先行者,小米所要改變的,是完善前進的方法,并補充必要的體外能量。
再次,要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專利曾是小米的軟肋,曾被董大姐譏諷為“小偷”。6月1日,微軟與小米共同宣布,小米將在其安卓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預裝微軟Office和Skype,雙方的新合作還涉及專利交叉許可及轉讓協議方面的內容。另據小米方面透露,微軟向小米出售了1500項專利。如今小米已擁有6000多個專利,不再受制于人。但與華為相比,小米的專利無論是數量還是覆蓋面都遠遠不如。小米目前的專利布局是,一方面收購國外先進專利,另一方面自主研發。而對于小米是否會自主研發在手機零部件中較為核心的芯片,小米方面并沒有否認,并稱已具備造芯能力。致力于全球業務的小米,今后能否躲過專利之戰,讓人著實捏了一把汗。
雷軍曾自詡為“會飛的豬”,豬能隨風而飛,算是英雄豪杰。如果在大風裹挾下一飛沖天,又能軟著陸,落地為安,更是英雄豪杰中的佼佼者。可是雷軍離這樣的佼佼者名勝佳境還有一段距離。“專注、極致、口碑、快”的七字訣曾是雷軍所總結的成功秘方,也是小米的戰略追求,背離這一初衷的多元化戰略會不會成為小米的一鍋 “夾生飯”?雷軍面臨的嚴峻考驗,或許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