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然峰
摘要 闡述了臨沂市蘭山區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分析了制約因素,提出了發展對策,以促進該區農業經濟順利發展。
關鍵詞 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制約因素;對策;山東臨沂;蘭山區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7-0320-02
臨沂市蘭山區農業職能部門認真落實上級各項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強化工作措施,全區農業經濟呈現良性發展勢頭,農業現代化水平逐步提高。但也存有小農意識較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后勁不足、農民增收空間不大等制約因素。筆者根據自己多年工作經歷,結合蘭山區區情和農情實際,通過調查走訪,經過認真整理分析和思考后,試圖從土地流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引導新型農業經營發展主體等3個方面,總結提煉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以期能為破解蘭山區農業經濟發展關鍵難題,找準工作著力點提供借鑒。
1 蘭山區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臨沂市蘭山區高度重視農業經濟發展,通過強化一系列惠農富農措施,各項農業經濟指標呈現穩定增長的良好態勢。2015年,全區糧食總產量達到17.72萬t,全區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44家,審核備案農民合作社288家,累計提升改造優質農產品基地1.77萬hm2,建設優質農產品產業園區46處,其中建成國家級蔬菜標準園和大桃標準園1個,注冊農產品商標32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商標3個,發展“三品”認定基地21處63個品種,全區特色優勢農產品規模標準化和品牌化“三化”率達到60%[1-2]。
2 制約因素
2.1 農業生產成本偏高
小家小戶單獨耕種模式仍占主流,機械化連片耕作還未全面推開,導致人工、流通、管理等農業生產要素成本居高不下,農業比較效益和競爭力偏低。
2.2 農民小農意識較重
只是滿足局限于能解決溫飽,安于現狀,不愿改革,不能跳出農業看農業,對于大農業和上級富農引導政策理解不深、把握不準、配合不暢。
2.3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后勁不足
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真正擁有規模的少;農業發展大眾化的多,新穎獨特發展的少,總體上呈現數量很大,特色不明的態勢,導致發展后勁與潛力不足,帶動示范農民致富的影響力偏小。
2.4 “誰來種地”的難題仍待破解
“種糧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的觀念一時難以打破,切實達成新型職業農民成為光鮮職業的共識還很困難,加強對新型農民工作的培育和認定工作亟須加強[3-4]。
3 發展對策
3.1 正確引導農村土地有序流轉
3.1.1 使農民充分認識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重要性。無論是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降低生產成本,還是提升農業綜合效益,都離不開土地規模化經營這個關鍵點,因此做好農村土地合理流轉工作至關重要。當前,蘭山區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已經穩定,產權關系進一步明晰,土地確權問題也已基本完成,農民合法權益得到了有效維護。如何保障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正成為加快蘭山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工作,需要切實抓緊抓好。
3.1.2 加強輿論宣傳導向。新聞媒體設立農村土地流轉專題版塊推介,和農村趕大集、發放明白紙等傳統宣傳形式有機結合,力爭將宣傳覆蓋面擴至農民各年齡段群體,讓農民深知,有序流轉土地是當前蘭山區農業向更高水平發展的需要,是提升農業經營規模效益和競爭力的需要,既能增加農民個體收入,又會提高整體收入,是對農業長遠發展的負責和擔當,以此提高農民流轉土地的自愿度。
3.1.3 調動流轉工作積極性。各有關部門要正確引導,積極服務,打造土地流轉成功案例,采取典型示范、效益吸引的方式,讓周圍農民都能親眼看得到,親身感受到獲得感,真正從內心深處樂意自愿進行土地流轉,逐步以點帶面推動工作的高效落實。蘭山區半程鎮金鑼肉制品有限公司流轉了南莊村一部分土地,每年21 000元/hm2,流轉土地農民可介紹就近到公司上班。走訪的村民們都非常滿意,一村民告訴筆者,流轉費基本和口糧收入抵平,夫妻二人還可以不必在農忙時節掛念農活,騰出時間安心務工,每年凈收入逾6萬元。基于此,該地的流轉工作非常順暢。因此,因地制宜發展二三產業,讓流轉農民有事可干,暢通就業渠道,優先安置和服務土地流轉農戶是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3.2 在新型職業農業經營主體規模上狠下功夫
