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遷 張通
【摘要】在京劇旦行中,花旦屬于一種,像刀馬旦、青衣以及花衫等都屬于旦角,刀馬旦、花旦、青衣共同組成了花衫。在我國的元劇最鼎盛的時期,花旦就已經形成。可以說,花旦的歷史已經非常悠久,在旦角的表演中,花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篇文章對京劇中花旦的發展歷程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詳細分析了花旦表演藝術的細節,把花旦表演的特色展現的淋漓盡致。
【關鍵詞】京劇;花旦;表演;藝術
京劇花旦自身積累了很多的經驗,而且歷史悠久,傳承的藝術性非常強。在京劇表演中,花旦是非常重要的一支,京劇花旦主要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念白,另一個是做工。在京劇表演中,花旦的角色要不就是潑辣的少婦,要不就是天真的少女,具有非常強的動作性。花旦的任務形象非常廣泛,花旦有著自己的風格和特色,所以,花旦表演具有藝術獨特性,作為花旦演員,應該從細節入手,認真琢磨,這樣才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引起觀眾共鳴。
一、京劇花旦的發展歷程
花旦出現的時間比京劇出現的時間要早,在京劇開始出現之前,花旦已經出現在戲劇中,在元代的《青樓集·李定奴》中有這樣的記錄:“凡妓以墨點破其面著為花旦。”把劇中的一些演員稱為“花旦雜劇”。在清朝,乾隆皇帝“四大徽班”進京之后,京劇才正式形成。在旦行中,花旦是極其重要的一支。隨后,人們越來越熟悉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擔當的就是花衫、青衣以及花旦的行當,荀惠生也曾經演過花旦的行當,他們塑造的人物非常有個性,人物形象多種多樣,像呂韶華,他敢于與封建勢力作斗爭,敢于為自己的婚姻爭取,尤三姐勇于爭議。他們的表演使京劇的表演達到了另一個高峰。直到后來的“筱派”也是非常有名的,他們扮演的角色非常受觀眾的歡迎,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京劇花旦的表演藝術
花旦的表演藝術主要體現在鮮明的任務形象上,人物形象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篇文章立足于《拾玉鐲》,通過細膩地刻畫人物,把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表現出了京劇的藝術特色。
1、眼神靈動,技巧十足
在京劇的表演中,眼神對于表演人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物的喜怒哀樂都是通過眼神表現出來的。所以,在京劇的表演中,我們要細細琢磨眼神的用處。比如,在《拾玉鐲》中,當孫玉姣發現有一只雞少了的時候,它的眼神充滿了害怕和驚異,之后他在喂雞的時候,一不小心迷了眼睛,之前他的眼睛的動作是向下看,現在是向上,這種夸大的動作,鮮明的對比把這種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在擦眼睛的時候節奏適中,之后眼睛轉動使層次感深深加深,這樣觀眾就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當見到傅鵬的時候,孫玉姣滿眼充滿嫵媚和嬌羞,然后她偷窺了幾眼,這樣的眼神就充分展現出了人物的心理特征。當劉媒婆與孫玉姣見面時,那種眼神更加傳神和復雜。當回憶拾玉鐲的故事的時候,孫玉嬌的眼神充滿嬌嗔,把人物的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
2、身段清晰,節奏鮮明
在花旦的表演中,身段非常清晰活潑,與人物的形象非常符合。在《拾玉鐲》中,孫玉姣的身段的表演具有非常強烈的節奏感,給觀眾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在出場的時候,運用了小碎步和辮子的身段,配合南梆子,把青春少女的活潑形象展現得非常到位。當發現少了一只雞的時候,他的步子越來越快,非常有序,把他的細致展現無遺。特別是表演拾玉鐲的時候,當他不經意間踩到玉鐲時,通過一些大幅度的動作,再結合各種鼓點和音樂,把他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樣具有更加鮮明的藝術效果。
3、貼近生活,注重分寸
在花旦的表演中,演員需要運用一些生活化的表演把一些細節體現出來,讓觀眾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演員在表演時,要非常注重火候和分寸,要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不可以做作,要把細節的動作詳細地展現出來,絕對不可以死守程式。比如,當孫玉姣在喂雞的時候,實際情況就是雞會滿地跑,絕對不可以只是指著一個方向數,有些人在表演針線活的時候,把那些生活化的動作表演得恰到好處,具有層次感和節奏感,讓觀眾體會到表演的樂趣。
4、著眼細節,體會內心。在花旦表演中,細節表演是重中之重
細節表演藝術是花旦表演,細節決定成敗。比如,當孫玉嬌到處尋找雞,最后找到的時候,用了一個細節動作,拍胸口,還有,他跑上前去責怪小雞,似乎這是一個不太起眼的部分,但是就是這個細節動作體現了孫玉嬌嚴謹的性格,當找到丟失的東西之后,他松了一口氣,之后跑上前去責怪,深刻地表現了人物的心里特征,把細膩的繡花細節展現得淋漓盡致,像一些小幅動作,都充滿了強烈的藝術特色。
三、總結
京劇花旦的藝術具有傳承的特點,歷史非常悠久,自身已經積累了很多的經驗,演員們不斷地觀察生活,不斷地增強自身的基本功,深刻地展示了花旦藝術的博大精深,如果觀眾能夠細細地品味演員的特點,就會從演員的身段和眼神中體會到花旦的藝術特色。
【參考文獻】
[1] 彭蓮蓮. 淺談花旦及唱腔[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8(25).
[2] 李玉茹. 論花旦表演藝術[J]. 中國戲劇, 2007(07).
[3] 韓婉琪. 京劇青衣表演藝術淺論[J]. 戲劇文學, 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