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林 王洪東 胡楊峰


【摘要】以志愿服務為抓手提升就業能力是推動大學生就業的一項新舉措。為了探尋高校志愿服務與大學生就業能力之間的內在聯系,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在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中所體現的專業知識技能、可遷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結果表明參加志愿服務對提升就業能力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志愿服務;大學生;就業能力
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式日益嚴峻,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章東飛(2012)在對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探析中指出,學生就業能力與崗位要求的距離是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從就業數量來看,2016年大學生畢業人數為770萬人,就業形勢相當嚴峻。祝金旭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就業難的自身原因之一為就業觀念和就業能力不適應當前勞動力市場,如何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來滿足市場的需要是我們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人崗匹配,學以致用,人才才能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作用。李陽春等在研究企業人才需求類型發現,新經濟要求具有創新化、個性化、復合型、合作型和交往型的企業人才。
大學生應該提升的就業能力包括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獲得崗位的能力等等,這些能力可以總結為對專業知識運用的能力,對可遷移技能運用的能力,對自我管理技能運用的能力?!叭N能力”是就業所需要的內在動力。
一、問卷調查情況
為了了解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對就業能力提升作用的認同情況,2015年9月,以河北農業大學渤海校區志愿者聯合會中60名至少參加過3次及以上活動的學生為調查對象,發放“志愿服務工作對大學生通用就業能力作用調查表”,調查結果顯示,在志愿服務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適應能力和協調能力五個方面,持非常認同態度的學生均超過90%;對學習能力、知識轉化能力和創新能力,持非常認同態度的超過72%。由數據可以看出,從認同感角度,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對就業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為了調查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對提升就業率是否有幫助,對以上60名同學離校半年后工作情況進行跟蹤調查,發放“畢業生離校半年工作調查問卷”和“企業調查問卷”各60份,其中畢業生問卷回收60份,回收率為100%,企業調查問卷回收43份,回收率為71.7%。
60名畢業生就業情況見圖1,其中考研和已落實就業單位的占總人數的95%,未就業的僅占0.03%。根據渤海校區畢業生工作簡報可查,74.36%已經落實就業工作,18.8%暫不就業,該60名同學的就業率明顯高于校區的整體就業率。
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最注重的畢業生素質與能力見圖2,共回收43份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為不限制選項。超過83.7%的企業均看重人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另外,有部分企業對計算機和外語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由以上調查結果表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對提升畢業生就業率有重要作用,志愿服務活動能夠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可遷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企業用人標準相匹配。另外,志愿服務活動倡導“奉獻、有愛、互助、進步”的服務精神,而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高速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以服務為核心的志愿者活動和以服務業為朝陽產業的第三產業完美結合,高校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為以后進入服務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提升專業知識技能
專業知識技能是指掌握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知識的能力,這里不僅僅狹義的指計算機、英語和歷史類基礎學科,更廣義的是指我們在改造自然活動中創造的最基礎的技能,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礎。知識轉換率低,實踐能力較弱是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反映之一。
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大學生將數學、統計學、計算機技術、英語、文學等用于實踐,切實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志愿服務所需要的科學助力。參加“暖冬之行”、“暑假社會實踐”、“微支教”等活動,大學生將先進的知識帶到農村,將先進的教學模式帶到學校,在鞏固自己的專業知識基礎上,更將正能量散播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顒又校髮W生了解到的社會最基層的真實狀況是農村需要知識、基層需要溫暖,他們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強化,如何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帶到基層,成了每位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學生所想的事情,80%的學生愿意通過“三支一扶”和“大學生村官”等途徑扎根基層,服務群眾。
三、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提升可遷移技能
