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建東 曹為忠
黨的十八大描繪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中共江蘇省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根據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明確要求,提出“十三五”時期江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看蘇北,重點在蘇北,難點也在蘇北,沒有蘇北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全面小康。扎實推進蘇北全面小康建設,對于進一步提高江蘇區域均衡發展水平,確保全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建設“強富美高”的新江蘇具有決定性意義。
打贏蘇北全面小康建設決勝戰,必須認清蘇北發展面臨的形勢
進入“十二五”以來,全省上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把加快蘇北振興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中之重。經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蘇北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全面小康建設取得重大成就。一是綜合實力大幅提升。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十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564億元,是2010年的1.86倍,占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從2010年的21.3%提高到2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連跨3萬元、4萬元和5萬元三個大臺階,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近4000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多。二是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2015年二、三產業比重接近90%,比2010年提高2.5個百分點,初步形成了一產為基礎,二、三產業齊頭并進的新格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404億元,是2010年的2.5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1358.35億元,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服務業增加值達到7424億元,是2010年的2.16倍。三是發展動力活力明顯增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各類綜合改革試點全面推開,先后有十多項改革列入國家和省級試點。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對外開放不斷擴大。五年實際利用外資283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1366億美元,分別是“十一五”的1.7倍和2.3倍。四是城鄉面貌顯著改善,城鎮化率達到59.1%,五年提高7.3個百分點。區域性中心城市綜合功能日益增強,重點中心鎮建設成效明顯,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步伐加快。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一大批基礎設施重點項目相繼建成。五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15年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26349元和13841元,是2010年的1.6倍和1.8倍。22個省重點幫扶的經濟薄弱縣235.59萬低收入人口如期整體實現4000元脫貧目標。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城鄉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保險參保率均穩定在95%以上。“十二五”以來蘇北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十三五”時期,是蘇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階段。推進蘇北全面小康建設,既有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巨大挑戰。“一帶一路”、長三角區域發展一體化、江蘇沿海地區發展等國家戰略深入實施,江蘇區域發展新格局的加快構建,省委、省政府支持蘇北發展政策力度不斷加大,為推進蘇北全面小康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蘇北發展也面臨國際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區域競爭日趨激烈、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等嚴峻挑戰,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外部發展環境和內部發展動力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對蘇北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帶來巨大壓力。從蘇北自身看,其發展也面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總體不高,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2.6%,還有兩個省轄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產業發展層次較低,基本以重化工和傳統制造業為主,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偏低;城鎮化水平亟待提高,城鎮化率低于全省7.4個百分點,低于蘇南16.1個百分點;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人均鐵路里程數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高速公路網密度僅為蘇南平均水平的49%,而且建設標準普遍較低;科技和人才支撐作用不強,高端人才需求缺口較大,技術應用類人才缺乏,人才外流態勢嚴重;保障改善民生還有大量工作要做,2015年蘇北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蘇南的51.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654元,部分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必須充分認識蘇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把階段性目標和長遠目標結合起來,一步一個腳印地把蘇北全面小康建設推向前進。
打贏蘇北全面小康建設決勝戰,必須明確蘇北發展的目標任務
加快蘇北振興,推進全面小康建設,要緊緊圍繞“邁上新臺階、建設新江蘇”,全面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并自覺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積極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在強支撐、拓空間、重生態、補短板上下更大功夫。
突出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把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作為主攻方向,在全省“一中心”、“一基地”建設中找準定位,加快構建具有區域特色和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結構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促進新興產業快速成長。重點支持徐州裝備制造和新能源產業,連云港新醫藥和石化產業,淮安鹽化新材料和電子信息產業,鹽城汽車、環保和新能源產業,宿遷電子信息、輕工建材等產業發展。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培育物流、信息、科技、商貿等新業態,努力做優做強一批互聯網平臺企業,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穩定發展優質糧油棉業,積極發展設施園藝業、規模畜牧業和特色水產業,著力培育一批農業優勢特色產業。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進一步增強產業科技創新能力。
