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科靜 黃朝陽 丁士軍



摘要:基于湖北、江西兩省12個村的農戶調查數據,對失地農戶的生計風險認知狀況進行了統計,并采用二元Logit模型實證分析了失地農戶生計風險認知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失地農戶面臨的主要生計風險分別是大病風險、就業風險、口糧風險、養老風險、市場風險和教育風險,各類生計資本的狀況對失地農戶生計風險認知具有極其復雜的影響。政府應該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以幫助農戶提高其自身生計資本的利用水平,有效的增強失地農戶抵御各種生計風險沖擊的能力。
關鍵詞:失地農戶;風險認知;影響因素
土地作為農戶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不僅為農戶提供了經濟收入和就業機會,而且還承載著農戶的各類社會保障功能。在當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完善的背景下,農戶被迫失去土地是有很大風險的,這種風險源自于失地農戶未來生計的不確定性大大提高。盡管農戶具有一套有效的風險規避策略,但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原因,我國農村的大部分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勞動技能缺乏,處于弱勢的失地農戶很難正式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中就業,這必然導致失地農戶未來生計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此外,進入城鎮生活的失地農戶家庭也同時失去了一種低成本的生活方式,生活的貨幣化和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在生活中面臨著更大的市場風險和諸多不確定性,盡管農戶自身采取了種種應對策略,但處于弱勢的失地農戶仍可能經歷無法預期的收入減少或福利損失,進而導致其生計不可持續。
“風險認知”是一個心理學范疇的概念,主要被用來描述人們對外界各種風險的感受和認識,它是人類了解某種特定風險,并進而對該風險產生評估與行動的過程。對于發展中國家的廣大農戶而言,如何規避風險是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Kevin提出了一種由農戶參與的風險地圖分析方法,該方法能夠快速地對農戶面臨的風險進行識別和評價:而后陳傳波等對Kevin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改進,利用開放式的農戶訪談來讓農戶自己描述所面臨的風險并對風險進行排序,然后對農戶的風險描述進行識別和歸類,并最終形成一張風險地圖。隨著風險認知研究的不斷深入,各種風險管理分析框架被陸續提出來。世界銀行提出了一個整合的風險管理分析框架,在該框架中,農戶通常需要運用正規機制和非正規機制來規避風險,正規機制主要由公共機構提供,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財產資源管理、宏觀經濟政策、轉移支付、以工代賑計劃等;非正規機制以個人和家庭為主,采取的策略包括動用儲蓄、變賣資產、借貸、生計多樣化、遷移、尋求支持網絡等。FAO在借鑒農戶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和災害風險管理框架的基礎上,也提出了一個基于可持續生計的災害風險管理框架,認為農戶在遭遇風險沖擊時會綜合運用其所擁有的五大生計資本來應對,而農戶能否規避風險則由家庭擁有的各種生計資產的質量和數量來決定。
盡管國內外學者圍繞農戶風險認知和風險管理進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專門針對失地農戶生計風險認知問題的研究成果還比較缺乏。已有的文獻大多圍繞農戶失地的風險類別及其分配差異進行定性分析,而對失地農戶風險認知影響因素的研究還有待補充。從分析方法來看,國內關于失地農戶風險認知問題的研究更多的還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對缺乏。有鑒于此,本研究擬利用來自湖北、江西兩省的失地農戶調查數據,在描述性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二元Logit模型,就失地農戶生計風險認知的影響因素進行回歸分析。對于這一問題的實證研究,能為政府制定提高失地農戶抵御風險能力的政策提供基礎依據,因此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數據來源與樣本描述
問卷調查設于2013年7月在湖北省襄陽市和江西省九江市進行。共選取上述區域內的12個村作為抽樣點,在每個村隨機抽取有土地被征用情況的農戶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①農戶家庭人口信息,如家庭人口規模、戶主年齡、戶主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員健康狀況、征地前后從事的主要活動、勞動力接受技能培訓的狀況等;②家庭的生計資本狀況,如土地資源變動情況、征地補償情況、家庭金融資產變化狀況、家庭居住條件變化、家庭主要的耐用消費品和生產性固定資產情況、家庭社會資本的變化、家庭收入情況等;③農戶對生計風險的認知情況,包括對某種風險的擔心程度、風險是否發生、風險發生對家庭的影響程度以及農戶采取的風險應對策略等。調查由受過培訓的調查員進行入戶訪談并填寫調查問卷,調查共完成農戶問卷630份,其中有效問卷621份,問卷有效率為98.57%。
