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先蘋
[摘 要] “互聯網+”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戰。新時期,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須深入探索“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進一步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本研究旨在從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思想、教育主體、教育介體、教育客體以及教育環體五個部分下,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從而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 “互聯網+”;挑戰;路徑
[中圖分類號] G320[文獻標識碼] B
21世紀計算機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廣泛應用,信息和技術催生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互聯網+”應時而生。2015年7月1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如何積極地應對“互聯網+”帶來的沖擊與挑戰,探索“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互聯網+”的內涵和特點
(一)“互聯網+”的內涵
“互聯網+”是創新2.0下互聯網發展的新態勢,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是指通過互聯網平臺和信息技術手段,將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1]。
(二)“互聯網+”的特征
“互聯網+”的基本特征即“萬物萬聯,共同共享”、“跨界融”、“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和“連接一切”[2]。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學習模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開創人類的一個全新的時代。信息技術催生的“互聯網+”必然會給各行各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麥克盧恩所說:“當代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環境,這個新環境在給人類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陰影。”
(一)指導思想受沖擊
“互聯網+”的全球性背景下,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利用一切手段詆毀和消解馬克思主義,他們抓住大學生是非辨別能力、鑒別能力弱的特點,將高校作為攻陷主要目標之一,企圖達到“分化”、“西化”的目的。在西方網絡霸權文化的傳播和侵染下,部分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和價值觀念受到侵蝕,日漸西化,甚至出現了嚴重的錯位與偏離。一些境內外敵對分子通過互聯網宣傳反動思想,使得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認同感降低,對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產生質疑,對能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及共產主義產生懷疑。
(二)教育者素質有待提高
“互聯網+”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識結構、專業知識、能力素養等提出了挑戰。網絡資源無形中吸引著大學生群體,間接影響了教育者的主導地位;網絡中的大量信息資源極大的拓展了大學生群體的知識面,從而間接地削弱了教育者自身知識含量的優勢,教育者難以取得學生的充分信任;網絡的自由性,給大學生群體提供了平等對話的平臺,學生群體對傳統的單方面灌輸形式產生抵觸情緒,從而導致教育者的權威性有所降低。
(三)教育過程復雜化
開放、交互、匿名的網絡是豐富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信息內容豐富而龐雜,從一定程度上致使教育過程更加復雜。紛繁的信息通過網絡交匯融合,使得網絡文化絢麗繽紛,但同時也是雜亂無章的。“互聯網+”中蘊藏著大量的教學資源,但是這些資源必須經過篩選和整合才能將其高效地運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互聯網+”的利用并不充分,效果并不理想。
(四)受教育者抵抗力差
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庸俗化、市場化的網絡信息在利潤的推動下,竭盡所能地向學生推銷自己,對于此,大學生的免疫力并不高。特別是,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于網絡誘惑的抵抗力差。網上“黃、賭、毒”肆虐,眾多非法網站兜售淫穢、色情、暴力圖書、圖片、電影,嚴重毒害了大學生的精神世界。
(五)教育環境被污染
“大眾傳播是通過自己對世界的‘理解來影響受眾對世界的感知和認識的。這個‘世界很可能是扭曲的、變形的...”[3]一些居心叵測的人,利用網絡的開放性,大力宣傳反黨、反民族、反社會的激進言論,網絡文化中的兇殺、色情、暴力、反動的信息不加遮掩地展示在大學生面前,嚴重污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一)指導思想一元化與思想多元化相結合
在網絡文化多元價值取向沖擊下,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保證高校網絡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堅持指導思想一元化與思想多元化相結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充分汲取網絡新媒體的養料,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應理性地分析現實情況以及“互聯網+”下各種思想的本質。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思想行為;始終不渝地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在高校倡導雷鋒精神等中華歷代秉承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民族榮耀感與自豪感;最后,用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加強學生道德觀的教育,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最美”形象、感動中國人物及勞動模范道德模范等,用積極的事例和榜樣人物的模范作用引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朝正確方向發展。[4]
(二)培養與自學相結合,強化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互聯網+”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日趨復雜,所涉及的領域愈發寬泛。培養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信息網絡的新型教師隊伍是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所有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員,都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5]在培養教育工作者的過程中,分管部門應當注意教育者的培訓工作,適當的開展業務技能培訓班,及時、有效地為教育者“充電”,更新知識儲備,完善教師互聯網知識體系、強化其文化素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開拓思維、創新方式,主動熟悉網絡語言、精通相關網絡知識、利用新興的網絡媒體,結合學生的個體特點和現實需求,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教育與管理相結合,創新教育教學模式
“互聯網+”大趨勢下,學生們享受著互聯網帶來的便捷,將其視為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高校應該順勢而為,創新教育教學模式,主動搶占這一陣地,系統地進行網絡的正面理論灌輸,逐步形成“從網絡中學習、解惑,從參與中體會中升華”的灌輸模式。[6]建立一批有質量、有特色和學生喜聞樂見的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網絡基地來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互聯網站要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積極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一、選定一些理論性強、對學生有深刻啟迪價值的“經典”;二、在頁面設計上充分利用現代數字技術,開發融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的電子教材;三、適時推出適宜的競爭性活動,并給予一定的獎勵。
(四)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發揮學生主動性
培養大學生道德自律,促使其學會“思想保健”,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和辨別能力,是“互聯網+”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礎。培養大學生自律,可以通過引導大學生制定自律性公約,尤其要加強管理大學生的宿舍網絡,采用集體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群體達成共識,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網絡自律公約。利用他律是保證高效思政教育有效性的重要著力點,他律建設中應注意:一、積極發揮學生黨員的作用,形成黨組織促黨員、黨員帶積極分子、積極分子幫其他同學的互助網絡;二、注意發揮“兩課”教師在教書育人中的導向作用;三、強化紀律約束,對個別違法犯罪的學生給予批評,督促其改正,情節惡劣的追究其法律責任。
(五)疏導與堵截相結合,健全管理體制
“疏導即廣開言路,集思廣益,讓人們把各種意見和觀點充分表達出來;支持和弘揚正確的思想觀點,并注意把其中的一些不正確的認識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7]第一,網絡的復雜性、隱蔽性、自由選擇性等決定了一味采取“圍、追、堵、截”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第二,思政教育針對的是思想問題,不能用簡單否定、批判、封殺的方法解決,應查根溯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堵截的重點是加強網絡建設與監管。一方面,高校要建立一整套相關的制度規定,約束、規范學生的上網行為,例如:限制學生上網時間、適時網絡教育等。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網絡建立網絡管理控制中心,加強對局域網、校園網的管理,進一步防止有害信息進入校園;組建高校網絡信息管理糾察組,積極推進信息技術立法、嚴格執法,以強大的法律武器打擊信息犯罪,通過設立“關卡”,最大限度地阻止各類不健康信息的傳播。
新時期,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須深入探索“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進一步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參 考 文 獻]
[1]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EB/OL]. http:// news. xinhuanet. com/ politics/ 2015 - 07 / 04 / c_1115815944_3.htm,2015-12-20
[2]馬化騰,等.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李克強總理互聯網+國家戰略騰訊官方解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居延安.信息、溝通、傳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84-185
[4]成守勇.個人主義價值內蘊省思[J].求索,2014(12)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N].光明日報,2004-10-15
[6]劉新庚.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7-308
[7]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9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