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寶
[摘 要] 當前我國產能過剩嚴重,主要是落后產能過剩嚴重,而有效產能則明顯不足,這也就是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 產能過剩;生活方式轉變;創造消費需求
[中圖分類號] F740[文獻標識碼] B
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總書記的講話直指當前我國經濟存在的一大頑疾:落后產能過剩嚴重,,但有效產能供給明顯不足。雖然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整體制造水平還相對落后,同是,隨著社會結構變化,消費者生活方式轉變,制造出來的產品整體質量偏低,同是也落后消費需求,不能滿足消費需求,切實的想辦法解決這一問題,這就是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
總體的方針上,應該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體到關系民生的消費品市場來講,在當前供給側改革政策環境下,則需要重視和提升創造消費需求。
當前我國消費品市場存在著供給需求矛盾:即,落后的生產供給不能滿足當前消費者日益快速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目前我國消費品市場中雖然產品供給充足,但這些商品供給依舊是延續了改革開放初期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思路,而忽視了隨著時代、社會、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我國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費需求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此形成了供給與需求之前的落差愈來愈大:對于供給側來講,產能在不斷增加,但需求卻似乎在不斷減少;而對于需求側來講,需求很旺盛,但似乎總是買不到想要的產品。形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就是供給側的有效供給明顯不能滿足需求側的有效需求。
近二十年來,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城市化進程加快,80、90后成長壯大、全球化趨勢加速、互聯網主導生活、老齡化趨勢漸現。
首先,城市化進程加快:2015年,我國城鄉結構中,城鎮常住人口7711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200萬人,鄉村常住人口60346萬人,減少1520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56.1%。這僅僅是常住人口數量,還不包括每年農村進城務工的流動人口數量,如果加上這部分人口,每年生活在在城市的人口數量將會更高,占比更大;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城市社會,同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鄉村社會,在生活方式上,差異十分顯著,城市人口占比的提高帶來的最直接的結果是,越拉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城市文化,并逐漸適應城市生活,城市生活的基因慢慢滲透到每一個來到城市的人的骨子里,其蘊含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改變了越來越多的人,同時,需求也逐漸城市化。
其次,80、90成長壯大,極大地改變了我國傳統的家庭生活方式,首先,這一代是義務教育和大學擴招的受益者,文化水平普遍較高,尤其是女性受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比例大幅提升,使得家庭生活更加的多元化,多樣化,最終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形成了當前我國中產階層的主力;其次,這一代多是獨生子女,其成長壯大,逐漸瓦解了傳統的大家庭組織結構,同時使得諸如三口之家,丁克,單身等中小微家庭不斷增多,進而使得其生活方式逐漸成為主流。
第三,全球化趨勢加速,科技進步,交通發達,社交、連接、溝通等不斷增多,使得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全球化趨勢不斷加速,人們的生活半徑相比之前大幅擴大,生活視野也變得更叫廣闊,全世界各地物質,文化,精神在不斷的交流融合。
第四,互聯網主導生活,近十年來,互聯網的出現、普及,深刻影響了社會的發展進程和人們的生活,首先,互聯網進一步提升了社會的信息化水平和生產效率,將社會瞬間推進了信息爆炸的時代;其次,互聯網極大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溝通方式、消費習慣、工作屬性等,人們身邊所有的事情都在逐漸互聯網化,溝通交流,生產購物等都已經離不開互聯網。