目前,被公認的主要可遷移性技能為:交流和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
1、參加志愿服務有利于提升大學生交流和表達能力
交流和表達能力是進行志愿服務活動的一項基本能力。李軍等在探析影響大學生就業難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個人主觀因素指出,大學生表達能力的高低已經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重視。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要與各個階層不同行業的人進行交流,良好的語言溝通是建立互信、增進友誼最直接的方法,把服務做得貼心,把奉獻做得暖心。參加“敬老院慰問”,一句暖心的話勝過千言萬語,如果表達生硬,詞不達意,會使老人感覺不到溫暖,志愿服務活動也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大學生通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能夠與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人交流,擴大了自身對社會各領域的認知,了解與不同社會人員之間交流存在的差異,學會針對不同情況,與不同對象進行恰如其分的交流,大學生的人際網絡得到擴展,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團隊協作能力
志愿服務是需要良好的團隊配合才能完成的活動。合理分工,積極協調是完成志愿服務活動的保障。以河北農業大學渤海校區大學生志愿者聯合會為例,社團分為主席團、綜合管理部、對外聯絡部、項目策劃部、志愿者工作部、公益普及部、對外服務部、社會實踐部,信息推廣部。各個部門的相互協調,積極配合,在整個志愿服務過程中,大家各司其職,努力工作。發布通知、對外聯絡、服務策劃、紀律檢查、公益宣傳、社會實踐,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大大提升了大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3、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組織管理能力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對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大。優質的志愿服務活動與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團隊活動,團隊活動就離不開組織管理,管理者組織能力的好壞決定了志愿服務活動能否順利有序的進行。組織管理貫穿志愿服務的全程,以綜合管理部為例,部門負責全體成員會議安排;負責全體成員檔案的搜集,整理;管理聯合會所有活動的策劃方案;負責聯合會物資的登記、管理、使用;負責協會全體成員的培訓工作以及協調各部門的整體工作。
志愿服務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
四、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提升自我管理技能
自我管理技能指受教育者按照社會目標,有意識、有目的地對自己的思想、行為進行轉化控制的能力。楊成輝在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現狀研究中指出:在自我管理能力上主要存在問題包括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認知能力欠缺,自我約束力缺乏。美國管理大師德魯克在《21世紀的管理挑戰》書中指出,“自我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個體社會適應效果和活動績效及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因素?!?/p>
畢業生求職心理是求職過程中重要的一環,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促進把握就業機會的能力,參加志愿服務幫助學生提升自信心,改變陳舊的就業觀念,主要表現在志愿服務培養大學生服務、奉獻的精神,與構建服務型社會理念相匹配,激勵他們投身志愿服務建設,扎根基層,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工作。此外,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對自身行為的控制能力。志愿者以協助他人改善社會為宗旨,以不求私立與報酬為理念,志愿服務精神要求志愿者必須從自身為出發點,將自身作為志愿服務精神的傳播形途徑,用行為影響他人,促進服務理念深入人心。
總之,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全面提升大學生專業知識技能、可遷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三種技能正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所需要的內在動力,是建立在志愿服務與就業能力之間的橋梁。以志愿服務為抓手提升就業能力,廣泛動員學生參加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去,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推動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順利開展。
本文通訊作者:岳華
基金項目:河北農業大學社科基金項目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K201519、SK201519-2
【參考文獻】
[1] 章東飛. 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問題探析[D]. 華中師范大學, 2012.
[2] 祝金旭.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與對策[D]. 山東師范大學, 2009.
[3] 李陽春, 劉湘桂, 王 艷. 論企業人才需求類型及管理機制的優化創新[J]. 新西部(下半月), 2010(03).
[4] 程 旺, 高艷霞, 姚雨萌. 高校志愿服務對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作用研究[J]. 科技信息, 2013(24),75.
[5] 李 軍, 劉 濤. 淺析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與就業之關系[J]. 太原理工大學學報, 2008(01),78-82.
[6] 楊成輝. 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現狀研究[D]. 東北師范大學, 2013.
【作者簡介】
耿林(1987—),男,河北農業大學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就業指導和思想政治教育。
【通訊作者簡介】
岳華(1977—),男,河北農業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