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世花
摘要:德育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依據歷史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的德育信息,注重對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細水長流,潛移默化。
關鍵詞:歷史教學;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簡單的說,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古往今來,歷史一向被作為道德教化的手段加以利用,而歷史課的特點也決定了歷史課是除思想政治課外最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課程,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對青少年的道德養成是必要的。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將是本文論證的主要內容。
一、緊扣教材,利用基本史實對學生進行德育
歷史學科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歷史教材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豐富內容。因此,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歷史教材中的德育信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歷史總是由具體的歷史人物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創造的,因此,歷史學科的德育滲透就離不開特定的歷史人物,我們可以從一個個鮮活而真實的歷史人物人手來強化思想品德教育。如諸葛亮為治理國家而“鞠躬盡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主張: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這些人物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懷,是能讓我們引以為驕傲和自豪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以此教育學生可以培養學生樹立面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又如司馬遷受迫害被處宮刑后發奮著成“史家之絕唱”的《史記》;王羲之練字洗筆成墨池;祖沖之歷經萬次演算得到圓周率數值到小數點后第七位等,加強對這些人物的教學,讓學生體會到立志勤學是人才成長的必須具備的精神,自強不息,奮勇進取是我們中華民族歷經艱難而不衰亡的重要原因。
歷史是由歷史人物創造的,然而歷史也是由歷史事件串聯成的優美畫卷。偉大的歷史人物可以讓學生心靈為之震撼,著名歷史事件也能深深吸引學生。如大禹治水、武王伐紂、秦滅六國、豪門宴、亥下之圍、匈奴西遷、昭君出塞、三顧茅廬、黃袍加身、蒙古西征、鄭和下西洋、煙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南京大屠殺、抗美援朝等等這些生動的歷史事件一定能讓學生問在聆聽中洗滌靈魂。
二、注重對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
歷史教學中的道德情感的培養,主要是借助歷史教科書提供的、歷史教師加工創設的道德情境中道德形象的行為,情感及道德知識進行。道德情感的培養對個人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發明和傳播,是中國先民以罕見的聰明才智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足跡,也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讓學生感到無比自豪,更加愛國。再如1840年,英國殖民主義者以堅船利炮敲開了閉關自守的清朝大門,此后在中國販賣鴉片、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攝取特權、強占租界、宰割土地、勒索巨額賠款、制造血腥慘案等等,以中國近代落后挨打的慘痛教訓,激發學生奮發圖強的名族精神。
歷史上的道德形象雖然遠離現實,是間接的,但他們是作為社會道德標準的榜樣而存在,并且生動、具體、鮮明。所以歷史教師要高度重視和發揮情感教學的作用,從道德情感培養的角度,精心組織,加工教學內容,應用各種教學手段創造道德情境,組織教學語言,潛心醞釀情感,使教學產生強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引發學生對道德形象形成強烈的情感體驗,使教學產生導向和激勵作用。
三、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要細水長流、潛移默化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人生基本觀點的確立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個過程中,對教育內容的領會、接受、內化是關鍵。
新課程改革方案對加強德育的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提供了貫徹和實施的保證。教師在備課時都要明確思想品德教育目標,并有突破和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具體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詳細說明,最好是在進行每課的教學設計時,都認真地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從而更好地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滲透,學習的同時受到感染和熏陶,潛移默化,并在實踐活動中逐步深化。
歷史教學在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歷史學科包含著十分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作為教師要通過歷史事實,將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的同時,也將德育教育貫徹到整個教學的過程當中,使他們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形成客觀的評價,以達到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