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瑾 盧建峰 王冰輝
摘 要: 課程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難點與重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通過對《藥物分離與純化技術》課程在理論教學、實訓模式、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的探索,以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課程改革 高職 藥物分離與純化技術 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7-0152-01
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發展技能為核心,培養的是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的理論型、學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單純技能型人才[1]。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要加大課程建設和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近年來,藥學高職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目標是培養具有藥學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藥物分離與純化技術是現代藥物研究與生產的一項重要的核心技術,為了更好地適應藥品生產發展的需求,必須開展藥物分離與純化相關原理、技術及設備的教學工作,培養實用型和創造型人才。然而以往的教學模式不能使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工作實際相結合,既降低了學習興趣,也削弱了職業能力,所以必須對該課程進行改革,并將職業素質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中。
《藥物分離與純化技術》是高職藥學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內容包括:藥物分離與純化技術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常用分離設備、生產工藝過程及控制、各種技術的合理應用等[2]。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普遍反映課程難度大,一方面由于未開設一些基礎課程比如物理化學,學生沒有相關基礎,一些理論難度大的內容聽不懂;另一方面課程學時有限,課堂上只能講解重點內容,學生課后自學能力不足,導致對本課程有畏難情緒。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要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不斷推行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促進“五個對接”即: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3]。因此在對該課程直接對應的崗位進行調研和學習的基礎上,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課程改革進行一定的探索。
一、優化理論教學內容
本課程選用的教材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供高職高專使用的《藥物分離與純化技術》,難度適中,經過認真梳理全書內容,以相關職業崗位需要的專業技能為課程規劃的依據,按照藥物分離純化生產實際過程進行教學,依次講授基本原理、萃取技術、蒸餾技術、色譜分離技術、膜分離技術、固液分離技術、固相析出技術、干燥技術和電泳技術。
要重視總論的教學,總論作為本課程的第一堂課,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決定了后續章節對學生的吸引力,所以要采取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一開始就帶給學生枯燥的感受。可以選取有代表性的視頻,比如我國比較大的制藥企業宣傳片,里面介紹了許多最新的設備和技術,讓學生對以后的職業產生興趣,也認識到本課程在現實生產中的重要作用。課程的講授要沿著分離純化技術這條主線,在學習每個單元操作之前,向學生介紹有代表性藥品的工業化生產,指出其中技術的不足與挑戰。例如在學習結晶操作時,可以介紹青霉素結晶的新工藝與新設備。此項研究成果的工業化應用不僅克服了國產青霉素效價低、容易過敏等缺點,也提高了生產能力,降低了污染。由此帶給學生信心和使命感,激發出學生對此門課程的興趣。
由于藥學不同學科之間有許多交叉的知識點,不同學科的教師要經常在一起開教研會,找出知識模塊在各自學科的側重點,做到有的放矢,不浪費學生有限的課堂時間。經常梳理知識點之間的關聯,讓學生感覺課程不再是繁瑣復雜的零碎知識,而是結構清晰的知識網。在講解每一章節內容時都要多舉例子,緊密聯系日常生活,由淺入深,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教材內容只是教師授課的基本框架,但是與飛速發展的科技相比,教材的內容總是滯后的,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科相關領域的最近研究進展,把學科發展前沿的技術介紹給學生。同時可以把自己的科研經驗介紹給學生,例如薄層色譜是實驗室廣泛應用的分離純化方法,其原理和操作在課本中都有詳細的介紹,但在實際科研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在課本里面是學不到的,教師可以把這些經驗歸納出來,傳授給學生。
藥物分離與純化技術課程涉及了一些工程計算等難度比較大的內容,合理引導學生通過課后學習去了解,而在課堂上要精選分離純化的基本原理、技術等內容,以“必需、夠用”為原則,以實際工作過程、情境為導向進行課程設計。通過調查相關行業的典型工作過程、歸納出實際工作任務,從而轉化為教學任務。將教學內容和生產實際緊密結合,更有利于學生把理論和實踐知識整合,提高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達到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目的。
二、設置更合理的實訓體系
