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達莉
摘 要:新時期新形勢下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問題突出,具體表現為逆反心理強;傳統美德缺失、價值觀念扭曲;行為習慣差、 法制觀念薄弱等問題。而家庭、學校、社會是這一問題的共同作用者。因此以問題為導向,進一步分析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提出有效策略解決這一現實問題。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問題;對策
2016年2月15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加大關愛保護力度,逐步減少兒童留守現象,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權益得到有效保障。”[1]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長期以來關注的一個社會問題,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不能時刻陪在孩子的身邊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必要的照顧,給大量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等各方面的發展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大,已然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獨特的現象,也影響全面小康地順利推進。很長一段時間,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得到了相應的重視和發展,但在新時期新形勢下,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鑒于此,本文從問題出發,提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問題的措施,以更好地解決這一社會難題。
一、新形勢下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問題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主要來自農村,年齡大約在16歲以下,父母的一方或雙方外出到其他地區打工而他們自己被留守在戶籍所在地,由此形成的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并需要他人照顧或自己照顧自己的并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農村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使得他們心理和情感需要都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滿足,缺乏必要的思想引導,思想道德存在一些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突出,逆反心理強
“農村留守兒童大多都處在小學和初中學齡階段,正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2]由于父母經年累月在外打拼,一方面,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和困惑無法得到及時的關愛和幫助,促使他們只能依賴自我,常常把自己關在一個人的世界里,容易出現消極情緒。調查顯示“大部分留守兒童存在性格孤僻、憂郁、自卑等心理問題,67.5%的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打工給自己的學習造成了不良影響,25.5%的留守兒童在生活中表現為不合群、喜歡獨處。”[3]另一方面,農村留守兒童的逆反心理極強,常常表現為情緒波動較大,遇事不順便會產生強烈的反抗情緒。“留守兒童正處于生理發育的關鍵時期卻難以得到父母的關愛,大多數留守兒童性格脆弱、任性、缺乏愛心和同情心,逆反心理特別嚴重,走向自以為是或自卑的兩個極端。” [4]在生活和學習中經常不遵守行為規范,我行我素。在極強的逆反心理影響下,“容易讓農村留守兒童對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和家庭經濟狀況極為不滿。”[5]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性格。
(二)農村留守兒童傳統美德缺失,價值觀念扭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最不可缺乏的就是父母的愛和教育。由于現實,父母長期在外打工,造成與子女相處時間少,教育機會少。對子女的陪伴缺失也致使一部分家長選擇用物質來彌補,緩解自身的內疚之情,以兒童心意為主提供大量的零花錢并鼓勵子女隨心所欲,自由購物。而這一畸形的物質享受容易讓農村留守兒童形成好逸惡勞、貪圖享樂、浪費、追求奢侈的壞習慣,“思想更趨于功利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和扭曲,共同理想和主流價值缺乏認同”,[6]進而極易使他們形成一切向“錢”看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造成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扭曲。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讀書無用”和金錢至上的想法就成為了他們共同的“理想”。加之我國計劃生育這一政策的實施,很多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溺愛讓很多農村留守兒童對于什么是傳統美德完全沒有概念,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尊老愛幼,何以勤儉自強;再加上成長過程中缺乏有效引導和榜樣示范,缺失家庭美德教育。
(三)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差,法制觀念薄弱
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行為習慣的養成多容易受同輩群體的影響。一方面,他們獨立自主,互幫互助,另一方面,彼此影響,義氣江湖。他們自控能力比較差,常常呼朋喚友拿著父母的血汗錢去游戲廳、網吧,甚至賭博、吸煙、酗酒等,這樣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的厭學情緒越來越重,進而無視校紀校規,經常遲到早退、曠課、不完成作業、上課不認真。受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的影響和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的引導,一些農村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完全不聽從老師和家長的管教。在他們當中,“拉幫結派”思想盛行,甚至還養成了小偷小摸、打架斗毆的惡習,經常欺負同學等,更為嚴重者無視法律,走上了違法犯罪的不歸路。有調查表明:“各地公安系統對未成年人盜竊、搶劫類犯罪統計,有些縣城中甚至有60%以上的案件是留守兒童作案。”[7]