3.2.1 抓數量和質量的同步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生力軍和引導力量,規模和特色是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風向標。目前,蘭山區發展潛力亟待挖掘。要通過政策扶持引導,摒棄“單打獨斗”的一家一戶模式,向抱團聯合發展轉變,將蘭山區目前尚未加入合作社的農民、部分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主吸引到合作社中來,不斷擴大農業合作社規模;同時引導同類合作社組建聯合社,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暢通銷售渠道,保證農民收入,打開共創共富的新局面。蘭山區李官鎮清春蔬菜農民合作社建有科研、推廣田間工作室,實施蔬菜標準化示范園建設,規模已發展133.33 hm2,重組周邊小合作社5個,吸引附近村莊社員2 000余戶,社員蔬菜呈現適銷對路供不應求態勢。下一步,要堅決將這一重組周邊合作社的成功模式做法推展開來,在全區至少建立20家具有一定規模的合作社。
3.2.2 抓規范。蘭山區有關部門要聯合制定切實可行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獎懲激勵考核機制,通過嚴格制度,上下聯動,積極引導組織一批、嚴格要求規范一批、堅持標準提升一批、分清主體轉化一批,大力推進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同時,強化業務培訓指導,創造發展條件,提高發展效益。
3.2.3 抓延伸。新型經營主體不能僅局限于單純的粗放式生產經營,要通過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延長產業鏈條,將整個相關終端產品都做起來,提高競爭力和比較效益。要大力推廣蘭山區半程鎮金鑼肉制品有限公司集肉制品生產、休閑度假旅游業于一身和汪溝鎮千木海棠園集苗木銷售、海棠茶海棠煎餅加工于一體的成功做法,不斷提升全區農業產業效益。
3.2.4 抓特色。各新型經營主體要因地制宜抓亮點,切忌搞一窩蜂式跟風發展,真正在全區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特色鮮明的良性農業產業發展格局。蘭山區要鞏固傳統種植優勢,打造北部鄉鎮發展果樹、西部鄉鎮發展糧食經濟作物、東部和南部鄉鎮進行大棚蔬菜生產的主導產業版塊,同時大力發展能將優勢資源特色挖掘出來、包裝起來、集散出去的農業市場主體,真正以特色贏得效益。
3.3 在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專業技能上巧做文章
3.3.1 遴選好培養對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誰來種地”難題的重要環節。要確保培訓成效,必須明確選好培育對象,重點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一定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且達到一定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主要包括生產經營性、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3種類型。因此,在遴選時要全面考核,準確把關,將真正從事農業生產、迫切需要素質提升綜合素質和技能、有擔當意愿成為農業發展帶頭人的優先挑選出來接受教育。
3.3.2 抓好教育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具有的高素質這一鮮明特征,決定著未來農業發展的質量。因此,培訓工作緊靠短期的一事一訓不能奏效,必須進行全面系統的教育。具體到蘭山區,就是要充分用好農經培訓站和農廣校等培訓陣地,加強對農村財經、農民技能等知識的教育。切實按照“教育先行、培訓常在”的理念,大力構建經常性短期技術培訓、系統農業培訓和農民職業教育互相補充的教育培訓層次,兼顧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并重,加快建立留地務農農民教育培訓、農業后繼者培養和認定后新型職業農民經常性培訓的配套制度。
3.3.3 加強政策扶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目標是培養穩定、高效、可持續的農業從業生力軍,實現未來有人務農、能人務農、職業務農。要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實行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培養人才、激勵人才、留住人才的良性機制,全方位發揮扶持政策。全區農業和有關部門要在各自范圍內充分挖掘潛力,最大程度地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一是強化教育政策。積極爭取上級免學費或少收費培訓政策,力爭對獲證農民建立免費繼續教育制度,定期免費開展經營管理和農技知識培訓。二是因地制宜地出臺產業扶持政策。結合蘭山區實際,在土地流轉、農業補貼、金融信貸、農業保險、農業項目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傾斜力度,確保讓種地農民能得到實惠。三是積極設立保障扶持政策。解決在職員工發展的后顧之憂,包括社會保障、社會地位、就業保障和服務保障等[4],真正讓職業農民成為一項光鮮職業。
4 參考文獻
[1] 張同建,李書鋒.試論中國農業經濟模式的嬗變[J].特區經濟,2011(1):181-182.
[2] 張立巍.當代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創新初探[J].商場現代化,2005 (7):35.
[3] 雷興長.中國農業經濟國際化的主要因素[J].甘肅社會科學,2002(2):65-66.
[4] 王留標.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需從五方面著力[J].中國農村工作通訊,2016(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