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美蘭
[摘 要] 民事訴訟法是一門應用法學,也是一門極具豐富理論內涵的理論法學,為了培養理論知識扎實,應用能力較強的法律人才,在教學目標設置上應當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并重,運用啟發式、互動式的理論教學、案例教學、組織實踐教學等方法,提高民事訴訟法的課程質量。只有立體的設置民事訴訟法課程,才能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法律人才。
[關鍵詞] 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改革;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A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s of Civil Procedure Act
JIN Meilan
Abstract: Civil procedure act is an applied science of law and theoretical jurisprudence with rich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To foster legal personnel with strong theory knowledge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teaching target should be set on both theoretical learning and practice capability training with elicitation teaching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in theory and case studies and practices in ways that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courses. Only by designing the courses in all dimensions, could the high-quality, socialist, and legal personnel be cultivated.
Key words: courses of civil procedure act, teaching reform, theoretical teaching, case-based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民事訴訟法作為與實體法相對應的程序法,是法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民事訴訟法其內容豐富,法條數量龐大,相關司法解釋不斷增多,使現有的課堂教學、教師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以滿足現有的學科特性,需通過專門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才能充分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可以說,民事訴訟法是一門應用法學,也是一門極具豐富理論內涵的理論法學,為了培養理論知識扎實,應用能力較強的法律人才,在教學目標設置上應當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并重。
一、啟發式、互動式的理論教學
教師在課堂授課民事訴訟法,一般依據教材和專門的民事訴訟法條選集、司法解釋,采用講授的教學方式,學生被動地學習知識。這種情況下教師一般對民事訴訟法課程中的基本概念、特點、規則等內容進行口頭講解,學生單方面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法律技能的訓練和法律思維的培養,改革此種課堂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教師在課堂講授的目的就是把知識傳遞給學生,因此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模式也應緊緊圍繞這個模式進行。教師在上課時,要用啟發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去發現和解決問題,帶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以提問、暗示等方式,引導學生用邏輯思維,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并去領悟課程的基本邏輯和原理。另外,可以讓學生們對所學知識點進行互相討論,得出結論,對有爭議的內容教師也可以介入進行探討。
實踐證明,民事訴訟課程是可以采取多元化教學模式的,現在網絡模式的教學方法盛行,民事訴訟法也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方式。比如,現在流行的“微課”等,學生通過網絡平臺觀看授課視頻,圍繞某個知識點,與教師進行互動,這種教學方法是當代教學新型的一種模式,應當大力推廣、敢于嘗試。
二、運用案例教學
近幾年有關民事訴訟教學改革的研究中,也涉及到了案例教學的內容。這種教學法具有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形式靈活生動、教學內容導向社會現實與社會實踐等特點。現實中,有關民事訴訟法案例匯編教材數不勝數,那么,如何選擇適合的案例是至關重要的環節。選擇案例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選擇典型的案例
所謂案例的典型性是指單例應當具有普遍意義。案例法教學離不開教師的講解,教師應緊緊圍繞教學目的和主題精心設計,從具體通俗的材料入手,用生動的語言表達,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參與討論。其實,案例教學法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讓其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在自由的教學氣氛中獲得新的理論知識。
(二)選擇難易適當的案例
民事訴訟法是大學本科二年級時開設的課程,學生處在法學基礎知識吸收階段,如果選擇難易度高的案例,學生就會喪失興趣,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但是,案例太過簡單,學生不經認真思考過程一看就知道答案,會降低對案例的討論價值和教學質量。因此,對案例選用的標準尺度的把握,有助于按照教學進度表進行課程進度,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三)案例的新穎性
選擇的案例如果時間較長,就會陳舊過時,不能體現時代特色。而且民事訴訟法不斷修改,新的司法解釋陸續出臺,時間較長的案例都不可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對案例的搜集和研究,補充最新案例,保證案例的及時性。
三、組織實踐教學
訴訟法是一門應用型法學,要求并強調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動態法,所以不能只是單純的記憶程序規則,要讓學生以學以致用。學生在實踐環境當中,可將所學的民事訴訟法基本理論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的案例,使其提高應用能力。
(一)組織觀摩審判
組織觀摩審判需要學校和司法部門合作進行,通過學生到法院旁聽一些案例,了解各種訴訟程序,學習法官在庭審中的辦案技能。通過此種觀摩教學,學生可以了解在課堂所學的基礎知識,怎樣在具體法院開庭中運用,法官怎么操作法律和法規,學生可以親身在審理現場感受、學習。每次觀摩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觀感體會,并做點評總結。
(二)組織模擬法庭
模擬法庭教學是大多數法學院的本科實踐教學的重要方式。筆者任職的學校也開設了模擬法庭課程。此類課程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去體驗。學生自己搜集或自編案列,然后學生來扮演案例中的角色,按照真實的法庭進行不布置。筆者學院就有專門的模擬法庭教室,供學生們進行訓練。教師應先對開庭程序進行講解,然后把學生分成原告,被告,法官和律師等各類角色,按照真實的開庭順序進行。最后,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通過模擬法庭訓練,學生可以真正以當事人的身份參與到訴訟過程中來,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應用到具體程序中。
(三)組織設立法律診所
法律診所可以說是案例教學延伸出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案例教學法的完善和輔助手段。這種教學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參加,義務性的為社會提供法律咨詢。筆者學院每年暑假都組織“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層行”,“雙百”等活動,讓學生們走出教室到各個社區、鄉村、企業等單位,進行法治教育、法律講座、法律咨詢等活動,進行普法宣傳,為基層人民解決法律疑難問題,提高法律意識。因此,法律診所式的社會實踐教學,對增強學生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民事訴訟法課程改革是一個從理論和實踐共同提高的綜合性的體系。要提高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除了理論教學方法,還不能忽視實踐教學的模式。只有立體的設置民事訴訟法課程,才能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法律人才。
[參 考 文 獻]
[1]崔玉華.淺析《民事訴訟法》課程的教學改革[J].文學教育,2010(2)
[2]吳英旗.案例教學法在《民事訴訟法》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2012(9)
[3]沈亞萍.民事訴訟法學教學改革反思與重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8)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