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有德
中
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重汽)是我國第一輛重型汽車的搖籃,也是我國第一家全面引進斯太爾整車技術的企業,還是第一家在香港紅籌上市的國內最大的制造業企業。2001年改革重組以來,中國重汽繼承和發揚敢于擔當、勇于創新精神,堅持“走出去”的指導方針,大力實施國際化戰略,2015年實現了中重卡整車出口2.7萬輛(同比增長8%)、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0.9%、出口交貨值8.25億美元(同比增長14.6%)的突出業績,實現了重卡出口連續11年保持國內同行業第一的領先地位。
國際化是實現中國重汽發展的
根本出路
中國重汽作為民族重卡的典型代表,自2004年起就把國際化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之一,2009年將“國際化戰略”作為四大戰略之首。在引進國際重卡先進技術,拓展國際交流合作,改革營銷模式,發展海外合作,重視品牌建設,主動適應市場需求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探索,走在了國內重卡的前列。
多年來,中國重汽持續推進實施國際化戰略,尤其是近幾年,中國重汽的產品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優勢,有些產品已經接近世界水平。特別是在重卡行業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中國重汽搶抓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機遇,科學布局海外高、中、低端市場,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特色發展的新路子。目前,中國重汽在海外已有6個組裝廠、300多名常駐人員,產品出口到96個國家和地區,千余家國際市場營銷網絡體系,基本覆蓋俄羅斯、非洲、中東、南美、中亞和東南亞等國家和主要新興經濟體,以及部分發達地區市場。中國重汽國際市場新優勢正在形成,國際市場已成為中國重汽未來發展強有力的支撐。
用國際化的眼光看待問題,用國際化的思維運營企業,搶抓國際市場機遇,堅持國際化道路,要在不斷提升自主控制能力的前提下,積極實現國際合作發展。首先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積極行動、主動作為,敢于做“走出去”的火車頭,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增添動力。其次,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做到法律先行,深入研究出口地的法律法規,做到依法合規經營,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再次,對外合作不僅要使技術、產品、人才走出去,而且要不斷擴大合作能力,提高合作水平。在國際合作中,堅持自主發展,不斷實現市場合作、技術合作,積極創造條件,實現產能合作,甚至股權合作。最后,把企業放在國際大環境中研究自身工作的提升。對標國際水平,不斷提升營銷服務管理能力,全面做好產品研發,科學安排生產制造,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員工素質,不斷推動企業的國際化進程。
自主創新是中國重汽實現國際化的
戰略性舉措
改革重組以來,我們在對國外先進技術引進、消化、再創新的基礎上,堅持培育自主研發能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研發團隊,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十多年前第一次與國外一家公司合資時,對方提出用技術專利參股合資,我們當時是一片茫然,因為我們一項專利也沒有。今天中國重汽已獲得國家授權專利2 312項,連續多年位列中國重卡行業第一位。專利先后獲評中國國際專利與博覽會金獎9項、國家外觀設計專利大賽最佳時尚獎1項、優秀獎3項、山東省專利獎8項、濟南市專利獎4項。2008年被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工作交流站;2009年在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中國自主創新評選中榮獲“中國汽車行業自主創新獎”;2009年,被國家科技部確定為國家級創新型企業試點企業。正是有了這樣的實力,才能在自主發展以及對外合資合作的過程中,把握主導權、主動權,使民族重卡產業占有世界一席之地。
在走向國際化的進程中,中國重汽始終堅持打造“中國重汽SINOTRUK”品牌。隨著產品的大量出口,中國重汽SINOTRUK品牌已在產品出口國家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生產力科學同盟共同授予“世界市場中國十大年度品牌”和“中國十大世界影響力品牌”兩項大獎。同時,我們高度重視自主品牌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在產品實現批量銷售的國家,立即進行商標注冊,保護自主品牌的知識產權。中國重汽SINOTRUK品牌已經成為具有一定國際知名度的重卡品牌。