樣本農戶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從家庭人口特征來看,被調查農戶的戶主以男性為主,說明男性當家作主的家庭占絕大多數:戶主以中老年人為主,年齡主要分布在50~59歲和60歲及以上,分別占32.05%和31.88%:大部分戶主受教育水平為初中和小學文化程度,戶主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中專)及以上的農戶并不多,說明樣本地區失地農民文化水平比較低:另外,失地農戶家庭人口規模以5人以上為主,占48.15%,而家庭規模在3人以下的比重非常低。從家庭征地補償情況來看,58.94%的樣本農戶失去了全部的土地,農戶所獲征地補償款以3萬元以下為主,占全部樣本的50.08%,所獲征地補償款在3萬~10萬元的占26.25%,獲得10萬以上征地補償款的農戶比重為23.67%,這表明樣本地區農戶獲得的征地補償并不高。從失地農戶家庭年收入來看,家庭年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3萬~10萬元,該類農戶占全部樣本的56.20%,這說明絕大部分家庭的收入屬于中等水平,高收入家庭比重偏低。
2.失地農戶對生計風險的認知
2.1失地農戶對生計風險分布的認知
借鑒國內學者在研究農戶生計風險時采用的開放式訪談方式,讓失地農戶自己描述可能存在的生計風險,并對這些描述進行歸類,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失地農戶最為擔心的生計風險是家人患病產生大的醫療開支,占全部樣本的63.77%,由此可見,盡管中國在農村地區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看病貴、看病難”依然是困擾廣大農戶的普遍問題:調查樣本中有61.13%的失地農戶擔心沒有就業機會,且有54.08%的被調查農戶對食品自給率存在擔心,這表明土地被征用不僅給農戶帶來了就業的沖擊,也讓農戶失去了一種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很多原本可以自給自足的農產品,如蔬菜、禽蛋、糧食等都需要到市場上去購買,生活的商品化、貨幣化程度提高了;有42.32%的農戶表示擔心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傳統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也使得養老風險(47.50%)成為當前失地農戶所面臨的最主要風險之一;子女教育支出一直是農戶家庭的一項主要經濟負擔,盡管中國教育制度改革成效顯著,但依然有34.62%的失地農戶擔心子女上學的學費問題。總體而言,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和生活成本的提高使失地農戶陷入各類生計風險的包圍之中,失地農戶最擔心的生計風險排列順序依次是:大病風險、就業風險、口糧風險、養老風險、市場風險和教育風險。
2.2失地農戶對生計風險影響程度的認知
調查顯示,失地農戶普遍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生計風險感到憂慮,表3是失地農戶對“您認為下列風險發生對家庭的影響程度”問題的回答結果。失地農戶在土地被征用后不得不進入城市勞動力市場選擇非農就業,然而由于文化素質低、缺乏相應的非農勞動技能等原因,失地農民普遍就業困難,就業的不穩定會導致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提高。表3顯示,失地農戶認為就業風險對家庭的影響比較嚴重和十分嚴重的比重分別占23.24%和7.19%。另外,7.41%的失地農戶認為大病風險對家庭的影響十分嚴重,這主要是因為家庭成員如果患上大病極易產生大額的醫療費用支出,這不僅會影響到農戶的即期儲蓄和消費,同時也會對農戶的長期收入、消費、經營支出等產生持續影響。當然,被調查失地農戶認為口糧風險(15.08%)、市場風險(11.62%)、教育風險(9.98%)和養老風險(6.76%)對家庭的生計影響也比較嚴重。
3.失地農戶生計風險認知的影響因素分析
3.1變量設定
失地農戶在未來面臨某些生計風險是必然的,大量的經驗觀察和實證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的農戶通常都是風險厭惡者,他們總是力圖規避各種風險,而家庭或個人的生計資本狀況是農戶抵御風險、降低生計脆弱性的最重要基礎,農戶對生計風險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各種生計資本的綜合利用。借鑒英國國際發展部提出的可持續生計框架中對于生計資本的界定,選擇失地農戶擁有的人力資本、自然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來分析影響失地農戶生計風險認知的因素,有關變量說明及統計性描述情況見表4。
3.2模型構建
失地農戶對各類生計風險的認知采用二分變量來表示,擔心某種風險取值為1,否則取0,因此采用二元Logit模型是理想的估計方法。設失地農戶對某種風險的認知為因變量Y,它的取值有兩個選擇(Y=1或0),構建二元Logit模型如下。
