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玲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說過:“繪畫的直觀手段是一種發展兒童的觀察力和發展思維的力量,由于視覺、聽覺、感覺同時進行,在兒童的意識里就形成了一種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情緒記憶的東西”因此,將繪畫巧妙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勢必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突破教學難點
一、《心臟》一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所面臨的困難
本課是蘇科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6單元第15章第1節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第2課時的內容心臟作為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其內部結構復雜,知識點和難點相對較多學好這部分內容也為后面血液循環的學習奠定基礎,所以學好這部分內容則顯得尤為重要
1學生難以區分心臟位置的左右
對于區分心臟位置的左右,大多數人都會想當然認為:自己的左邊就是左,自己的右邊就是右而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我們所接觸到的心臟解剖圖或結構簡圖都是面對面觀察的結果,而不是根據我們自身的方位來確定的所以,心臟位置的左右應其實是相反的,即看圖或觀察模型時,我們的右邊實際上是心臟的左邊,而左邊則是心臟的右邊
2學生難以記住心臟的內部結構
心臟內部有四個腔,包括左右心房與左右心室與左、右心室相連的血管分別是主動脈和肺動脈,與左、右心房相連的血管分別是肺靜脈和上、下腔靜脈房室瓣、動脈瓣如何控制心臟內部血液流動方向等等內容復雜較多,僅靠學生死記硬背,也許今天能夠記住,但明天可能就忘了
二、繪制心臟結構簡圖突破教學難點
對于初中生來講,這一節內容相對較難,一節課下來,學生云里霧里,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不理想筆者結合幾年的教學經驗,嘗試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繪制心臟結構簡圖來突破教學難點
這樣,一方面既能夠對本節知識進行總結,另一方面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出乎意料地,同學們創造性地設計了一幅幅心臟結構簡圖,圖像形象直觀,將抽象問題形象化,復雜問題簡單化,很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師生均有很大的收獲
三、如何繪制心臟結構簡圖
既然是結構簡圖,顧名思義,此圖簡明扼要,直觀性強,好畫好記,能夠清楚表達出心臟內部的主要結構特點即可,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則不需有太多的考慮這樣就降低了繪制的難度,可操作性強,每個學生都能夠有效參與
新授課時,為了方便學生記憶,我給學生總結了口訣:①上房下室(表示心房和心室的位置,上面兩個腔是左右心房,下面兩個腔是左右心室且左心室的壁較厚);②左右房室不相通(表示左右兩側之間是完全隔離的,而同一側的心房與心室是相通的);③房連靜脈室連動(表示與心臟四個腔相連的血管,心房與靜脈相連,心室與動脈相連);④靜房室動不倒流(表示心臟內血液流動方向,血液從靜脈流入心房進入心室再從動脈流出去)
依據以上口訣,有一位學生很有創意地繪制了心臟結構簡圖(圖1)
看到同學們很用心地繪制而成的一幅幅作品,我很是感動傳統的課堂,教師一般是將課本知識進行加工后直接傳授給學生,學生也只是一味地被動接受,不需要過多地去思考長期以往,學生漸漸失去了思考和動手的機會
對于初中生來講,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創造機會讓他們自由去發揮,嘗試解決某些難題,你會發現他們比你想象的更出色,他們的作品可能會讓你震驚
四、繪制生物簡圖在教學中的優勢
隨著多媒體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利用多媒體展示的圖片形態也更逼真,但是生物結構的實質往往被絢麗的外表所掩蓋,學生難以準確提煉出生物的主要特征而簡圖可以去繁化簡,讓復雜的知識變得簡單易懂,增強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自信心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自己繪制簡圖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愉快學習”,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
綜上所述,繪制生物簡圖可以有效突破教學難點,并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
力和創造力
技術很少涉獵雖然視頻平臺可以聘請人來進行制作,但如果教師不具備與教學視頻編制相關的系列技能的話,要推動“翻轉課堂”改革是很困難的所以教師要學習微課制作方法,要多參加相關內容的培訓
3學生保障
學生的自覺性和自主能力有差別,學生做作業可以有書面顯示,教師比較能把握學情,而看視頻學習的效果究竟如何呢?翻轉課堂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更加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就可以把作業完成回家后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學生也不是看完視頻就算,學校有個平臺可以讓老師知道學生看視頻的情況,老師會及時地與孩子們進行溝通
4家長要支持
要想辦法消除家長的顧慮,讓家長明白這是在學習不是在玩電腦,學校要和家長溝通好
五、結語
對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來說,翻轉課堂在理念上是一種超越,在模式上是一種創新,它的前景讓人無限期待,但探索的過程也一定充滿了艱辛,想好好實施就得好好研究,吸取失敗的教訓,總結成功的經驗,不能讓它變成一時的高效課堂,要讓它成為真正可實施的有用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