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惠琴
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確立了新時期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新任務。其中,司法公信力是指社會公眾對法院審判的信服和認同的程度,集中反映了社會公眾對司法能力、司法水平的評價,系法治社會建設之根基。在這場道德倫理領域的宏偉改革之中,基于法律為道德標準底線的屬性,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對社會信用體系的構建,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以及示范引領的價值,是司法公正乃至整個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的核心。
以為民理念引領公信,提升司法親和力
探究中國的司法實踐,親和力具有獨特的魅力。植根本土實際的中國司法,并非使人懼怕的威懾力量,也不應使人民產生心理上的隔膜和畏懼,而應當使人民感到親切和心理上的認同。拉近群眾與司法的距離,從親近司法,到認可司法,進而信賴司法。
堅持服務理念。服務型司法不僅是司法為民理念的要求,也符合世界范圍內“接近正義”的司法改革大趨勢。繼續堅持服務型司法理念,結合智慧法院建設,不斷完善“一站式服務、一次性解決”的訴訟服務體系。整合既有的網上訴訟、律師服務、申訴信訪、12368訴訟服務熱線等載體的功能,拓展“兩微一網”(微博、微信、法院官網)的訴訟服務功能。進一步加強網上立案工作,將所有一審案件均納入網上立案范圍,讓司法更加接近人民群眾。
堅持便民利民。根據人民群眾的需求和審判工作的實際需要,因地制宜地開展好節假日法庭、巡回審判、網上辦案、約見法官等便民利民活動。進一步細化和完善立案、審判、執行和信訪等環節的便利措施,提高司法便民利民的實效。注重發揮人民法庭接近基層、了解民情的特殊優勢,強化人民法庭在解決基層民間糾紛中的作用,賦予人民法庭作為法院訴訟服務點的職能,方便基層群眾起訴、應訴及參與其他訴訟活動。
加強訴訟引導。從現階段當事人參與訴訟的能力和條件差異較大的實際出發,在保證程序公正、平等對待的前提下,注意為當事人特別是沒有委托律師辯護、代理的當事人參與訴訟提供必要的程序性指導與幫助。強化訴訟權利義務、舉證責任、訴訟風險等事項告知工作。當事人提出調取證據申請,符合法律規定的,或者法庭認為有必要調查、核實的證據,應當依職權調取、核實。
以公正司法實現公信,增強司法信任度
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英國哲學家培根的一段話論述公正與公信:“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每一個案件都關乎民眾切身利益,每一次審判都關乎法院形象聲譽,要從個案質效、程序以及價值的弘揚著手,促進和提升公眾對司法的信任。
提升審執質效。近年來,法院辦案壓力持續增長,“案多人少”的矛盾不斷顯現,以江蘇全省為例,2015年受理案件數同比上升達17.31%。防范人案矛盾帶來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提升審執質量和效率。首先,要貫徹落實“繁簡分流”原則。對于所受理的案件,包括刑事、民商事、行政以及執行案件,都要落實繁簡分流,實現審判資源的優化配置,最大限度提升案件審執效率。其次,要堅持“難案精審”,鼓勵法官集中精力和腦力審理難案,把難案的審理和裁判作為展現高水平司法能力的重要載體。進一步深化院、庭長辦案工作,院、庭長必須帶頭辦理疑難復雜案件和新類型案件。最后,要正確處理依法獨立審判與嚴格審判管理的關系,以“法治化、精細化、信息化”為目標,加強和改進審判管理,完善審判績效和工作業績評估體系。
重視程序規范。有法諺曰:“正義不但要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形式實現。”司法之中,程序較之于實體更具有可表現性、可公開性和可感知性。要堅決擯棄重實體輕程序的錯誤思想,正視司法活動中仍然存在的辦案程序不嚴格、庭審不規范、行為不嚴謹、言語不文明等問題,切實保障當事人的訴訟處分權和辯論權,充分保障律師的知情權、申請權、申訴權,以及會見、閱卷、收集證據和發問、質證、辯論等方面的權利。針對窗口接待、立案、開庭、合議、裁判、宣判、執行各個環節,健全程序規定,明確操作規則,以規范程序中的點滴,積聚公眾的信任。
懲戒失信行為。把個案作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范本,確立鼓勵誠信行為的社會導向。重視和加強對社會生活的調查研究,認真了解各類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的主要方式與規則習慣,善于總結和運用人民群眾公認的常識與經驗,努力使司法過程和處理結果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貼近人民群眾的公平正義觀念。大力推進司法誠信和社會誠信建設,利用訴訟活動和司法裁判,加大對誠信行為的保護力度和對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提高誠信效益,加大失信成本,嚴格防范并依法制裁當事人利用訴訟手段逃避責任或謀取不正當利益。
以職業隊伍保障公信,贏得司法認同感
民眾對司法的規范性期待與認知性期待是否能夠達成一致,關鍵在于其對所親歷的訴訟過程的感知與評價。其中,最直接的切入點,則是對作為法律實施者的法官的評價。法官形象在很多場合就是法院形象的具體化,一言一行關系著法院的公信、法律的尊嚴,法官必然是司法公信力的人格載體。尤其在司法責任制確立之后,法官的素質、隊伍的建設,對司法公正和公信力的作用將更加凸顯。
清正廉潔的形象。“公生廉、廉生威”,只有保持廉潔,司法者才有可能贏得信任;只有樹立權威,司法裁判才能為公眾信服。個案的司法不廉,不僅會毀掉個別當事人心中的司法公信,在如今高度公開透明的信息社會,經過傳播和渲染,法院形象在公眾內心會被標簽化,極大地傷害群眾感情。要不斷加強廉潔司法教育,引導法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和事業觀;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從源頭上防止不正之風。
