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
【關鍵詞】 小學生;語言文字;積累;閱讀;朗誦;生活;記憶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7—0092—01
眾所周知,語文學習其實就是對一種語言的學習,小學生的語文學習主要和關鍵的就是對字、詞、句的認識與積累。因為任何一句話的形成都離不開字詞,更離不開完整的、具有主謂賓的句子。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文字,為其以后寫作文打好基礎,為其學好語文知識做好儲備。為了讓小學生有一個良好的語言文字的積累習慣,筆者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培養學生的積累興趣與習慣。
一、從課外閱讀中讓學生去積累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也有了一些規定,列出要背誦的推薦篇目,如,《弟子規》《千字文》《百家姓》以及唐詩宋詞等等。當然,推薦給低年級學生的讀物應以通俗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兒歌、童謠和簡單的古詩為主。小學生在這些閱讀中,能夠一邊讀故事學做人的道理和處事的方式,一邊積累一些自己喜歡的成語、格言、警句、諺語。對于一些優秀的段落和名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及時摘抄,或者作為背誦的對象積累下來。長此以往,學生能夠把這些知識吸收、消化,慢慢變成自己的語言,用在自己的作文中,用在與人的交流中。
二、從朗誦訓練中讓學生去積累
對于剛入學的小學生,教師要有意識地從語言交流上對學生進行訓練,讓他們多發言,為他們進行語言的積累做足準備。教師應讓學生知道,一句話、一篇文章的形成,是由一個個字、一個個詞的組合搭配而來的。所以在課堂上,不但要讓學生跟著教師學課文,讀寫記一些字、詞,還要讓學生朗讀課文,從朗讀課文中發現語言的美感,并且喜歡上語言文字,喜歡積累與記憶一些語言文字。朗讀只是一種手段,如果養成了朗讀課文的好習慣,有意識地在預習中、課堂上、復習中朗讀課文,對語言的掌握是一種很好的途徑。當然,對小學生來說,除了朗讀課文,教師還要指導他們去背誦一些好的文章、好的段落、好的字詞句。因為小學階段是學生記憶的黃金期,這個時候記住的東西是一輩子都很難忘記的。丹麥語言學家斯培森曾說過:“學習語言需要背誦,常常背誦才能使所學的詞語、句子在記憶里生根。”只有背誦過的,牢記住的東西才能慢慢經過理解、實踐轉化成自己的東西,成為自己的財富。如果小學生養成背誦的習慣,對語言文字的積累與運用有極大的幫助。
三、從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去積累
語文是我們的語言基礎,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作為小學生來說,可能很難從生活中發現語文的存在,或者發現語文中的美文佳句,所以會失去一些最好的學習機會。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學生,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語文,及時做到積累與記憶。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從小學生的生活習慣出發,告訴學生可能遇到的語文知識。小學生喜歡看動畫片,那么動畫片里的對白、腳本,動畫片的片尾曲等,都可作為學生積累美文佳句的所在。比如,學生最愛看的動畫片《熊出沒》,其歌詞寫得生動、形象,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可以一邊學歌,一邊記憶。其實只要讓小學生學會留心,語文知識無處不在,電影中、童話書中、報紙中出現的詞句,都是經過反復推敲得到的語言,教師引導學生做好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積累,就是對語言文字的積累,對語文學習來說是一種不小的收獲。
四、通過記憶讓學生消化積累
積累是為了運用,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與交流的能力。所以,積累的東西不能放在本子上,鎖在柜子里或者擺在書架上,要一點點存儲在學生的腦海中。對此,語文教師不但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一些時間去記憶,而且在每天的家庭作業中也要留一部分記憶的作業。作業可以不用太多,貴在堅持。教師還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語言的訓練,讓學生對一幅畫、一個場景做一個簡單的描述。為了讓學生把積累做到實處,真正能為語文學習打下基礎,教師還應該不定時地抽查學生的摘抄筆記,從記憶到書寫,再到一些詞語、句子、段落、美文的選擇,看學生是否把握準確、記得清楚。
綜上所述,語文是一門基礎課程,它不但服務于語文學習本身,而且是一切課程的基礎。對語言文字的積累與理解,不但能提高語文的學習水平、學習效率,而且對其他課程的理解與把握也很有幫助。所以,做好語言文字的積累,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長期堅持。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