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的交通負荷變得越來越重,城市中可以利用的公共空間也越來越少。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作為一種大運能的公共交通設施,具有快捷、安全、舒適、環保等綜合優勢,是解決大城市交通問題的最佳交通工具。文章通過國內外軌道環境的對比,引起人們對軌道環境設計的重視,并從中取得啟示:遵循人性化原則和可持續發展的策略,讓人們重新認識軌道交通環境設計。
【關鍵詞】軌道環境;人性化;可持續;藝術性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口集中膨脹,交通負荷加重,為了解決交通問題,出現了很多的高架橋、高速公路和軌道交通,這種快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便利同時也迎來了新的挑戰。然而在快速發展公共交通的同時并沒有考慮到更深的價值,因此出現了諸多的軌道交通人流堵塞、公共環境設施損壞等現象。
一、國內軌道環境現狀分析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起步,北京地鐵一號線成為我國第一條地鐵,從此開啟了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歷史。
北方以北京地鐵為例。北京是我國建設軌道最早的城市之一,因為建成較早,經歷時間久,在環境藝術設計方面有多處不足,多數空間狹小,室內公共藝術除了廣告或者壁畫之外,其他形式也很少,在色彩上也是比較暗沉;在導視系統也是不夠醒目。由于功能性上不夠健全,很多人流流通秩序也是混亂,存在多處安全隱患。
南方以上海地鐵為例。上海是國內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城市色彩多數喜用以灰色、白色等高科技性的顏色。中山北路站屬于軌道交通樞紐地帶,也同樣設置了一些漆畫,如姚偉廷設計的上海貝貝埃藝術設計作品。但從整體性看,在公共空間的環境藝術設計里設置版畫或者漆畫,和室內環境色調并不協調。另一方面,從上海地鐵交通的功能性出發,人口密度大的地方人口疏通不夠健全。此外還存在室外出入口缺乏吸引力、地域文化特色不夠顯目等諸多需要改善的問題。
二、國外軌道環境藝術發展分析
1、紐約軌道交通
從經濟角度說,紐約是美國的經濟金融中心,又是首都,人口數以萬計,交通業因此發達,逐漸成為世界上龐大的交通系統之一,這也是我國需要學習和改進的樣板之一。
紐約地鐵在1985年制定了公共交通藝術計劃,通過藝術來賦予交通建筑的多元化。如在站內設置藝術品、壁畫、浮雕等。地鐵內展覽的當代畫家的作品不僅反映了美國的歷史,也具有弘揚民族精神的功能。地鐵音樂創建于1985年,會在整個地鐵系統做表演。此外,車廂內設置了專門的版面刊登美國著名詩人的作品。這些都是為了將藝術融入到公共交通,現在做到了,也做的很好。
2、法國軌道交通
法國巴黎的地下軌道交通系統從1900年運行至今,促成其便捷的原因也是因為在公元508年就將法國的首都定在了巴黎,從國家的穩定性角度觀察比我國要早。巴黎也是歐洲第二大城市,面積為105平方公里,人口200多萬,另外法國的地理位置在歐洲也是極其重要,是僅次于倫敦的交通樞紐之一,這些一系列要素都為它的便捷增添了必要性。
除這些條件外,軌道設計也很特別,尤其是出入口設計獨具特色,已經形成城市特立獨行的建筑藝術風格。如在“盧浮宮站”式的站臺內搭建軌道,都極其的別致,站臺里面陳設了盧浮宮館內的許多復制品,為的就是讓乘客在繁忙枯燥生活之余感受到文藝氣息。
三、啟示與對策
通過對比分析,我國在軌道交通環境設計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問題。中國的軌道交通建設發展已經起步很晚,所以我們更要針對性的去研究和探索,爭取趕上別人的步伐。我們沒有時間去關起門來自己去探究和發現,我們可以提倡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來創造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色的設計方法。以下是我們遵循的一些要點原則,在不改變原則的前提下提倡“形式追隨功能”的理論,一切都是為了“以人為本”。
1、人性化原則
城市軌道主要服務對象是戶外活動的行人,人的活動空間單一化也使得城市空間的功能單一。戶外活動包括有必要性的上班、購物、商務等,這使得軌道交通環境設計應考慮主要使用人群。如東京,地鐵有專門為女性設計的車廂,此舉是為了保護作為社會弱勢群體的女性,除了從安全考慮,還考慮到了經濟因素,女性的消費多出自商場,因此地鐵的站點多設在繁華地區;還有在地鐵內為方便殘疾人設置的升降機,可將坐輪椅的乘客直接從地上送到地鐵站臺。這些都是從“人性化”原則出發設計。
2、遵循可持續性發展的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對工業文明進行的反思,特別是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廣泛的生態破壞的深刻自省,因此在克服環境、經濟和社會問題等一系列關系之間所做出的理性選擇,所以可持續發展現在不僅僅只是一個環境改善的問題,更深的影響到經濟社會發展。
我國可以針對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可進行歷史性的區域開發及保護,若用在軌道環境空間也是,要融合地域性的特色和人文風貌,可在一個特色的景點去做出具有感染力的軌道環境設計;材料上也盡量使用廢物利用或者生態化的設計,也同樣新穎、吸引大眾。盡量讓軌道環境做到“一站一景”的理念,具有一定的空間個性,讓其自然環境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建筑環境特色是相互貫通的又相互依賴的,做到“不突兀有新意”,形成整齊統一的美。
在遵從原則的基礎上,我們要從根部具體解刨國內城市軌道環境設計的不足。
(1)室內設置多角度、多方位的公共藝術
根據城市中不同人物的心理,我們也要有不同的把握。我們需要了解當地的民族背景文化作定位,從材料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的進行藝術性設計。
為達到藝術效果,可選擇有地域文化設計元素的色彩、陳列、小品等運用到軌道環境內,也可以將新型的媒體影像技術、網絡技術等材料運用進來,以增加乘客的交流互動。如臺灣高雄美麗島站。
(2)設計特色的出入口
出入口的主要作用是交通、防火疏散,另外地面出入口也是景觀的一部分,具有基本的交通功能雖然地面出入口在體量上是較小的,但是對城市景觀也有很重要的影響。
(3)注重室內通風和照明設計
軌道室內環境要求室內具有良好的采光性,可利用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同時進行,其次要有良好的通風。如果是封閉的軌道室內,地下空氣質量要求更高,軌道環境設計必須根據當地自然氣候特征進行調節,將入口設計可以順著主導風向,也可以使用鼓風機完成地下與地面的空氣的流通。
對軌道室內進行整體照明,室外照明是為了降低犯罪分子的作案。同樣,照明也要注重夜晚照明的均勻性,光感方向不能太單一或者太疏散。在光的色彩上不能隨意分布,對需要準備表現照明要素的物體選擇高顯色的光源。
四、總結
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的進步,各個城市軌道交通的興起和建設,其環境空間設計也成為了一個焦點,為了改變乘客日益疲憊的審美,將藝術融入空間,讓人們重新認識軌道交通。
文章通過對城市軌道環境設計進行分析和探討,引起作為設計專業的我們的重視,讓我們從“以人為本”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完善軌道交通環境設計的不足。
【參考文獻】
[1] 錢 健, 宋 雷, 編著. 建筑外環境設計[M].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1.
[2] 倪吉棟. 地鐵車站標準化設計探討[J]. 現代城市軌道交通, 2010(12).
[3] 王丹平, 劉拓瑜. 城市軌道交通的環境景觀研究[J].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2006(11).
【作者簡介】
張雅琦(1992—),女,安徽滁州人,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