勤勉專注的品質。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工匠精神雖發源于處于市場競爭中的企業,但同樣適用于專業化、職業化的法官。法律是一門古老而威嚴的藝術,法官則是從事這項神圣藝術的工匠。法官要以鄒碧華同志為典范,對法律事業具有使命感和責任感,自覺抗拒各種誘惑,克服浮躁情緒,樹立終身鉆研、勤勉學習的理念。如鄒碧華般的法官,必然會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同。
謹言慎行的作風。身為法律的實施者,言行關乎法律尊嚴,故法官應有此自覺:謹言慎行,既是法定義務所在,也是職業倫理義務使然,理應獨善其身,恪守司法良知,不得有任何損害司法公正的言行。無論是履職之中還是工作之余,都要時刻關注并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以理性平和,替代簡單粗暴; 以規范嚴謹,替代粗疏隨意; 以中立客觀,替代偏聽偏信; 以平等包容,替代歧視偏狹,避免令他人產生合理懷疑。
以司法改革提升公信,回應司法新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指出:“今后五年可能是我國發展面臨的各方面風險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在三期疊加的特定階段,處于社會矛盾前沿陣地的人民法院,研究和回應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對于防控風險、化解矛盾以及維護穩定大局,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有權必有責。司法責任制的實施,意在解決審判中存在的行政化、層層審批、權責不清等問題,不僅倒逼公正司法,也是贏得公信的重要舉措。準確把握審判責任與責任豁免、追責與保障的關系,完善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推進基層法院內設機構改革試點工作,加快審判團隊建設。探索建立外部、內部人員過問案件信息庫,建立對不記錄、不如實記錄的問責機制,落實全面記錄、全程留痕、永久留痕原則,保障法官依法履職。
著力破解“執行難”。2015年5月推行的立案登記制改革,直指群眾反映強烈的“立案難”問題,有力保障了當事人的訴權。立案障礙雖已掃除,但“訴訟難”、“執行難”,尤其是后者,仍然是困擾當事人的難題。不僅嚴重損害司法權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失信行為。深化執行體制改革,提高執行信息化水平,規范執行行為,強化執行措施,加強信用懲戒,讓失信被執行人寸步難行、無處逃遁,嚴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周強院長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向人民群眾做出的承諾,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破除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藩籬。
信息化推進陽光司法。隨著法治進程的推進,公眾越發重視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對司法公開有著更高更嚴的要求。借助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手段,通過全面推進信息化建設,法院得以不斷深化司法公開。在已初步建成的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信息三大公開平臺基礎上,要積極探索信息化條件下司法公開新途徑,推進司法公開全覆蓋,加強對現有應用系統的整合,加強對司法數據的收集、管理和應用,實現審判執行全程留痕。力爭建成全面覆蓋、移動互聯、透明便民、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統,以最真實的方式展現司法形象,深化民眾對公信的直觀感知。
以互動對話促進公信,彰顯司法影響力
司法公信與社會誠信的建設相輔相成,對司法服從與認可,是法治信仰形成的前提;而信仰法律,是建設社會誠信的前提。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司法公信力建設,應借助司法與社會的互動和對話,把司法公信的影響力傳遞到司法體制之外,傳遞到更為廣泛的群體之中,服務于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司法與民眾的良性互動。司法參與是司法民主的重要內容,是指人民以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參與司法活動,陪審制度被認為是公眾參與司法并體現司法民主化的重要標志。長期以來,我國采取的是一種體制內、封閉的“精英化”參與模式,普通民眾難以走進法院,且陪審案件范圍受限,參與案件層級受限,無法真正體現司法公信力所具有的交互性、開放性的內在本質。目前正在進行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注重吸收普通群眾,兼顧社會各階層人員的結構比例,擴大參審范圍,以更為開放、更為陽光的姿態,推動公眾的司法有序參與,構建民意在司法體制內的發聲渠道,有力推動了司法公信力建設。
司法與行政的良性互動。加強行政審判與依法行政良性互動,是提高法院司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行使司法審判權的人民法院與行使行政管理權的政府建立良好的溝通協調機制,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決策及具體行政措施的合法性與合理性,減少行政爭議的發生或有效化解行政爭議。要進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溝通與共享機制,深化行政審判和行政復議聯席會議功能,充分發揮司法建議的作用,致力于增強行政機關的依法行政意識。
司法與傳媒的良性互動。中國步入新媒體時代,輿論的力量不容小覷。法諺雖有云“判決之外,法官無言”,但在當前,依托傳媒的力量,不僅有利于樹立公信,也有利于傳播公信。司法具有強制力,司法所打造的誠信范本,可引領風尚,司法所懲戒的失信樣本,可警醒民眾。要選取典型案例,用好白皮書制度、新聞發布會制度,借助傳媒發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