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止到2015年,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超過7000萬家。中小企業在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的同時,對緩解就業壓力和促進社會穩定亦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的作用。與此同時,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難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成為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首要障礙。因此,通過對比國外相關經驗,對我國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制度進行研究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法律
一、中小企業的界定
當前對中小企業的界定比較主流的標準主要有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定性指標主要是通過對企業的所有權的集中程度、企業的具體管理模式、企業在行業所處的經濟地位和企業自主經營的程度進行分析,來界定中小企業,定性指標相對于定量指標,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定量指標主要是通過具體的數量指標來界定中小企業,現在,大部分國家在界定中小企業時使用的定量指標,因為定量指標界定清晰方便,數據獲取比較易得,大部分國家主要根據企業的資產、營業額和員工人數指標進行界定。
二、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制度國際比較
第一,日本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制度。1937年,日本建立了“信用保證協會”,主要目的在于為日本的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信用保證;二戰結束以后,日本為了進一步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方便中小企業貸款,成立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信用保證協會”。20世紀6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相繼頒布了《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法》和《中小企業基本法》等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日本政府的一系列立法活動為國內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二,美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制度。1955年,美國政府成立了聯邦中小企業管理局和中小企業委員會;20世紀80年代,為了促進美國的中小企業發展,聯邦政府頒布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開發法》,地方性的企業管理局開始增加了諸多關于信用保證項目,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方便。隨著《小企業融資法案》、《小企業法案》以及其他相關配套法律法規的相繼頒布,美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不斷改善,中小企業在美國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突出。
三、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法律制度現狀與不足
第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法律制度現狀。截至目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可適用的法律屈指可數,主要為1995年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以下簡稱擔保法)、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解釋》)。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于200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以下稱《促進法》)也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提供了法律支持。
第二,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法律制度不足。1、法律法規不健全。隨著我國融資擔保行業的不斷發展,《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的不足之處愈來愈明顯。具體表現在一下以下幾方面:《擔保法》相對滯后,《擔保法》頒布的價值目標不僅僅是為了調整融資擔保法律關系,并且在頒布之初,我們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規模相對較小,進入二十世界以后,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規模迅猛發展,《擔保法》的諸多規定已經不適應現代融資擔保業的發展。另外,《擔保法》是一部行為法,主要對債權人和保證人在經濟法律關系中的各自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但是在擔保機構人員從業資格、行業自律、風險控制以及業務范圍等沒有進行詳細的規定。2、立法層次低。《擔保法》和《中小企業促進法》雖然權威性較高,但是關于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制度的具體闡述較少,針對性不強。我國中小企業融資信用擔保的具體法律制度主要集中在部門或者地方性的規章和政策性文件。這些規章和政策性文件相比于法律,立法的層次低,可操作性不強,缺乏穩定性和權威性。
四、完善我國中小企業融資信用擔保制度的法律思考
第一,制定高層級的法律法規。迄今為止,我國沒有一部層次高且針對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的專門性法律;本文認為,可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的有關規定,在不違背憲法且不與上位法相沖突的前提下制定一部專門調整企業融資擔保法律關系的專門性法律,對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的運行原則、基本規范和基本構架進行規定,將運營規則、風險控制、管理方式、監督方式和主體資格進行明確規范。
第二,加強風險控制相關立法。在我國的現行法律體系中,對于風險投資沒有清晰的法律文件,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將投資風險、信用保障等內容納入了行政法規的范疇,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債權債務往來的日益復雜化、多元化,之前的規定已經遠遠達不到規范經濟運行、促進貿易融資發展的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資金的多元化,甚至商業銀行,也受到了這樣的限制;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應該結合我國國情,對這些限制適當進行變通。
第三,健全中小企業征信立法。征信體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中小企業的信息透明度,使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征信體系了解中小企業的信用情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發展中小企業的信用價值,提高其獲得融資的額度。中小企業應借此機會積極開展信用制度建設,通過建立企業信用檔案、信用評級、企業信用制度等,不斷提升企業自身的融資能力。
【參考文獻】
[1] 鄭之杰. 中小企業法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2] 郭 濤. 新經濟形勢下中小企業如何走上“陽光大道”[N].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2013-01-28.
[3] 劉新來. 信用擔保概論與實務[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6.
[4] 高正平. 中小企業融資新論[M].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4.
【作者簡介】
李軍(1990—),男,漢族,山東臨沂人,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經濟法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