突出雙向開放,進一步拓展發展新空間。全面融入國家開放大局,進一步強化開放帶動,加快形成陸海統籌、東西雙向、對內對外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化裝備制造、能源資源加工、農業等領域的國際產能合作,擴大中醫藥、文化藝術、旅游等服務貿易出口。依托國際交通大通道,推進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中哈物流中轉基地、上合組織成員國出海基地等重點項目建設,推動企業與沿線國家合作共建境外產業園區。加快建設開放平臺載體,推進各類開發園區資源整合和功能提升,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大中韓鹽城產業園區、中日(連云港)生態科技產業園等國際合作園區建設力度。健全市場化運作機制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推動南北共建園區創新發展、高效發展和綠色發展。實施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增強對擴大開放的引領和支撐能力。進一步優化開放環境,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
突出綠色發展,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程,促進經濟持續增長、污染持續下降、生態持續改善。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嚴守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大力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持續增加生態產品供給。突出抓好重點領域節能,實行能源、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行業發展,全面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深入實施大氣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力加強化工園區環境綜合整治,積極開展土壤污染修復治理,扎實推進美好城鄉建設行動,進一步改善蘇北城鄉環境面貌。以開展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和綠色發展評估制度,推行環境污染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形成鮮明的政策導向。
突出民生優先,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加大民生投入,扎實辦好民生實事,著力拉長補齊民生短板,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蘇北人民。扎實推進居民收入倍增計劃,落實增收政策,拓寬增收渠道,確保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充分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深入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加快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步伐,推進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建立健全與蘇北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大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積極推進“健康蘇北”建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立健全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大力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落實各項脫貧政策措施,完善扶貧開發機制,著力推進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確保蘇北低收入人口與全省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打贏蘇北全面小康建設決勝戰,必須激發蘇北發展的動力活力
蘇北發展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改革創新的結果。加快蘇北振興,推進蘇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充分釋放改革紅利。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堅持以完善制度為切入點,加快推動有利于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的體制創新,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繼續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管理事項,進一步優化政府服務,提高政務效能。扎實推進財稅、金融、價格、土地等領域改革,全面落實國家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推進非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增強多層次供給能力,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
完善要素保障機制。加大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完善市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賦予蘇北地區更多機動財力。積極實施差別化土地管理政策,適度增加蘇北地區新增建設用地供應,對蘇北地區重大產業項目和南北產業轉移重點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和優先保障。引導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各類投資基金向蘇北地區傾斜,幫助蘇北地區利用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加快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有效防范金融風險。
支持重大改革試點。抓住各項綜合改革試點匯聚蘇北的難得機遇,支持和鼓勵蘇北各地推進一批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試點,加快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點經驗。扎實推進徐州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市、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和全國不動產統一登記試點城市建設。加快連云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節點城市、中哈物流中轉基地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出海基地建設。大力推進淮安國家首批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城市、全國首家臺資企業產業轉移集聚服務示范區建設。加快建設鹽城百萬畝灘涂綜合開發試驗區、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蘇滬合作試驗區。全面推進宿遷區域協調發展綜合改革和國家級扶貧開發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
打贏蘇北全面小康建設決勝戰,必須強化蘇北發展的組織領導
加快蘇北振興,事關江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是全省上下的共同責任。各地各部門必須增強全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更加凝心聚力,著力形成推動蘇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大合力。
進一步激發創新潛能。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最根本的要依靠蘇北自身的努力。蘇北各地要咬定全面小康建設目標不放松,始終保持創業創新創優的激情,堅定信心、搶抓機遇、開拓創新、主動作為。強化問題導向,深入研究蘇北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發現和解決可能發生的各類矛盾和風險。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機制,積極鼓勵思路創新、機制創新、政策創新和工作創新,為各級干部加快營造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氛圍。
進一步凝聚發展合力。省級機關有關部門應進一步明確工作職責,落實幫扶措施,繼續加大對蘇北的支持力度,特別是要加強對事關蘇北發展重大事項的統籌協調。蘇南地區要把推進經濟轉型升級與推動產業有序轉移結合起來,繼續在項目、資金、人才等方面支持蘇北發展。繼續選派優秀干部到蘇北掛職或任職。建立省級重大南北產業轉移項目協調機制,更好地推動南北新一輪項目有序轉移。
進一步狠抓工作落實。各地各部門要繼續轉變工作作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努力改進服務、解決問題。全面落實工作責任制,細化分解目標任務,確保工作到位、責任到位、落實到位,形成上下聯動、協調配合、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加大督查力度,強化行政問責,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力度,以“釘釘子”的韌勁,切實把各項工作舉措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