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發倫 李清云 張愛 賈理祥 李春慧 龔亞菊

摘 要:通過對云南通海縣夏秋蔬菜生產現狀的調查研究,總結分析了通海縣近幾年來發展夏秋蔬菜取得的經驗、具有的優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通海縣;夏秋蔬菜;生產概況;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3547(2016)14-0076-03
通海縣地處滇中腹地,海拔1 350~2 443 m,年平均氣溫15.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生產的洋蔥、蒜薹、蘿卜、花椰菜等就已進入東北市場,形成“南菜北調”的局面。近30多a來,通海縣利用現有的氣候區位優勢,發展夏秋反季節蔬菜生產,種植的結球甘藍、白菜、西蘭花、韭蔥等蔬菜已銷往長江中下游、珠江中下游和港、澳地區以及日、韓等國,供應夏秋淡季市場,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至2015年,全縣蔬菜播種面積
2.11萬hm2,總產量11.9億kg,產值15.8億元,平均667 m2產量3 766 kg。其中,夏秋蔬菜種植面積1.20萬hm2,占57.06%,產量6.39億kg,占53.70%,產值7.87億元,占49.81%。目前,全縣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11 085元。
1 通海縣夏秋蔬菜發展概況
隨著蔬菜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蔬菜種植種類已由過去僅在冬春種植的大蒜、洋蔥、白菜、花椰菜、蘿卜等發展為周年種植的葉菜類、塊根塊莖類、蔥蒜類、菜用豆類、茄果類五大類100多種。據2015年蔬菜生產信息統計(表1),通海縣夏秋蔬菜生產面積已達1.20萬hm2,種植種類主要有白菜、結球甘藍、花椰菜、西蘭花、菜豆、韭蔥等11種,其中,白菜種植面積3 356.67 hm2,是夏秋蔬菜生產面積最大的菜種,其次是結球甘藍,種植面積2 495.07 hm2,二者已成為通海縣夏秋蔬菜種植的主導品種。
2 通海縣發展夏秋蔬菜生產的優勢
2.1 區位優勢
通海縣地處滇中腹地,東西最長39 km,南北最寬36.15 km,縣城所在地秀山鎮距昆明市125 km,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紅塔區47 km,總面積721 km2,東接華寧,南連石屏、建水,西與玉溪、峨山交界,高等級公路貫穿全縣,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經過預冷的蔬菜在48 h內就可抵達廣州和泰國市場,是背靠全國、面向東南亞、進軍東盟自由區的前沿陣地和重要交通要道,發展夏秋蔬菜生產區位優勢明顯。
2.2 自然資源優勢
通海縣境內由盆地、中山、河谷三大地貌構成,壩區面積占21.63%,山區和河谷面積分別占77.07%和1.30%。杞麓湖猶如一條玉帶鑲嵌于壩區北部,與縣城后背的秀山遙相呼應,湖泊東西長10.4 km,南北寬3.5 km,總面積36.4 km2,約占全縣總面積的5.0%;湖岸線長32 km,平均水深4 m,湖水最大容量1.821億m3。縣境內最高海拔(螺峰山)2 443 m,最低海拔(馬脖子)1 350 m,縣城海拔1 820 m,年平均氣溫16.6℃,屬中亞熱帶半濕潤高原涼冬季風氣候,適宜多種蔬菜生長,季節優勢十分明顯,特別是生產的夏秋蔬菜在我國沿海地區和東南亞市場優勢尤為突出。
2.3 蔬菜產品質量安全優勢
通海縣緊緊抓住農業部將通海列為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建設縣的契機,制定和完善重特大農產品污染和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加強應急隊伍建設,提高處置能力,建設完善以縣級檢測站為中心,鄉鎮及出口企業檢測室為輔的農殘檢測體系,每年抽檢樣品數不少于2 400個,確保農產品質量抽查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和不發生重特大質量安全事故,95%以上的蔬菜、全部出口農產品達到無公害以上標準及其銷售國家、市場的標準。
2.4 通海蔬菜品牌優勢
全縣有1.63萬hm2耕地(含果園)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認證,備案0.8萬hm2出口農產品種植基地,出口農產品企業達23家。已有23個蔬菜產品獲無公害食品認證,7個獲綠色食品認證,綠色食品基地面積0.29萬hm2,出口蔬菜基地備案0.67萬hm2,通海縣被農業部認定為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
2.5 蔬菜冷藏、加工優勢
截至2015年,通海縣共建有冷庫83座,庫房458個,年吞吐蔬菜15億多kg;農產品加工企業402個,從業人員2萬多人,其中,鮮菜初加工企業253家、醬菜加工企業18家、脫水菜加工企業5家、天然色素加工企業1家;取得出口經營權的加工企業18家,蔬菜加工銷售規模10萬t以上的企業3家、5萬t以上的8家、1萬t以上的26家、0.5萬t以上的35家。
2.6 通海夏秋蔬菜生產技術日趨成熟
近年來,通過農業部、科技廳、農業廳等項目的實施,共引進120余個蔬菜品種進行試驗示范,初步掌握了一套白菜、萵筍、甘藍等主栽蔬菜的高產栽培技術及茬口安排,建立了無公害病蟲草害綜合防治體系,通過技術培訓和生產示范,新技術、新農藥、新肥料、新品種逐步得到推廣應用,為發展夏秋蔬菜生產提供了技術保障。
