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峰
新一輪的五年金融規劃編制已經啟動。在世界經濟低迷波動、主要發達經濟體金融政策分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新常態下未來5年金融發展與改革的走向,不但事關中國第一個“一百年”目標能否順利實現,也將為世界經濟走出“新平庸”、進行“大調整”提供重要借鑒思路。
“十三五”金融規劃的五個特征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開消息,4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召開了《“十三五”現代金融體系規劃》編制工作啟動會,副行長陳雨露出席會議并講話。消息不長,只有802字,但是包括了不少重要特征信息。
第一,參與規劃編制的國家部委陣容強大。規劃編制的牽頭部門仍然是中國人民銀行,但是,預計參與的部門將涉及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等九部門。“十二五”金融規劃主要是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和外匯管理局等編制。
第二,規劃的名稱可能發生變化。“十二五”金融規劃的名稱叫《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從此前的相關報道來看,“十三五”金融規劃名稱可能改稱《“十三五”現代金融體系規劃》。
第三,規劃的性質發生了微妙變化。如果“十三五”金融規劃名稱確定為《“十三五”現代金融體系規劃》,那么它的性質不僅是傳統的“專項規劃”,還具有了“專題”規劃的性質即更強調現代金融體系建設。
第四,規劃的主要內容可能是7個或者8個方面。從中國人民銀行官方報道來看,規劃將圍繞“深化金融機構改革、加強金融市場建設、完善宏觀政策體系、完善金融監管框架、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健全金融基礎設施、強化國家金融安全網”等方面展開。而此前人民銀行相關座談會公開披露的消息是8個方面,多了一個“金融創新”內容。
第五,規劃可能會更加務“實”,即重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10個部委中包含了不少實體經濟管理部門,例如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等。其次,規劃編制啟動會強調,要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支持經濟轉型的能力。
“十三五”金融規劃應遵循什么原則?
作為重要的國家專項規劃,“十三五”金融規劃將遵循 “十三五”規劃綱要的整體部署和綱領要求,前者是后者具體化、細致化的專項行動方案;同時,作為新階段的金融規劃,“十三五”金融規劃是“十二五”金融規劃的升級和延續,“十二五”金融改革與發展工作中的不足之處有必要加以彌補。
首先,讓我們簡要回顧一下中國金融改革發展的歷程
從1978年以來,與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改革發展相一致,金融改革發展不斷推進和深化。到黨的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基本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金融改革發展的主要工作是引進市場經濟金融體系的基本結構;第二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這一時期我們建立了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基本框架;第三階段是亞洲金融風波期間,當時中國金融和中國經濟一樣,主要是進行治理整頓與沖擊應對;第四階段是2002~2008年的金融改革與發展,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走出亞洲金融風險影響之后,中國金融開始了一輪健康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的改革與發展;第五階段是2008年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機應對時期,針對全球金融危機給宏觀調控和金融體系提出的重大挑戰,特別是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中國在金融領域作出大量糾正和顯著改進,努力跟上全球金融治理體系改革步伐。
第二,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三個方向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對“經濟體制”等五大體制進行全面深化改革,指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是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十三五建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三五綱要”)對中國“十三五”金融改革與發展提出的重要原則是“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
加快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將體現在中國金融業未來發展的市場化、國際化和多元化三個方向上。市場化,主要是作為資要素價格的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目前,中國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已經實現,市場化利率體系和引導機制也正在建立。匯率市場化也在轉向由外匯市場供求決定的市場機制上;但是,自2015年8月以來匯率和外匯市場的波動,反映了我們在相關必要管理和調控方面存在較大不足。國際化,主要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和人民幣國際化。滬港通已經推出,深港通和滬倫通也正在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發展迅速,和資本項下可兌換、加入SDR等一起構成了國際化另一項重要內容。多元化,主要是中國金融衍生品與市場、金融創新的發展和豐富,這是金融體系現代化發展的規律趨勢和要求。
