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關鍵詞】 青少年;德育;孝道文化;內涵;價值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7—0025—01
孝道教育對青少年而言,是讓他們認識到在生命長河中人類是生命共同體,要讓他們感悟人生的道德責任和價值追求,能夠孝親敬老,知恩圖報,發掘人性的寶藏,集聚仁愛的力量,讓學生學會由孝及悌,把自己的道德責任化為奮發努力、立志成才的動力,將對自己父母的“小孝”擴充為對天下父母的“大孝”,建功立業,親揚名,使有限的生命得到無限的發展。
一、孝道文化的內涵分析
孝的基本內涵十分豐富,最直接的表現是敬老養老、事親善行。其核心思想主要有:其一,強調個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責任。其二,強調個人道德修養。其三,強調“泛愛眾”的倫理公德。愛人就是行善,行善就是德行,德行就是人的本質。對祖國對人民的愛就是大忠大孝,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孝是一顆永遠閃耀著人倫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我們應該以科學民主的精神在中小學理直氣壯地大力提倡“孝道”教育。
二、孝道教育的現狀和機遇
現在孝道教育存在諸多誤區,一是以說教為主,很多家長和老師采取教條式的說教,要孩子這樣做、那樣做,結果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抵觸情緒。 二是在 “應試教育”以升學為第一要務的影響下,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升。三是傳統文化教育流于形式,雖然許多中小學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但倡導者眾,身體力行者寡。
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加強青少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行了整體設計。孝道是立德樹人、培養健全人格的活水源頭,是實現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前提和基礎。當前,我們應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出發,重新審視傳統孝道對學校德育的優勢作用,從孝道文化中吸取營養,融合現代文明,重構德育價值體系。
三、以孝道文化思想作為中學生德育價值重構的內容
德育價值的核心在于塑造人、發展人。我們應該借鑒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德育理念,將孝親敬老,感恩圖報;悌親睦友,和諧人際;立身行事,齊家治國等優秀傳統文化思想,作為德育價值重構的內容,并在德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出一些保護孩子天性,開發孩子慧性,培養孩子慈心的育人之道。
1. 從“全體”的角度出發構建生命教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即生命教育之根本是要讓學生以“孝”為出發點而保全自己的身體,珍視生命,懂得自尊自愛,不讓自己的品格、節操受辱,是孝行的起碼要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深入孤兒院、敬老院等,讓他們體會生命的可貴和意義,從而培養對他人及社會的愛心。
2. 從“事親”“尊親”的角度出發,構建感恩教育。要學生知道贍養父母、尊敬父母、感恩父母這是“孝”的精神實質。自古以來,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教育學生不僅報父母之恩,而且要秉承這種觀念對待他人,對待社會。通過“一封家書” “我的人生賬單”等有意義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體會到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并引導他們從點滴做起,回報親恩。
3. 從“承志”“立身”的角度出發,構建理想責任教育。凡為國家民族建功立業的人,給父母帶來了榮耀,這也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大力弘揚責任感教育,從小處著手,培養學生對父母負責,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4. 從“認知”“情感”的角度出發,構建孝道課程體系。通過開設孝道文化校本課程,引導學生閱讀《論語》《孝經》《弟子規》等經典著作,了解傳統孝道,汲取孝道精華。在認知和感悟中增強中學生的價值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使他們心底蘊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煥發出來。不僅把傳授孝道知識同陶冶道德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而且在實踐中使學生最終形成了現代孝道觀。
5. 從多元評價出發,構建孝道教育評價體系。學校評孝,把孝道教育評價納入《學生成長記錄》,定期評選“孝德標兵”和“十佳孝星”等,讓青少年真切地感受到榜樣就在身邊。學校要引導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公益活動,利用各種活潑健康的藝術形式傳播孝道文化,熱情謳歌孝親敬老的好人好事,譴責違背孝道的不良行為,鼓勵人們正確處理子女與父母長輩之間的關系。家庭評孝,建好“家長學校”,建立家校聯系卡,定期組織家校聯誼活動,開展與孝道主題相關的演講、征文及家務技能等多種比賽,提高學生孝親敬老的實際能力。社會評孝,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立足社區,制定激勵措施,積極引導學校師生參與敬老好兒女、敬老好家庭的評比表彰活動,使青少年真正成為孝道文化的傳承者。發揮社會輿論的褒貶功能,運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傳媒,大力宣傳敬老、養老、愛老、助老的先進典型,在全社會形成孝親敬老光榮的良好風氣,從而對學生言行發展形成正遷移導向。
(本文系2015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中華孝道文化與中學生德育價值重構研究(GS[2015]GHBZ021)的階段性成果。)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