第五,老齡化趨勢漸現,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當前我國正在面臨的老齡化人口數量增多的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2200萬人,占總人口的16.1%,比上年底增加了0.6個百分點;65周歲及以上人口14386萬人,占總人口的10.5%,比上年底增加了0.4個百分點,按照聯合國的傳統標準: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新標準是65歲老人占總人口的7%,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無論從哪個標準判斷,我國已經是老齡化國家。在當前政府養老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老齡化人口的增加,將導致養老負擔加重,一方面,當前城鄉差異較大,醫療水平等差距明顯,將會使得老齡化人口向城市轉移,人口的不斷聚集將會使得城市的各項資源分配面臨較大的挑戰;另一方面,目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城市安家置業,而老齡化的壓力加上獨生子女的身份,使得眾多的年輕人將處在4-2-1家庭結構的中間,壓力可想而知。
生活方式的大幅轉變必然會引發消費需求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消費者成為主導,多樣和碎片化,消費更加理性,注重品質,期待便捷,服務需求旺盛,物質和精神同樣重要。
首先,消費者成為主導。供給和需求矛盾突出,商品極大豐富,零售渠道日趨多元化,全球化趨勢加速等因素使得消費者已經成為當前市場的主導,當前零售市場消費者面臨的選擇越來越多,消費者需求也變得越來越挑剔,零售市場的主導權已經轉移到消費者手中,消費主導的零售時代已經到來。
其次,多樣化和碎片化。80、90后已經成為消費主體,其多是獨生子女,身處全球一體化,信息大爆炸,商品季度豐富的社會,在生活方式上相比上一代有了很大的轉變,追求時尚新穎,注重品質,個性突出,自我主觀意識強,由此形成了當前市場中的消費需求呈現出顯著的多樣化和碎片化態勢。
第三,消費更加理性。近兩年,消費品市場中公款性、腐敗性消費在下降,高端百貨店等銷售增速也在下滑,嚴重背離居民收入水平,嚴重超出大多數居民的消費能力的奢侈性、炫富性消費商品也不再是市場熱點,當前消費逐漸呈現的需求是,安全、健康、性價比、功能性,創新性,這說明當前的消費需求明顯更趨于理性。
第四,注重品質。相比價廉,消費者更加青睞物美的商品,特別是在當前商品極大豐富,中產階層的擴大和崛起的環境下,假如令人瞠目的低價,突出的產品新奇,抑或是熱門話題等均不是建立在品質的基礎上,雖然能刺激消費者的沖動消費,但很難帶動消費者的持續消費。
第五,期待便捷。便利一直是消費者最基本的消費需求之一,而且從零售市場的發展來看,也多是在不斷滿足消費便利化需求,從選個好的位置,送貨上門,刷卡支付,到現在的互聯網全球購物,快遞送貨,多種支付方式等快速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便利在消費需求中的重要性。
第六,服務需求旺盛。小微家庭,全職夫妻,老齡化等社會現象的突出,使得消費者對服務的需求愈加旺盛,衣食住行等全方面的服務需求。例如送餐,打車,家政等。
總的來看,傳統的國內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明顯發生了變化,目前我國國內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費需求轉變步調明顯要快于供給的轉變,供給側生產的落后導致了落后產能的增加,加之全球化趨勢的加速,供給側的壓力在加大,競爭激烈程度也在加劇。
被迫的去適應市場需求,滿足消費需求,即市場需要什么產品或者服務,企業就生產什么產品和服務,這種滿足需求的觀念明顯已經滯后,很難適應當前的市場競爭,長此以往,將導致供給落后需求的差距進一步拉大,落后產能的規模也就進一步擴大。
因此,對于國內消費品生產企業來講,要改變這種局面,應該借助當前供給側改革政策的東風,深入地研究分析當前的市場環境,消費需求變化趨勢,結合、學習和借鑒國內外成功企業和產品的經驗,由被動的適應需求,滿足需求轉變為能夠創造需求,由讓消費者選擇我們轉變為由我們選擇消費者。
我們認真仔細觀察和回顧當前市場中熱銷的,成功的商品,幾乎沒有哪一種商品的最初問世是從滿足需求為出發點。例如蘋果手機,電動汽車,微信,支付寶、網絡零售等,很明顯這些商品出現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消費需求,我們不缺少溝通聯絡的方式,不缺少手機,不缺少出行的工具,不缺少汽車,不缺少社交平臺,不缺少支付手段,不缺少購物渠道,這些產品的出現是增加了我們的需求,創造了我們的需求,豐富了我們的需求,便捷了我們的需求。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科技的進步已經讓由1到10的能力變得平常,現在缺少的是由0到1的能力,缺少創造需求的能力,這才是未來的趨勢,這才是當前我國供給側改革政策環境下,我們供給側應該重視的內容,去創造消費需求。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