二、新形勢下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現實性上, 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8]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心理關照不夠,教育引導不足,環境氛圍侵染所致。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聯動,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系統,創造一個有力地環境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發展
(一)加強家庭教育,側重心理關照
農村留守兒童的產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父母缺席成長,缺少陪伴,便理想以物質滿足的方式彌補子女,因而,他們往往側重學業教育,忽視養成教育,側重經濟滿足,忽視心理關照。殊不知豐富的物質生活遠遠無法替代情感上的呵護和心靈上的滿足。解決這一問題則需家長經常保持與農村留守兒童之間的聯系,時刻與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情感上的交流,通過QQ或微信等新媒體,增強與留守兒童的溝通,加強思想道德引導。當然還要隨時保持與孩子的班主任、委托監護人的聯系,全面了解孩子近期的學習狀況和日常表現,及時反饋孩子的近況,關注學生身心發展,了解學生心理動態,合理進行心理疏導。最后,要走向兒童,貼近所想,以平等的姿態與子女交流問題,站在子女的角度考慮問題,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意見和想法,以良好的方式促成道德教育。對于交流的內容,不拘泥于學習成績的單一了解,還應對兒童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況進行及時的掌握,以成長問題為導向,灌注正確價值觀,引導子女,鼓勵子女,建立起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良性關系,使留守兒童在留守之中得到正常的心理關懷和情感滿足,得到及時的心理疏導和心理安慰,不產生被父母遺忘拋棄的自卑心理,降低心理叛逆。
(二)改進學校教育,增強道德引導
學校是農村留守兒童獲得知識,習得良好品德的主渠道。甚至農村學校的學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還擔負著補充家庭教育,解釋家庭教育的重任。因而對農村學校的德育工作,要加大經費投入,提高德育實效。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接受教育的最佳途徑,學校教育要在課堂教育中得到鞏固和突破。首先、完善德育內容,宣傳倡導正確價值觀,引導學生合理看待父母的金錢滿足和愛的表達。其次,加強法制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通過正面傳授法律知識,講解法律常識使學生對世界有個基本的是非觀和善惡觀。通過學校教育的及時補充,把以家庭教育為主的美德教育填補起來,完善留守兒童的道德人格。再則,開辟“第二課堂”建立“周末之家”,使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始終,顯隱相交。正常行課時間,除了課堂教學的顯性教育外,學校還要加強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開辟學生的“第二課堂”,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中,用潛移默化的隱形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周末,關照無處可去,在外游蕩的部分學生,通過集中生活讓他們遠離社會不良氣息的影響,遠離網吧、游戲和打架斗毆。以關鍵少數的思想道德教育危機的化解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轉化確立。以周末之家的溫馨氛圍影響學生心靈,消減孤獨、叛逆的心理,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調動社會力量,優化培育環境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社會環境是人成長成才的重要場所,在增強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應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形成合力,優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外部環境。第一、積極推進共青團中央和相關部委關于開展“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活動,積極開展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真正的給農村地區帶去新鮮的血液,為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第二,要充分發揮少先隊、共青團、婦聯的作用。通過少先隊和共青團這兩大組織,隨時掌控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狀況,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團日活動,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活動之中。婦聯還可發揮婦女的特殊作用,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爭當愛心媽媽”結對幫扶活動。第三,凈化社會環境,努力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加強學校周邊環境治理工作,清除精神污染源,清除學校周邊的黑網吧、黑游戲廳,還農村留守兒童一個潔凈的校園生活環境。第四、充分發揮社工和公益組織的作用。社工組織進社區、志愿者下基層開展的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幫扶活動,都能使農村留守兒童切實的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幫助。最后要充分發揮大眾媒體的積極作用,利用視頻網絡,傳播有利于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增強形象感染。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6-02-1501.
[2] 全國婦聯.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R].2008.
[3] 陳 洪. 學生流失現象留給人們的思考[ M ].貴陽: 貴州教育出版社, 2005: 11 - 13.
[4] 徐宏升. 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思考[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8(5):74-77.
[5] 劉 盛.《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及對策》[J].文教資料,2009(17).
[6] 魯 潔.教育社會學[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7]孫志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德育的思考[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