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確立了新坐標,指引了新航向。江陰作為全省、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和領頭羊,必須深刻領會和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緊緊圍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力建設“強富美高”新江陰的總目標,大力實施產業強市、創新驅動、改革開放、城鄉統籌、綠色發展、民生優先“六大戰略”,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促進各項事業取得新突破,再上新臺階。
大力實施產業強市戰略,著力實現轉型升級新突破
產業是經濟的命脈,是決定城市地位的關鍵因素。按照各級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要求,緊緊扭住產業發展這個龍頭,堅持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統籌存量與增量兩個方面,抓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兩條主線,促進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提升,全力確保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發展質效位居蘇南前列。
著力做強實體經濟。江陰強,強在實體經濟,強在工業經濟。支持大企業集團加強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通過國資合作、兼并重組、股權投資等形式,增強核心競爭力,培育一批千億級企業集團和本土跨國公司。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加快進行裝備更新、新品開發、信息化改造,打造一批擁有核心技術、成長性好的“小巨人”企業。認真落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切實降低企業負擔,進一步優化企業謀發展、快發展的良好環境。
著力優化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推進產業升級換代是一個地區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大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江陰五年行動計劃”,優化全市域生產力布局,推動產業集聚、企業集群發展。引導企業沉下心來專注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逐步實現智能化、服務化、高端化、綠色化生產制造。充分發揮骨干企業示范和重大產業項目帶動作用,牢牢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以企業強促進產業強,以產業強支撐經濟強,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著力擴大有效投入。無論是當前穩增長還是長期增后勁,項目都是主抓手、主動力。進一步創新項目招引模式,轉變招商思路,探索構建全球化招商新體制,努力實現人才、技術、資金、項目“打包引進”,推動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同頻共振”。搶抓“一帶一路”掀起的新一輪產業轉移和“中國制造2025”計劃帶來的新機遇,著力招引一批與現有產業相匹配的重大產業項目。推動招商選資從依靠優惠政策向營造更優的綜合環境轉變,完善項目推進機制,推動項目及早落地開工,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著力構筑區域發展新優勢
創新是產業發展的靈魂。面對區域競爭日趨激烈、發展動力加快轉換的新形勢,堅持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把創新貫穿于“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激發企業創新積極性和社會創新活力,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發展方式,使創新這個推動發展的主引擎釋放出更為強勁的動力。
加快建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推進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對全面提升江陰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高水平建設科技創新創業平臺,加快集聚一批具有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培育一批高成長性創新型企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充分發揮示范區政策資源優勢,輻射帶動各鎮街、園區的科技創新,推動人才、資金、技術等創新要素在全市域合理流動、優化配置、高效組合,形成全市域協同創新效應,全面提升江陰的區域創新能力。
持續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一個城市的后勁所在。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培育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集群。主動對接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布局要求,分區域、分領域建設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進程。鼓勵企業積極實施品牌戰略,強化創意設計、產品開發、質量管理,努力打造更多名牌產品。更大力度招引高層次人才,積極培育契合產業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不斷創新金融資本支撐體系。“江陰板塊”是江陰的一張靚麗名片,目前全市有36家上市公司、37只上市股票、26家新三板掛牌企業。充分發揮上市公司再融資功能,通過增發配股等途徑,加快企業新上項目、兼并重組、股權投資進程,努力實現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融合發展。加大后備企業上市力度,引導成熟企業加快股份制改造,實現股權或債權融資。積極創新資本業務模式和產品,引導信貸類、小貸類產品等進入平臺交易,加快推進資產證券化。積極推行“互聯網+金融”,大力培育互聯網眾籌平臺、私募股權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引導民間資本有序進入實體經濟。
大力實施改革開放戰略,著力增強持續發展新動能
作為改革開放30年全國18個典型地區之一,江陰過去的成功得益于改革開放,當前和今后的發展仍然要靠改革開放。當前尤其要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全面深化各項改革,不斷健全體制機制,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并重,加快經濟、城市、人才等各領域的國際化步伐,全面激發轉型提升新動能、構筑區域競爭新優勢。
深化各項體制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三集中三到位”,繼續清理規范中介服務項目,加強審批事項事中事后監管,進一步提高審批服務效率。積極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合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優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通過資本市場、債務重組等途徑,最大限度盤活存量生產資源,釋放新的生產力。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創新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方式,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實現鎮街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建設全覆蓋。
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江陰外貿依存度高,穩增長必須穩外貿。以綜合保稅區獲批為契機,主動接軌上海自貿區建設,不等不靠、先行先試,以開放倒逼改革,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引導企業融入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加大市場開拓力度,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加快外貿轉型升級步伐,提高外貿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品牌建設水平和產品科技含量,著力擴大江陰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支持本土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不斷拓展海外營銷網絡,提升江陰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擴大沿江港口優勢。搶抓“長江經濟帶”建設契機,充分發揮江陰城市濱江、口岸優良、腹地寬廣、兩岸聯動開發等優勢,加快提升沿江開放園區品質能級。大力整合岸線資源,有序推進重大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完善港口服務功能,提高長江岸線綜合利用水平,著力鞏固區域性江海樞紐港地位。切實增強沿江產業、港口碼頭的輻射集散功能,重點發展車船制造、裝備制造、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業和物流、倉儲、中央商務區等現代服務業,通過港口發展帶動城市開發開放。
