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紅
摘 要:對石臺縣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十三五”全縣蔬菜產業發展目標,以及實施“十三五”蔬菜產業發展目標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對策;石臺縣
中圖分類號:F32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3547(2016)14-0079-03
石臺縣是皖南山區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蔬菜產業是縣域農業經濟五大特色優勢產業之一,近年來,舉全縣之力發展高山蔬菜,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為高海拔山區脫貧致富找到了好路子,已列為“十三五”全縣扶貧攻堅計劃。
1 發展現狀
通過強化政府推動、科技牽動,實行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發展,推行特色化、無公害化生產,全縣蔬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高山蔬菜、設施蔬菜發展勢頭強勁,到2015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800 hm2,其中,高山蔬菜200 hm2、城郊專業菜地200 hm2,蔬菜總產量3.8萬t,產值0.9億元。
1.1 生態環境優勢明顯,高山蔬菜產品暢銷
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是全國“二十一世紀生態經濟示范區”,2016年被正式列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縣國土面積的89%為山地,平均海拔600 m以上,夏季氣候冷涼,適宜發展高山反季節蔬菜生產。全年高山蔬菜產量0.53萬t,在調節池州主城區及周邊省、市、縣淡季蔬菜供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2 產業初具規模,發展空間較大
全縣高山蔬菜產業初具規模,高山辣椒成為拳頭品牌,在安徽和鄰近省市有著價格與品質競爭優勢。全縣現有耕地2 000 hm2,目前高山蔬菜種植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10%,發展空間較大。
1.3 政府積極扶持,外部條件優越
池州市政府每年財政投入“菜籃子”工程80萬元以上,扶持城市專業蔬菜基地建設,在石臺縣建立了高山伏缺菜基地33.3 hm2。縣委縣政將蔬菜產業列入全縣農業主導產業和重點扶貧開發項目,每年財政投入100萬元左右。
2 存在問題
2.1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防災抗災能力差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嚴重不足,如地處600~800 m高寒山區的七井村,蔬菜種植面積133.3 hm2,灌溉用水全部引于山泉,大旱年份極易減產絕收;山區墾荒種植蔬菜面積較大,新建蔬菜基地未營造防風林,夏季辣椒易受風害倒伏減產。
2.2 耕作制度不合理,病蟲害發生重
石臺縣人均耕地面積少,山區土地分散、不平整,機械化作業困難,造成土地流轉不暢,無法實現規模化經營。一家一戶在同一地塊連年種植同一種蔬菜,土壤有害生物不斷累積,酸化趨重,病蟲害發生重,土傳病害防治難。
2.3 農業技術推廣力量薄弱
近20 a來,全縣農技推廣部門新進人員少,且農業科技人員年齡和知識結構老化,不能適應產業發展需求。
2.4 蔬菜質量安全水平參差不齊
蔬菜標準化生產沒有得到很好落實,無標可依、有標不依現象仍然存在,產品質量難以保證;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不完善,蔬菜質量安全存在隱患;農藥超標使用、超范圍使用現象時有發生,個別菜農甚至在生產中使用國家禁用農藥。
3 發展目標
規劃到2020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
1 333.3 hm2,蔬菜總產量6萬t,蔬菜總產值1.5億元。其中利用高海拔山區夏季冷涼氣候特點,在七井山等山區發展高山蔬菜866.7 hm2,推進全縣扶貧攻堅工作向縱深發展;利用城郊區位優勢,在仁里鎮、磯灘鄉、橫渡鎮建立專業蔬菜基地466.6 hm2,推進“菜籃子”標準化生產,解決好居民“菜籃子”。
4 對策意見
4.1 優化區域布局,推進結構調整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質量、提高效益”的原則,扶持特色蔬菜發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種植格局。將全縣蔬菜發展區域劃分為3類:一類是高山蔬菜基地,此類區域海拔相對較高,夏季氣候冷涼,主要發展高山反季節蔬菜,滿足城鄉淡季蔬菜供應,增加山區農民收入,800 m以下山地宜發展喜溫茄果類蔬菜,800 m以上山地宜發展喜冷涼氣候蔬菜,如白菜、甘藍、萵筍等;二類是城郊專業蔬菜基地,此類區域土地平整,農業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好,發展精細蔬菜,保障城市供應;三類是丘陵、低山蔬菜區,此類區域山勢低,與高海拔地帶夏季氣候冷涼顯著不同,種植條件明顯劣于城鎮郊區專業菜地,適宜發展大路蔬菜品種,滿足農戶自給自足。同時要改革耕作制度,實行輪作,一般輪作3 a以上,以減輕病蟲害發生。
4.2 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增強抗災減災能力
高山蔬菜基地的基礎設施條件尤其差,要協調水利、電力、交通、金融等部門,配套完善蔬菜基地的水、電、路、溝渠、防風林、山地貯水池等基礎設施,改變高山蔬菜生產惡劣環境條件,降低農業生產風險。鞏固發展七都鎮八棚村、伍村村等高山辣椒大棚避雨生產基地,仙寓鎮山芋、南瓜高標準生產基地。
4.3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提高科技服務水平
①引進人才,培養科技能手 千方百計吸引高校畢業生、引進和聘請外地蔬菜專業技術人員來石臺縣開展技術指導、技術培訓;引進蔬菜種植能手,在當地培育一批有知識、有技能、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為蔬菜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②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創辦農業經濟實體,開展技術承包 縣財政每年拿出一定數額的產業發展引導資金,重點支持蔬菜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應用與推廣。
③科技示范帶動 實行科技人員包村聯戶制度,每個蔬菜技術指導員負責指導1處基地,指導10個蔬菜種植戶,輻射帶動20戶菜農,做到科技指導到戶、良種良法到田、技術要領到人。采取政府扶持引導、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業部門科學規劃,在全縣逐步建立一批蔬菜標準園、科技示范戶、示范基地,形成生產、教學、科研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4.4 實行蔬菜標準化生產,提高蔬菜質量安全水平
制定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嚴格按照無公害、綠色食品標準組織生產。推廣環保型農業投入品,強化農業綜合執法,從嚴查處在蔬菜上違規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的行為。開展病蟲綠色防控,推廣蔬菜防蟲網覆蓋、黃板誘殺、性誘劑和生物農藥等病蟲綠色防控措施。實行蔬菜產地認證,建立蔬菜產地編碼信息化管理和蔬菜質量安全10戶聯保制度。強化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逐步建立縣、鄉、產地三級檢測網絡,使外銷蔬菜檢測率達到95%以上,到“十三五”末全縣蔬菜達到無公害產品以上等級標準。申請國家地理標識產品“七井”蔬菜商標。積極籌辦“醉美石臺·七井辣椒節”,全面提升石臺縣蔬菜知名度。
4.5 完善政策措施,保障產業持續發展
①創新土地流轉機制 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管理機制、土地流轉激勵機制和風險保障機制,把農村土地流轉與土地規模經營結合起來,使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各類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建立一批適應自身發展和不同規模、較高檔次的蔬菜生產基地。
②建立產業發展獎懲機制 制定全縣蔬菜產業發展考評獎勵辦法,并列入縣鄉村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內容,年終對在蔬菜產業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及個人進行獎勵,激勵廣大干群發展蔬菜產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