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一
【關鍵詞】 教師;專業化;理念;教法;情感;意識;與時俱進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7—0042—01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成為一個日益受到關注的問題。教師是課程的執行者,是課程的創造者,同時也是課程資源的一部分,所以教師除了日常的教學工作之外,要不斷讀書學習,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滿足新課程對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要求。
一、理解課標理念,提高教學能力
新課標理念強調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中心”:語文教學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兩性質”:應注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語文姓“語”);“三維度”:強調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整合;“三為”: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三個條件”:習慣、方法、能力;“四種能力”:聽、說、讀、寫;“五大板塊”:拼音、識字、說話、閱讀、作文;“八字方針”: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這些新課標理念的學習,能豐富教師的頭腦,使教師領悟到新時期語文教學的精神實質,為教學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二、注重教法生動,促使學法靈活
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只有多關聯生活,多創造情境,多動手操作,多注重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課堂才能變得豐富多彩。新課標要求學生的學習內容是現實合理的、有意義的、富有創造力和挑戰性的。對此,教師可以從情境中引入要學習的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還可采用主問題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法、朗讀學習法、默讀學習法等課堂模式,使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注重多元化。另外,作文教學中應盡量做到“導”:誘導興趣、尋導方法、指導知識、啟導思維、疏導疑難、視導過程,注重對學生的“語感”培養。
三、注重以人為本,以愛感化學生
作為教師,必須熱愛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教師應該是一位雕塑大師,能將一塊坯材用自己的思想與感情,將它雕塑成一件藝術精品。從本質上看,學生并不存在好與差之分,“學困生”之所以學習困難,是因為他們的潛能被種種主客觀因素所束縛,未得到充分釋放。正因如此,教師對這些所謂的“學困生”更應加倍關愛與呵護,在他們身上傾注全部的愛,去發現他們學習上的點滴進步,去尋找他們生活中、品德上的每一個閃光點,繼而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勵,增強其自信心,縮小師生間心靈上的距離,使他們產生“向師性”。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成長與發展的道路上有一個質的飛躍。
四、增強表率意識,樹立大語文觀
一個好教師必須十分重視“言傳”外的“身教”,其實質就是“把教課文變為教語文”,以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的表率。因此,教師的教學、待人接物、言行舉止,都必須認真、穩重、規范、得體。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和學生經常進行心靈溝通,向學生敞開心扉,既可以向學生談自己的人生經驗,也可以向學生坦誠自己的生活教訓,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你不僅是良師,還是益友。教案為學而設計,教學尊重異,淡化差,多“揚長”,少“避短”。找準學生的知識和心理起點,增強語文課程意識,選擇好能力訓練點,學會“四不教”:已知已懂的、自學能懂的、教了暫時不懂的、某個內容放到別的課中去教效果更好的。
五、確保良好心態,突出教學效果
教育的本質是教師的自身修行。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態。教師應該是一棵大樹,只有自己不斷地汲取精神營養,才能給樹下的學生帶來陰涼,帶來累累的碩果。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每天都在辛勤地工作,我們應盡到自己最大的責任,這才是我們平凡而又成功的人生。只有擺正自己的心態,才能達到“心靜致遠”。其次,要根據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和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靈活選擇或經常變換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的方法很多,前提條件是準確掌握學生的學情,這樣才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樂于探究,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教與學的針對性,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之,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終身學習的過程,是教師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教師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情感和社會責任感不斷成熟、提升、創新的過程。為了真正實現學生在學校里的全面發展,教師要以專業化成長為前提,而教師專業化地位的確立,也需要教師專業化的發展。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