目前,中國重汽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重卡行業正經歷著新一輪的轉型升級,競爭日益激烈。技術創新必須走在前面,要對照“工業4.0”“中國制造2025”,利用“互聯網+”、智能化制造技術,以信息化、數字化為支撐,建設智能化質量控制生產線,在產品智能化、工藝智能化上實現新的進步,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用技術的進步推動企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依托智慧重汽、金融、保險等平臺,實現國際化營銷模式創新,進一步提高國際市場占有率。
管理創新是中國重汽走向國際化的
堅實基礎
建設國際化企業,首先要有適應國際化競爭的企業管理水平。在經營管理創新過程中,我們通過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不斷深化內部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用信息化手段推動生產組織方式的轉變和營銷方式的創新,逐步建立起市場、經營、生產緊密聯系的經營管理體系,實現了由傳統管理向現代管理的根本轉變。
在曼技術產品的國產化以及驗證工作中,我們更加注重借鑒和學習曼公司先進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水平。中國重汽先后向曼公司派遣了12批、總計220人次的學習團隊。曼公司除了在中國重汽設立常駐專家團隊之外,還先后向中國重汽派遣了20批技術、質量管理團隊,以保證產品符合曼公司的高品質標準。我們始終堅持質量第一的觀念,通過曼項目的實施,我們整體質量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職工的質量意識明顯增強。我們始終堅持以效益為中心,堅持把效益作為衡量運營質量水平的標準,堅持向市場要效益,實現了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我們必須學會利用世界優秀資源、走向世界,也必須讓世界走進中國重汽,要建設融入世界血液的中國重汽。實際上,世界知名企業一直也在關注中國重汽的發展。在與曼公司合作過程中,與曼公司配套合作的大陸、貝洱、威伯科、采孚、瀚瑞森等世界著名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紛紛在濟南建廠,為中國重汽專供零部件,在降低整車成本的同時,也提升了整車品質。中國重汽在發動機、變速箱、方向機、車橋、電子設備、懸掛裝置、制動設備等主要汽車裝備的技術、性能等各個方面也實現了與世界同步。
員工素質是中國重汽實現國際化的
堅強保證
中國重汽積極倡導“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獻社會”的企業價值觀,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大力培養一崗多能復合型人才,培育高水平的工人技師,成就“工匠精品”,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社會貢獻度。中國重汽“堅持以人為本、誠信中國重汽”的企業宗旨,本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原則,積極落實中國重汽“十百千人才工程”,不斷鞏固和加強人才優勢和技術領先優勢,逐步形成了人才“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的良性機制;大力開展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和博士后流動站建設等研發機構建設。同時通過與清華大學、吉林大學、江蘇大學等十幾所重點高校開展校企聯合,不斷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近年來,先后承擔國家、省、市科技攻關項目20余項,其中,國家863計劃項目一項,國家級科技支撐項目兩項,獲得了國家載人航天工程的表彰獎勵。
如今,僅技術發展中心的專業技術人才就達1 11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人,碩士研究生265人,本科688人;35歲以下青年骨干737人,占比66%;工程技術研究員9人,高級職稱158人,中級職稱386人),其中,含濟南市各類拔尖人才13人,汽車工業獎勵基金會評審專家6人。現已形成由本科、碩士及博士組成的高層次科研隊伍格局,打造了一支專業層次清晰、綜合創新能力強、業務素質高的專業技術團隊。
一流企業需要一流的職工隊伍,一流的職工隊伍需要一流的骨干人才。中國重汽現有全國技術能手2人,機械行業突出貢獻技師8人,山東省首席技師22人,濟南市首席技師、技術能手70人,企業技師200多人。集團公司總計現有高級技師503人,技師1 564人。我們重視對關鍵重要崗位員工的培養,為崗位成才搭建平臺。積極開展崗位練兵,大力開展崗位培訓,提升業務技能,提升文化素質,以關鍵重要崗位人才帶動整體員工隊伍素質提升,為企業走向國際化道路提供了堅強的保證。
中國重汽經過改革重組15年的發展,特別是“二次創業”以來,通過轉方式、調結構,曼技術產品得到市場廣泛認可,產品實現系列化,質量提升初見成效,形成了新的競爭優勢,為企業下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激烈的競爭中誰主動、誰改革創新力度大,誰就能夠戰勝自己,誰就能夠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搶得先機。我們相信,只要科學謀劃,真抓實干,頑強拼搏,中國重汽國際化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中國重汽人的汽車夢一定能夠實現。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