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阿蘭
【關鍵詞】 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7—0123—01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它能喚醒人的音樂感知,提升人的藝術修養。美國著名現代音樂家艾倫·科普蘭在《怎樣欣賞音樂》一書中說:“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那么,怎樣才能上好音樂欣賞課,讓“聽”在學生音樂學習中發揮重要作用呢?筆者結合幾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在此提出一些音樂鑒賞課的做法與經驗,與大家共享。
一、給學生介紹歌曲的創作背景
音樂教材中的一些歌曲常有特殊的創作背景,有些歌曲還具有創作的故事或創作花絮。如果在聽賞前把它們簡要地介紹給學生,必能激發學生聽賞的興趣,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一步一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音樂欣賞”的空間里。例如,在教《賣報歌》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這樣一個故事:聶耳當年在上海認識了一個叫“小毛頭”的報童,了解到他的生活十分艱難后,寫下了這首歌。通過介紹,讓學生體會到報童無依無靠,吃不飽、穿不暖的滋味,想象報童忍著饑餓和內心痛苦在凄風苦雨中奔跑叫賣的情景,從而讓學生在心田里埋下對報童無比的同情之感,為接下來展開“音樂欣賞”作好先導與準備。
二、引導學生賞析歌詞
歌詞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文學語言,是構成音樂形象的“物質”基礎。音樂課本里所選歌曲的歌詞大都鮮明生動,是內容美、聲韻美、節奏美和意境美的統一。有表情地朗誦歌詞,細致地分析、體會歌詞,吟誦歌詞,可以使學生在文字的引導下進入想象的空間。在此基礎之上再來聽賞歌曲,學生就會把文字描寫的形象與音樂描寫的形象結合起來理解,展開想象的翅膀。教材中有的歌詞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既敘事又抒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在教學時,教師可對歌詞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了解音樂歌詞的生動故事和背景,這樣他們腦海中就會出現一幅生動感人的畫面,能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然后再引導學生對歌詞進行分析,讓學生理解每段歌詞演唱時不同的感情處理。教學實踐證明,如果重視了歌詞賞析,就能打開學生“音樂欣賞”的大門。
三、重視課本彩色插圖的運用
音樂欣賞由淺入深有一個過程,即從感性(被音樂感動)到理性認識(探究音樂知識)又回到感性認識(更深層次的欣賞)這樣三個階段,這是欣賞音樂的必經之路。音樂課本中的插圖,是最直觀的教具。它把歌曲的主要內容通過視覺形象地表現出來,符合學生對形象事物樂于接受、容易理解的認識特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課本插圖的作用,要讓學生邊唱邊看彩色插圖。在彩圖的視覺作用下,隨著美妙的旋律學生的思維就會很快進入神秘的夜空,插上“音樂欣賞”的翅膀。重視觀看彩色插圖,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促使學生音樂思維形象化,幫助學生感受優美、廣闊的音樂情景,從而把學生帶入音樂王國。
四、將歌曲與身體律動相結合
在音樂欣賞的審美過程中,內心體驗與認知活動永遠是結合在一起的。自古以來,舞蹈與音樂就是一對有機的結合體,是形體美與音樂美的交融。舞蹈是唱歌時感情的升華,如果在音樂教學中,能做到根據歌曲的內容創作一些舞蹈動作,讓學生邊唱邊表演,定能加深學生對歌曲的內心體驗與理解,拓展學生的“音樂欣賞力”。如,在演唱時,隨著歌曲的節奏與旋律,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將其編成舞蹈,自唱自跳,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舞和曲結合緊密、妥貼,展現了一幅音樂的生動畫面,有助于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五、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感受
贊科夫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師可讓學生自己談談對某首歌曲的認識,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談談自己的情感體驗,讓音樂走進學生的心靈。音樂的感染力是非常神秘的,音樂欣賞其實也就是“第二度創造”。
總之,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只有通過鑒賞者自己聆聽、欣賞,才能逐步獲得音樂欣賞能力。一堂好的音樂欣賞課往往會給人們一種藝術享受和深深的記憶。在新課程背景下,把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學模式引入課堂,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音樂之耳”,提高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能使學生身體、情感、智能、審美能力等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實現音樂教學的有效和高效。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