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獻錕 趙基洪 初秀成
摘要 選用通化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最新育成的23份中晚熟水稻新品系為試驗材料,以中晚熟水稻品種通35為對照,進行產比試驗。結果表明,品系P06、P20、P23產量突出,可參加省區域試驗,其優良性狀結構可作為今后選育標準。
關鍵詞 水稻;新品系;產量;對比
中圖分類號 S511.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7-0052-01
水稻是吉林省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據統計,吉林省水稻種植面積超過100萬hm2,但90%以上面積種植中熟和中晚熟品種[1],因此吉林省水稻育種單位以培育中熟、中晚熟品種為主攻方向。從20世紀80年代起,吉林省水稻生產開始飛躍發展,產量由5 000 kg/hm2提高到7 500 kg/hm2,但近10年來,水稻產量徘徊不前,水稻品種更新換代較慢,限制了水稻生產的發展[2]。加快水稻品種選育的同時,建立高產優良品種的技術標準和尺度以及加快提供優良品種升級試驗,又是育種技術的重要方面[3-4]。對此,通化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利用最新選育的一批優良水稻新品系為試驗材料,進行了產量比較試驗,旨在為解決和完善優良品種選育時需要掌握的各項技術指標問題,并為參加水稻區域試驗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于2015年在通化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水稻試驗田內進行。供試水稻新品系23份,為多年鑒定米質優良,抗病等級中抗及以上的中晚熟穩定材料,品系編號P1~P23。對照品種為通35,吉林省中晚熟水稻區域試驗對照品種。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24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以通35作為對照(CK)。采用隨機區組排列[5-6],重復3次,小區面積為7.8 m2(5.2 m×1.5 m),行距30 cm、穴距20 cm,每小區6行,每穴2~3株。常規方法浸種催芽,大棚旱育苗育秧,4月13日播種,5月26日移栽,本田期管理同常規大田。
1.3 農藝性狀考種
成熟后根據田間的長勢長相,在各小區內選取有代表性連續5穴植株,重復3次,自然風干后室內考種。小區剩余植株按穴收獲自然風干后測產,計算標準水(14.5%)單位面積產量。
1.4 統計與分析
統計、方差分析應用DPS7.05數據處理系統。
2 結果與分析
供試品系P09、P17、P23穗長極顯著高于CK,P07、P12穗長極顯著低于CK,其他品系無顯著差異。P03、P01有效穗數顯著高于CK,其他材料與CK無顯著差異(表1)。供試品系P05平均穗粒數顯著高于CK(表1),P01、P03、P08、P15、P17、P19平均穗粒數顯著低于CK,其他品系無顯著差異。
P02、P05、P09、P10、P16、P20結實率與CK無顯著差異,其他品系與CK達極顯著差異。供試品系P17千粒重(31.6 g)顯著高于其他品系(表1),其他品系顯著低于CK(29.4 g),大多品系千粒重在21~25 g之間,受吉林省小粒稻米市場影響,水稻育種單位主攻小粒型水稻選育。P20、P23產量極顯著高于CK,增產在12%以上,P06、P10產量顯著高于CK,增產在10%以上,P08、P09產量顯著低于CK,其他品系產量與CK相比無顯著差異。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P23平均產量9 769.5 kg/hm2,比對照通35增產13.7%,穗長22.9 cm,有效穗數17.0穗/穴,平均穗粒數150粒,結實率83.8%,千粒重26.4 g,綜合性狀優良,產量結構合理,可參加省區域試驗。
P20平均產量9 684.0 kg/hm2,比對照通35增產12.7%,穗長19.4 cm,有效穗數16.4穗/穴,平均穗粒數184.1粒,結實率78%,千粒重21.8 g,符合吉林省小粒稻標準,綜合性狀優良,可參加省區域試驗。
P06平均產量9 663.0 kg/hm2,比對照通35增產12.4%,穗長20.9 cm,有效穗數18.6穗/穴,平均穗粒數154.2粒,結實率86.3%,千粒重22.4 g,符合吉林省小粒稻標準,綜合性狀優良,產量結構合理,可參加省區域試驗。
P10平均產量9 492.0 kg/hm2,比對照通35增產10.4%,穗長20.1 cm,有效穗數21.4穗/穴,平均穗粒數196.4粒,結實率67.9%,千粒重23.4 g,結實率偏低,其他性狀優良,繼續產比試驗。
P01、P03、P07、P11、P13、P15、P19、P21、P22平均產量在9 043.5~9 364.5 kg/hm2之間,增產幅度在5.2%~9.0%之間,但未達顯著水平,應繼續進行產比試驗。其他品系增產幅度不明顯或減產,淘汰。
4 參考文獻
[1] 孟繁波,關鳳威,曲紅彤,等.吉林省水稻生產技術概要[J].種子世界,2013(5):45.
[2] 武志海.吉林省水稻品種遺傳改良過程中農藝性狀及生理特性的變化[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08.
[3] 隋亞杰,隋亞云.幾個常規水稻新品系產量比較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12,16(5):11-13.
[4] 陳廣紅,馬殿榮,王榮,等.遼寧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產量及其產量構成因素的研究[J].遼寧農業科學,2010(2):15-18.
[5] 袁紅,林佩佩,朱海鵬.雜交水稻新品種比較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6(2):45-46.
[6] 范銀松.19個水稻品種在永康單季機插的比較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