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菊
摘 要:教學效能感起源于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論,這一理論自提出到現在,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多種領域,在教學方面早已是教育界的一個重點理念。文章就將教學效能感的理論運用到中學化學教學中,參照前輩的研究經驗,對“中學化學教學效能”進行探討,借以為中學化學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學化學;教學效能感;積極性;實踐應用
近年來,教學效能感對推動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使其在教育學領域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對這一理論的實踐頗感興趣,于是將教學效能感運用到中學化學教學工作中,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主旨。希望能讓自己有個更為清晰的思路,對中學化學的課程教育能產生積極樂觀的影響。下面就這個問題發表一些個人的認識和見解。
一、教學效能感的理論基礎
心理學理論把人們對自己完成某一活動時擁有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定義為效能感。由這一理論發展起來的教學效能感,指的是教師本人對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能力的影響程度的主觀判斷,是解釋教師教學活動動機的關鍵因素。效能感水平的高低,常常會對一個人的情感、認知和活動行為產生較大的影響。我認為這種判斷和效能的高低就像一種反饋機制,學生的行為和學習能力以考試分數的形式反映給老師,從而影響老師對學生的指導教育和工作效率,或者說是影響了教師對自我工作的情感和努力的程度。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是說學生對自己完成學習任務或活動的能力預估,主要體現在學生平時的校園活動中,是學生對自我能力的肯定和期望。
二、教學效能感在中學化學中的應用
中學化學只是龐大化學知識體系中的一小部分內容,但由于化學的復雜多變性和未知性,也使其成為歷來考試中讓學生頭痛的一個問題。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課程是中學化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它生動多變的表現形式對化學教學工作既有促進又有阻礙,它既能增強教學效能感的作用,又受制于自我效能感的局限性,即部分學生往往因為所設定的目標太高,難以達到而沒有自信。所以在化學實驗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要忽略建立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利用化學實驗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提高學習成績時,要揚長避短,達到有效的教學目標。
中學化學實驗課程外的純理論教學,大多是生搬硬套的灌輸式教育,這是由化學教學內容的乏味性、教學工作者的方式采取不適和學生學習興致不高等多重因素導致的。教師可運用教學效能感來改善這一問題,一方面,利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自信和期望,調整課程內容的難易程度,不能只顧解決疑難問題而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重視學生的情感因素,選擇具備趣味性的講演方式,淺顯易懂地闡述化學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取得優異的教學成果。對老師們來說,看到學生學得有趣,學有所得是件充滿成就感的事,在這樣的情感因素引導下,老師們發揮教學效能感,對提高工作效率,指導學生工作都有良性影響。
在中學化學課堂上,老師提高學生效能感,可采取問題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開動腦筋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以小組的形式圍繞老師布置的問題進行討論或辯論,這能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采用化學方程式接龍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聯想;還可以讓老師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從而對其備課有所改進。老師劃定主題和要求,讓學生自己制作PPT演講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實驗能力。對化學學習有特別興趣的學生要多閱讀課外書來拓寬知識面,學到更多在課堂上沒涉獵的知識。教師可以通過很多的方法來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激發學習的動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老師可通過教學效能感的提升,增加對化學教學工作的熱情和培養將之以恒的動力。
三、結束語
在中學化學教學實踐中應用教學效能感要達到一個期望的成果,需要多方協助共同努力。教學效能感在教育學領域發揮的作用潛力無窮。“讀書之法,在于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為了讓中學化學教師教學效能感及其在教學中的運用能有大家都滿意的成果,我們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并相信自己具有能夠取得成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建原,呂紅云,趙守盈.中學教師教學效能感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2,(1).
[2]周振軍,左紅霞.中學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自我效能感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38).
(作者單位:湖南省湘陰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