大力實施城鄉統籌戰略,著力展現美麗宜居新面貌
城鄉一體化水平是區域綜合實力的象征、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志。緊緊圍繞“城市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目標,科學統籌城市建設和農村發展,持續優化市域空間布局、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加快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形成城鄉互動發展、相得益彰的和諧景象。
提升功能品質。持續推進城市重點片區開發,完善路網體系,優化景觀風貌,打造高品質商業綜合體,不斷提升城市品質能級。圍繞“對內暢通、對外聯通”的目標,全力推進城際鐵路、快速道路、高等級航道等交通重點工程建設,打造現代化綜合性交通體系。加快建設垃圾發電廠、備用水源地、污水主管網等公用事業項目,進一步完善公交、供水、供氣、水利等城鄉基礎配套。控制主城區開發節奏,完善拆遷征收政策,探索多元化靈活安置,打通安置房、保障房和商品房轉換通道,有效降低商品房庫存率。
深化綜合管理。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加強職能部門協調配合,強化鎮村、社區管理職責,切實提高城市管理各個系統的運行效能。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扎實推進老小區、城中村等改造治理,健全城區停車、戶外廣告、建筑垃圾等管理機制,依法處置私搭亂建違規違章行為,著力打造精細有序的市容環境。深化物業屬地管理機制,推行物業標準化服務,提升小區物業管理水平。完善數字城管等平臺建設,提升智慧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群眾對城市管理的參與度和滿意率。
推進城鄉一體。以推進“六個一體化”為重點,統籌城鄉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積極構建更合理的鎮村體系、空間布局、功能配套。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先導示范鎮建設,通過項目示范、以點帶面,加快打造一批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的產業強鎮、商貿重鎮和旅游名鎮。加快推進新型社區和美麗村莊規劃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服務網絡,科學引導農村居民向城鎮及重點村、特色村集中,促進農村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村容村貌。
大力實施綠色發展戰略,著力推動生態環境新改善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重要追求。江陰經濟體量大、自然資源少、環境容量小,綠色發展尤為迫切,必須從生產和生活兩頭入手、治理和保護兩手齊抓、約束和激勵兩端發力,大力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生態治理結構,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加強源頭管控。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努力實現環境質量和產出效益“雙提升”。加快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經濟,大力推進化工、電力、印染等高能耗行業節能降耗,嚴控燃煤消費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扎實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引導企業用新裝備、新工藝、新技術進行改造提升,從源頭防治、過程控制中減少能源消耗、污染排放。高效利用資源,深入開展建筑、照明等領域節能工作,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集約發展水平。
加強環境治理。堅決落實國家、省市“大氣十條”“水十條”等剛性要求,繼續推進熱電企業整合,加大重點電廠超低排放改造、燃煤鍋爐淘汰、機動車尾氣及揚塵防治力度,穩步提升大氣環境質量。大力實施全市污水廠網一體化整合,加快城區控源截污改造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深入推進城鄉黑臭河道、畜禽養殖污染等綜合整治,確保區域水質大幅改善。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推進固體廢物、污泥等規范處置和綜合利用,著力提升全市垃圾處置能力。
加強生態保護。嚴格落實生態補償、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等制度,深化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環保體制改革,不斷提高依法保護環境的能力。大力實施綠化美化、山體復綠、濕地保護等生態環境修復工程,著力構建城市綠色生態屏障。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環境建設、保護和管理工作,努力實現城鄉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強化紅線剛性執行和嚴格管控,健全環境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機制,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
大力實施民生優先戰略,著力開創社會和諧新局面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收入水平提高,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內容更豐富、要求更高。堅持把民生需求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導向,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做到生活水平與發展水平同步提升、民生改善與經濟增長同步協調,讓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中不斷增強獲得感、提高滿意度。
促進群眾持續增收。堅持把促進富民增收作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進一步創新富民增收機制,不斷提升群眾生活水平。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著力做好高校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被征地農民等群體就業工作,確保城鄉居民充分就業、穩定就業。大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一步落實工商注冊便利化舉措,幫扶更多群眾自主創業,不斷提高群眾經營性收入。高度關注農村致富、農民增收,推進村級經濟股份制改革,扎實開展經濟薄弱村精準扶貧工作,努力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解決群眾的后顧之憂。牢牢守住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基本權益這一底線,加大對困難弱勢群體的幫扶救助,保障城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建立健全保障待遇長效增長機制,促進各類保障對象應保盡保,確保社會保障水平與江陰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提升。
協調社會事業發展。扎實推進高水平省教育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優化城鄉學校布局,不斷提升教學水平,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深入推進醫聯體建設,加快實施醫療衛生重點工程,不斷完善基層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切實改善群眾看病就醫條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加快構建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不斷提高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水平。加大公共文化服務載體建設和開放力度,繼續開展各類文化惠民活動,大力發展群眾體育,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