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江越
【摘要】“三嚴三實”論述對于高校學團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可有效提升思想引領、學風建設、素質拓展、社會服務、就業創業、安全穩定、新媒體育人等方面工作實效性。
【關鍵詞】三嚴三實;學團工作
“三嚴三實”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對新形勢下高校學團工作有著特殊重要意義,指引學團工作者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頭腦,做出正確抉擇,發揚釘釘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韌勁,從“嚴”上要求自己、向“實”處謀事著力,保質保量完成高校學團工作任務。
一、夯實思想基礎,把理想信念引領工作做得更實
當前,青年價值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社會思潮交流交融交鋒,思想政治引領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而艱巨。高校學團工作者必須堅持不懈地把為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作為第一位的任務,以加強思想政治引領為根本,以中國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為主題,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統領,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不斷提升理想信念引領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奮斗目標、前進動力和精神支柱,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把握青年學生的政治熱情,緊跟時代主旋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當代青年學生,引導青年學生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切實發揮主渠道作用,將基礎文明養成教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三項教育”貫穿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深化“我的中國夢”等多層次、寬領域、全覆蓋的主題教育活動,邀請學生喜愛的專家學者、黨政干部、青年典型、杰出校友、創業先鋒等各領域知名嘉賓與大學生面對面交流人生,分享經驗,感悟成長。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文明的生活方式、合理的求學規劃和昂揚的精神風貌展現青年學子新風采。
二、加強學風引領,把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做的更實
優良學風建設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久不懈的努力,高校學團工作者在推進優良學風形成過程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落實教育引導。注重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和職業規劃教育,引導學生增強專業認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動力。嚴格制度規范。將考風考紀教育、學校規章制度用容易接受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并使之深入人心,引導學生自覺遵守。
三、注重素質拓展,把科技文化育人工作做得更實
大學是“精神成人”的關鍵時期,在大學階段,學生不僅要形成優化的知識結構,還必須養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趣、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要將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這一目標落到實處,學團工作者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激發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培育社會責任感,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文化品味、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
打造校園文化品牌。校園文化是學校上層建筑與意識形態的深層反映,是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辦學理念的具體體現,在潛移默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方針,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才能探索、挖掘出文化育人的巨大潛能,真正將文化育人落到實處。把校園文化的內化教育功能與大學生自我塑造有機結合起來,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吸引力強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形成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和諧校園文化氛圍,使大學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促進青年學生全面成長成才。
四、深入推進創新,把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工作做得更實
人才培養最終目的是滿足社會需求,能夠服務社會、造福社會、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大學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也是大學生與社會融合的適應期、緩沖區,在校園與社會融合過程中,作為學團工作者,我們應鼓勵學生以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為平臺,接觸社會、服務社會、融入社會,直接感觸到社會發展的脈搏,認識到社會對他們的要求和評價,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對自我發展的定位與反省,自覺按照社會需求來塑造自己。
拓寬社會實踐載體。響應團中央“三下鄉”號召,圍繞政策宣講、教育關愛、醫療服務、校友尋訪、紅色經典學習、科技興農幫扶、文化藝術展演、就業創業發展、美麗中國調研等多方面社會熱點問題,堅持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素質拓展相結合、與就業創業相結合,不斷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題引導、過程指導。進一步規范、健全社會實踐工作機制及考核評優機制,突出社會實踐的基地化、項目化管理,做到“按需設項、據項組團”。擴大實踐成果的覆蓋面,實現“一人實踐,多人受益”,引導實踐者對實踐成果進行長線研究,實現“一次實踐,長期受益”。規范志愿服務工作。緊密圍繞學校黨政工作大局,牢牢把握新時期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規律特點,倡導學子利用專業特長、整合社會資源、拓寬服務渠道,推動志愿服務工作向專業化、陣地化、社會化方向發展,不斷提高志愿服務活動的影響力和凝聚力。積極創建學校志愿服務活動品牌,組織開展醫療服務進社區、導醫宣教、關愛空巢老人、幫困助殘、關愛農民工子女、新媒體接力、文明和諧校園共建、勤儉節約養成計劃等多項志愿服務活動。
五、強化指導服務,把推進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做得更實
就業問題事關學生切身利益和未來發展,學團工作者要強化指導與服務,最大限度的實現學生順利就業、高質量就業。
突出就業工作主體地位。學團工作者應不斷增強責任意識,發揮主觀能動性,廣邀用人單位、深挖就業崗位、收集就業信息,結合自身實際組織多種形式的校園招聘活動,積極為畢業生搭建就業平臺。推進創新創業工作。增強創業幫扶力度,通過舉辦創新創業大賽、講座、論壇、模擬實踐等方式,豐富學生的創新創業知識和體驗,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實現創新創業工作新突破。
六、拓寬德育陣地,把新媒體平臺服務工作做得更實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技術已影響到社會各領域。青年大學生作為新媒體的主要使用群體,他們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與行為模式等也深受影響。
改進方式方法。面對傳媒影響力日益增強的新形勢,學團工作者應主動站位、積極作為,不斷深化探索運用新媒體開展工作的新載體、新路徑,搶占網上引領和服務學生主動權,促進新媒體建設科學化、使用大眾化、管理規范化、反應即速化,使“微”手段迸發“巨”能量。切實掌握青年話語體系,熟練掌握和運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服務平臺,不斷拓展服務育人的有效途徑,分層次、有重點地開展德育工作,既要培養可靠接班人,也要培養合格建設者。
強化陣地建設。新媒體服務平臺應不斷完善工作體制機制,緊扣學校中心工作、緊扣青年學生需要、緊扣網絡時代特征,及時發現問題、認真總結經驗、明確制定目標,利用新媒體陣地主動凝聚人心、積極化解矛盾、構建和諧校園,在網絡上扛起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的大旗,用“新媒體空氣”引領青年、培育青年、凝聚青年,切實提高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水平和實效。
高校學團工作者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學生工作“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學團工作者要“待之以誠,持之以恒”,最重要的是扎扎實實做事,踏踏實實做人,向下扎根,向上結果,甘為人梯,助力成才,把“三嚴三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貫穿于做人、干事的全過程,不辜負黨和師生的信任,向“實”處謀事著力,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創設一切便利條件。
【參考文獻】
[1] 王正才. 職業學校開展專業思想教育的思索[J]. 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 2010(8):22-23.
[2] 李紅葉. 新媒體引導青年“E+”工作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管理學家,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