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金余
教育家布盧姆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教學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的確,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時常出現思維“分叉”的學生,他們提出的問題、思考的方向與課堂預設不完全“吻合”怎么辦?是對學生的發言僅作簡單的判斷或粗暴的打斷,還是從學生“獨特的思維”中捕捉生成的“閃光點”,因勢利導,還原思維的原生態(“接地氣”),指向數學的本質(向目標),收獲更多的精彩?下面筆者就結合兩個案例,談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課堂實錄
教學案例1:蘇科版七上《同類項》
問題:給下列單項式“找朋友”
生1:-9x2y3、-13ab2、-1因為都有負號,所以它們是“朋友”
生2:我不贊成生1的說法根據教材上“同類項”的定義:-1沒有字母,它與-9x2y2、-13ab2不是“朋友”
生3:我不贊成生2的說法例如小華是女生,小明是男生,他們都是書法愛好者,他們就是志趣相投的“朋友”,而題目也并沒有說找“同類項”呀
教師:生3說得很好,根據生活常識,有共同特征是“朋友”的標志
生4:-9x2y3、5y3x2因為都有字母x、y,它們是“朋友”
生5:我認為5和 -1也是一類,因為它們都沒有字母,其余有字母的可以歸結為另一類
教師:以形式上的“+、-”號、“有無字母”“有無相同的字母”作為標準對單項式先進行“分類”是可以的事物的分類的標準可以多樣化請問還有其他的分法嗎?
生6:100a、200a;60b、240b;-9x2y3、5y3x2;5、-1是彼此的朋友5ab、-13ab2它們沒有朋友
教師:你的分類依據是什么?
生6:有相同的字母,且相同的字母的指數相同所有的數字因為都沒有字母也成為彼此的“朋友”;5ab、-13ab2盡管有相同字母,但是相同字母的指數不同;-9x2y3、5y3x2盡管字母順序不同,但是用乘法交換律,可以變形一致,所以它們是一類
教師:說得很好如果一些單項式具有“有相同的字母,且相同的字母的指數相同”的特征,它們就是“同類項”,當然,常數項是特殊的同類項
反思將數學問題生活化,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找朋友”環節,在問題的編制上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缺陷在于教師易用“同類項”的概念對學生的答案進行了“唯一性”的限制,如果用簡單的“對與錯”對生1、2進行結論性評價,將使得高水平探究過程淪為低水平記憶性任務——“同類項”概念生3、4、5、6“找朋友”的分類標準相對于教者的預設是一個意外,對于這個意外的“生成”,教者引導學生緊扣“找朋友”的關鍵是遵循分類標準的一致性,學生發現了“式”的世界分類標準的多樣化
教學案例2蘇科版八上《等腰三角形》
教師:已知等腰△ABC中,∠B = 70°,求∠A的度數有同學認為∠A=40°,你們認為呢?
生1: 正確的因為△AB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底角∠C、∠B的度數相等,根據三角形內角和定理,∠A=40°
生2:錯誤的題目的條件并沒有說明∠A是等腰△ABC的頂角,所以∠C、∠B不一定都為底角
教師:說得很好,由于條件不明確,所以結果就不確定,那么∠A的度數到底是多少?
生4:分情況求∠A的度數∠A要么是底角,要么是頂角
當∠A是頂角時,∠A=40°;∠A是底角時,∠A=70°
生5:生4分情況進行了求解,答案還是錯的當∠A是底角時,∠B、∠C都有可能是底角,此時∠A的度數分別是70°、55°
教師:生5分析得非常好其實兩位同學都用了數學上的一個重要思想:分類討論結合大家的發言,我們該有哪些啟發?
生6:我發現“分類討論”有層次:∠A要么是底角,要么是頂角,可以看著是一級分類;當∠A是底角時,∠B、∠C都有可能是底角,可以看著是二級分類同一級別的分類標準必須一致
教師:很好當然,分類的層次越少越節約時間這道題目可否只用一級分類求得∠A的度數?
生7: 可以以∠A、∠B、∠C為頂角作為分類的標準,此時,∠A的度數分別是40°、55°、70°
反思:教師用“示錯”的方法編制了一道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題目,預設了“標準答案”,但是學生的回答“出乎意料”教者做了調整,一是讓學生思辨;二是提出問題,讓學生去驗證在生2、生3的基礎上,師生總結出需要分類討論的前提是條件不確定;生4盡管進行了分類討論,結果還是錯誤,掀起了“激疑”的高潮,學生認識到“分類討論”有層級之分且同一層級的標準一致,而這就是巧用“生成”的結果
二、對教學過程中“生成性資源”的思考
1創設“問題情境”,培育生成性資源出現的沃土
“開門見山式”的教學直接套用定理和公式進行解題訓練,從而對知識達到“識記”由于把學生當做容器進行灌輸,知識生成性過程的缺失,“效率會每況愈下”;“問題情境式”教學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開展“知識生成性”的探究,而學生由于知識積累、學習方法、思維能力的差異,對問題會有不同的、乃至錯誤的看法,這些言語、行為的表達,都是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性的資源教師作為“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幫助學生參與“形成生成性資源”的全過程
2巧用生成性資源,激發思維的層級發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因此,“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成了理想的課堂兩個案例,由于都采取了“探究在先合作在后”、“學的前移教的后置”的學習方式,學生處于“憤悱”的狀態,似懂又非懂,有所知又非全知,通過為學生“鋪臺階”、“搭梯子”,調動其主體性,發展其核心素質: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基本方法,內化基本思想,進而提升思維的3個層級發展,即直觀和感性思維、理性和科學思維、逆向和批判思維的發展
3提煉“形散”中的本真,指向數學學習的本質
生成性資源豐富的課堂是“形散”的課堂,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并放大動態生成的瞬間,提煉“形散”中的本真首先要順應學生的需求,調整教學方向,其次重視學生的回答,捕捉有價值的問題,最后關鍵的是要善待學生的錯誤,挖掘錯誤的價值,引導探究活動都指向數學學習的本質,即基本概念的理解、思想方法的感悟、思維方式的豐富總之,教師抓住“形散”的生成性資源的“本真”,并服務于數學學習的本質就能“神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