3 通海縣夏秋蔬菜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蔬菜生產經營分散,緊密的產業鏈尚未形成
通海縣夏秋蔬菜種植基本屬于小農、小生產的模式,種植分散、管理簡單,每家種植管理1 334~2 000 m2,菜農根據自己對節令和市場的感覺各行其是,種植蔬菜種類單一,以大白菜、萵筍、花椰菜等常規品種為主,主打品種、特色品種及大規模連片生產的基地少。產、供、銷、加、運、市場各環節雖然齊全,但相互間銜接不夠緊密,甚至相互脫節;雖有一批銷售、加工龍頭企業和營銷大戶,但由于處于以公司、以戶為單位的單打獨斗狀態,加上操作上的短期行為,甚至發生在蔬菜市場上相互惡性競爭的現象。
3.2 蔬菜生產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與規模生產發展不相適應
目前,通海縣種植蔬菜的技術力量還顯不足,對菜農的培訓不系統,菜農掌握的現代化、標準化無公害蔬菜生產的知識甚少,在蔬菜生產中以人工栽培為主,仍然沿用家庭模式生產,發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意識落后,與農業現代化發展不相適應,限制了生產規模并妨礙了先進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導致蔬菜生長中難以做到統一管理和規范生產。
3.3 品種單一, 新品種的引進推廣步伐緩慢
通海縣名、優、特、精蔬菜新品種較少,缺少能體現本地優勢、打開市場銷路、帶動產業發展的主導優勢品種;缺乏總體的供求信息引導,難以預測蔬菜產銷趨勢,經常會因信息不暢而盲目擴大生產規模,導致蔬菜生產出現產銷脫節情況,不僅菜農蒙受經濟損失,也造成生產資料及勞動力資源的浪費。農業部門每年引進試驗的蔬菜新品種都在50個以上,而能大面積推廣使用的僅1~2個,近年來引進應用較為成功的夏秋蔬菜品種只有夏陽白菜1個,品種較單一,品牌少,知名品牌更少。
3.4 蔬菜產業發展規劃需要進一步完善
雖然通海縣夏秋蔬菜的產量和產值每年都有所增加,但由于產地與市場終端相隔較遠,產地生的供給能力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本地生產受市場的影響非常直接,價格高時,一哄而上,價格低時,一落千丈,種植、銷售不接軌,農民的積極性很難穩定。針對當前現狀,需要對全縣夏秋蔬菜產業發展的區域布局、主攻目標、發展重點、扶持措施、市場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更加科學、合理地規劃,進一步細化和明確發展任務。
4 通海縣發展夏秋蔬菜生產的建議
4.1 加強領導,強化管理
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各級政府指定專人負責,一方面協調夏秋蔬菜生產實施過程中的各種關系,積極支持經濟實體和服務機構的工作,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多方爭取籌措資金,支持夏秋蔬菜產業發展;另一方面,積極引導產銷聯合,解決產品銷售問題,使豐產豐收得到協調發展。
4.2 突出優勢,相對集中發展基地
根據通海不同區域、不同海拔氣候差異的特點,按比較優勢原則,結合自然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的基礎條件,相對集中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山區、壩區同時發展,形成“一村一品”的夏秋蔬菜區域。同時,增加投入,加強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夏秋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種苗基地,改善生產條件,增強蔬菜基地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
4.3 以市場為導向,加強新品種的試驗示范
通海縣夏秋蔬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利用夏秋氣候涼爽的優勢,優化品種結構,引進名、特、優、精新品種進行試驗示范,篩選適合通海夏秋種植的優良品種,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質量效益型、可持續發展的夏秋蔬菜新格局。
4.4 加強科技培訓,提高蔬菜生產水平
充分發揮農業科技部門的技術優勢,結合農業項目的實施,加大培訓和技術指導服務力度,有針對性地進行科技培訓,提高菜農種菜水平,做到以推廣促進開發、以開發促發展。
4.5 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
建立銷售服務網絡和銷售網絡,規范管理,打通交易、流通環節的制約瓶頸,確保交易順利進行,以適應發展需要。重點種植的鄉(鎮)要建立專門的服務機構,進行市場調查,及時調整品種結構,引導農民種植適銷對路的品種,實行生產、儲運、銷售一體化經營,促進通海縣夏秋蔬菜生產協調、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溥鳳,楊飛運,劉天成,等.淺析通海縣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1(2):22-23.
[2] 滕久皆.甕安夏秋蔬菜發展淺議[J].耕作與栽培,20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