第三,不宜簡單通過金融開放倒逼金融改革
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尤其是作為大國經濟的復興與發展走到今天,歷史已無先例可循。在經濟新常態下,“摸著石頭過河”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改革不再完全適用——到了深水區之后,需要頂層設計與基層經驗并重。“十三五”期間,中國選擇繼續推進全方位、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通過開放倒逼改革是一個基本思路。
但是,中國金融的發展是否可以簡單通過開放來倒逼呢?這值得商榷。“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具有兩重深意:其一,金融要為實體經濟等各個行業(也包括社會生活)提供最重要的服務支持;其二,金融風險在現代經濟的各種風險中具有最高“能量級”和最大破壞力。2007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對中國影響甚小,但其隨后演化而成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和金融的沖擊之大有目共睹。中國金融改革包含了開放的必然要求,金融改革也需要相對應的金融開放;但是,金融開放應堅持兩條基本原則。首先,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雙向開放的第一步是對內開放即“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同時加快健全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其次,金融開放要堅持有序和漸進的原則,以中國金融改革深化和金融體系完善建設為前提,與維護金融穩定和防范重大金融風險并重。這兩個原則,既有來自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成功實踐與經驗,也有來自國際國內、歷史當今的反面案例和教訓。
最后,繼續構建開放大國的金融政策框架
“十二五”金融規劃第一章“加快金融業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出,“十二五”金融業發展改革的主要目標涉及金融總量增長、金融結構調整、市場機制(基礎性)作用、金融機構改革、金融服務覆蓋和金融風險防控等方面。在此之前,“十二五”金融規劃明確認識到了加快金融改革發展面臨的諸多挑戰——“從國際看…;從國內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需要建立和完善能夠有效調節大國開放經濟的金融政策框架”。相對于金融體制來說,金融政策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針對性。隨著中國開放經濟大國地位不斷確立,在“十三五”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下,應對國內外經濟和金融波動與沖擊,還需要繼續構建中國金融政策的目標、工具和手段等框架體系。
期待什么樣的“十三五”金融規劃?
我們期待什么樣的“十三五”金融規劃?
不管是綜合規劃、專項規劃還是專題規劃,以及中央層面規劃或者地方性(包括區域性)規劃,要成為一個科學、合理、可行的規劃,都需要堅持兩個導向——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對于“十三五”金融規劃,同樣需要回答這兩個問題:第一,中國實體經濟最需要金融支持和服務的問題是什么?第二,“十三五”中國金融發展和改革的目標是什么?
“融資難、融資貴”依然是中國實體經濟最大的金融服務難題。這一問題由來也久,原因較多,既有深層次的體制原因,也有金融市場和行業發展的中觀層面原因,還有金融產品、業務和金融機構經營服務等微觀具體因素。中央政府、一行三會、發改委、財政部以及商務部等相關部委出臺相關政策措施不知幾許,但眾多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草根草野和創業創新企業仍是嗷嗷待哺。“十三五”中國經濟要創新驅動,要轉型發展,要產業升級,作為戰略任務具體承載者的實體企業,融資難與貴必須得到切實解決。怎么解決?還得靠改革。改什么?改革金融體制、改革金融機構與行業、改革金融產品與服務。
讓我們回到“十三五”金融規劃本身。從公開披露的信息看,“十三五”金融規劃的目標已經確定為“建立現代金融體系”,這一目標可以理解為“以我為主”,更加強調中國金融的自身建設。《“十三五”綱要》提出“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包括“豐富金融機構體系”、“健全金融市場體系”和“改革金融監管框架”等三大項,這涵蓋了“完善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機制,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健全現代金融體系,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支持經濟轉型的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等內容。而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資本走出去、外匯和外債管理改革和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等內容,則是“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的主要工作。簡而言之,“豐富金融機構體系、健全金融市場體系、改革金融監管框架和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這四句話代表了“十三五”金融規劃與“十三五”金融改革和發展的核心內容。
總之,與中國經濟發展一樣,“十三五”時期的中國金融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只有全面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加快構建現代金融體系,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能力,有效防范金融風險,才能為“十三五”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強支持與保障。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