1)人力資本對失地農戶生計風險認知的影響。戶主年齡對失地農戶的大病風險認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對就業風險和教育風險有顯著的負向影響:戶主受教育年限只對口糧風險有顯著的負向影響,戶主健康水平對農戶大病風險、就業風險和養老風險認知都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對就業風險而言,戶主的年齡和健康水平分別在1%和10%的顯著水平上影響對就業風險的認知,且影響方向為負,這表明健康狀況越好的農戶越有可能在勞動力市場上找到工作,而戶主的年齡越大越不擔心就業風險可能跟大齡失地農民對工作性質和工資水平的要求低有關,很多被調查失地農民表示找一份工作并不難,他們對工作穩定性和工資收入的要求明顯低于年輕的失地農民。戶主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越不擔心口糧風險,這主要是因為受教育水平高的農戶一般都以非農就業為主,日常的口糧消費商品化、貨幣化程度一直都相對較高。家庭人口規模對農戶的大病風險、養老風險、市場風險和教育風險認知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原因可能是人口規模大的家庭往往人口負擔率高,“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結構使得日常開支相對較大,對市場價格的敏感性也相對較高。另外,戶主年齡對家庭教育風險認知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這主要是因為戶主年齡大的家庭中子女還在接受教育的比重非常低,很多失地農戶家庭的孩子讀完初中后大多選擇外出打工。
2)自然資本對失地農戶生計風險認知的影響。土地是農戶最主要的自然資本,其不僅具有生產功能、就業功能,更具有生活保障功能和養老保障功能。調查發現,有366個樣本農戶的土地全部被征用,占樣本農戶總數的58.94%:有255個農戶只征用了部分土地,平均剩余耕地面積為0.29 hm2。失地程度在5%的水平上顯著影響農戶對口糧風險認知,且影響方向為正,這表明土地征收使得農戶失去了一種低成本的生活方式,他們的生活完全被卷入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生活的貨幣化和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失地程度在1%的水平上顯著的影響農戶對市場風險的認知也證實了這一事實。
3)物質資本對失地農戶生計風險認知的影響。本研究選擇房屋套數來反映農戶的物質資本水平,根據本次調查的情況,31.12%的失地農戶擁有2套住房,16.89%的失地農戶擁有3套及以上的住房,而在土地被征用之前擁有2套住房和3套及以上住房的比例只有17.29%和2.63%。很多失地農戶選擇將多余的房屋用于出租賺取一定的租金收入,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戶的財產性收入水平,因此,物質資本狀況對失地農戶的口糧風險和養老風險認知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4)金融資本對失地農戶生計風險認知的影響。本研究選擇家庭總收入、現金和存款數額兩個指標來反映失地農戶金融資本的狀況,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家庭總收入、現金和存款數額對失地農戶的各類風險認知基本上都是負向影響,其中家庭總收入對失地農戶的就業風險、口糧風險和教育風險認知分別在1%的水平上顯著,而現金和存款數額只對農戶的市場風險認知在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提高家庭收入水平是失地農戶規避各類主要生計風險的核心和關鍵。
5)社會資本對失地農戶生計風險認知的影響。社會網絡的規模和質量是體現社會資本的兩個重要維度,本研究借鑒現有的經濟學研究,用春節期間相互拜年的家庭數和能夠提高資金支持的家庭數來衡量家庭層面的社會網絡。回歸結果顯示,社會資本對失地農戶的絕大部分生計風險認知都具有負向的影響,其中對大病風險、口糧風險和養老風險認知分別在10%的水平上顯著,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家庭結交和維持親友關系也是一種有目的的投資行為,人們交朋友并不是隨機的或任意的選擇,而且能夠給予資金支持的家庭戶數越多,表明了農戶“外源性融資”的能力越強,因此也越有能力取規避各類生計風險。
4.結論及政策啟示
通過對失地農戶生計風險認知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一是當前我國失地農戶面臨的最主要生計風險依次是大病風險、就業風險、口糧風險、養老風險、市場風險和教育風險;二是失地農戶所擁有的生計資本狀況對其生計風險認知具有極其復雜的影響,失地農戶對某各類生計風險的認知與其生計資本的組合利用、生計策略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以上結論,得出如下政策啟示:第一,提高失地農戶的收入水平是幫助其規避各類生計風險的核心和關鍵,收入不確定是導致失地農戶對未來生計風險擔憂的根源。第二,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加快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設,政府應該承擔分散失地農戶養老風險和大病風險的主要責任:第三,要通過加強對失地農戶家庭的就業支持與教育培訓,使其能盡快融入城市勞動力市場,增強其抵御未來生計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