實訓不僅可以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動手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以往的實驗教學中,實驗內容比較陳舊,經典的驗證性實驗多,創新性實驗少。學生按照固有的實驗步驟進行操作,遇到問題沒有解決的能力,對實驗的本質了解不透徹。各門藥學理論課為了各自的系統性完整性均自成體系,這種設置直接導致了藥學實驗教學系統的不完善,具體表現在部分實驗內容不必要的交叉重復和部分實驗項目責任不明以至遺漏的現象,換言之,藥學理論課的相對獨立性破壞了藥學實驗課的系統完整性[4]。
針對以上問題,必須改革實訓課程,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實訓內容的選擇上,與其他課程的教師溝通,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側重藥物分離與純化技術中常用的操作。在常規的教學方法中引入PBL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強調預習的重要性,要求學生了解實驗目的和理論依據,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在開展實訓課程之前,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查閱文獻資料,對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有初步的認識。講解實驗時要盡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加強實驗過程中的巡視,指出學生操作上的不足和錯誤,對于一些異常現象讓學生自己去查資料,再集中予以解釋。實訓結束后,要求學生不僅要詳細記錄實驗過程,更要對一些重要的現象和結果進行分析。重視校企結合的作用,利用周末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另外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與實驗教學相結合,介紹新技術新方法,展示新儀器,彌補實際條件的不足。課堂上用視頻示范規范的實驗操作,有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高職高專藥學專業主要培養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適應藥品生產、營銷、應用、管理等一線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為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必須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將能力培養貫穿于教學全過程[5]。
由于本課程學時有限,大量的知識是沒有辦法在課堂上講完的,大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在不斷增強,教師滿堂灌效果很不好,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可以參考PBL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培養自學的能力。教師在備課階段就要精心設計好一些相關問題,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比如先在課堂上簡要介紹相關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然后選取一些核心技術,讓學生自己查資料,撰寫小論文,安排時間大家一起交流討論,給學生評分并計入期末考試成績。這樣學生不僅鍛煉了查閱文獻、寫作總結的能力,也提高了表達交流能力,主動學習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新手段,比如課后留給學生一個二維碼,學生只需要掃碼即能得到大量的課外補充知識,這樣可以讓平面的教學模式變立體,變多元。另外在教學中要注意將顯形課程與隱形課程相結合,不僅要傳授書本知識,而且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道德、審美等經驗。藥品關系人類健康,要給學生灌輸職業道德理念。滲透環保理念,比如做實驗時盡量減少污染,介紹一些工業上通過改進合成方法從而降低成本和減少污染的例子,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四、考核方式多樣化
傳統的考核方式一般只考慮期末卷面成績,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容易忽略學生在日常課堂中的表現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對本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探索:期末總成績=卷面成績(50%)+課堂表現(20%)+小論文撰寫(10%)+實訓操作(20%)。考核不僅重視結果,更重視實踐過程的評價并具有激勵性。
總之,《藥物分離與純化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是物理化學、藥物化學、中藥化學等多門學科的有機結合,作為教師必須將教科研相結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通過科學研究不斷積累經驗,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同時,教師也必須不斷學習,了解本學科及相關學科領域的最新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才能更好地擔負起教好本門課程的任務,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旭鴻.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內科學課程設計的幾點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 2014,32(17):42-43.
[2]陳優生.藥物分離與純化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3]崔成紅,隋新安.《藥物合成設計與分離純化技術》課程改革探索[J].職業教育研究,2013(12):84-86.
[4]金樂紅,唐婷,鄭威.藥學實驗教學的現狀與改革思路[J]. 西北醫學教育,2008,16(2):302-304.
[5]黃小蕾.論高職高專藥學教學中隱形課程的重要性[J]. 衛生職業教育,2008,26(9):24-25.
作者簡介:孟瑾,研究生學歷,醫學碩士學位,初級職稱。主要研究領域為天然產物的分離與合成技術。工作單位:河南省漯河市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藥學系天然藥物化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