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艷
【摘 要】伴隨國內的素質教育在不斷改革與深入,其小學的語文教育也被賦予上全新的任務,在教學中設計出具有多元化的目標,促進學生們能夠在多方面實現發展,并構建出新的教學與課堂模式,旨意在素質教育方面提升教學總水平,彰顯出對現今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重視程度。因此,文章從提升素質教育的水平方面重點展開研究。
【關鍵詞】重視;小學語文教學;提高;素質教育水平;研究
在小學課程體系之中語文是最基礎的一門學科,在教材設置上、課程標準化的要求之上,全面貫穿了素質教育整個落實時期,故在素質教育實施中肩負著重責。教師只有在其語文的教學中不斷進行挖掘,與實施系統化的訓練,才能培養學生掌控與運用其語文相關知識綜合能力,并以此提升他們在學習中綜合素質與教育總水平。
一、提升學生在人文方面的素養
在語文課程的新標準修訂之后,更應傳承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尤其是在教學方面,不能丟棄一些好的傳統方法。在重視培養學生們思維能力之時,也要提升基礎知識與技能訓練的重視度,旨意實現求實與求活。在語文課堂中令學生感知文字帶來的美麗,整合其學習文字的技巧。需要借用優質的語言進行表述,將言語作品進行外化,逐漸形成了獨立去聽說讀寫等多種能力。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不能將文章分解的過于零散,教師不應替代學生對文章作出理解。因此,教師務必要對教材進行鉆研,感悟語文教材所蘊含的人文教育與內涵,利用文章高尚的人物精神或品格去感染學生,提升他們在人文方面的素養。
二、培養學生對審美形成正確觀念
詩歌在語文中富有一定的意境,散文則句式比較優美且具有韻味,而記敘文不僅有深意還有清晰的描述。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之中要善于去對學生進行引導,提升學生們對文字的感悟力與審美力。例如:《鳥的天堂》在文章中,“堆”運用的比較生動,能夠形象描寫出樹葉具有的形態;“明亮”則運用得比較精彩,能夠將景色繪制得更加形象。這些詞語的運用學生應該更深入的進行鉆研與體會,令學生能夠感知到自然、語言類文字具有的美。例如:《桂林山水》應用了傳神的詞語,更講究句式的工整與參差,在其描繪山與水的段落之時,巧妙運用了相對工整與完美的排比句,在閱讀中比較瑯瑯上口。山的“奇、秀、險”、水的“靜、清、綠”等特征描繪得更為形象與生動,學習該文章之時,令學生回味著優美的韻味以及享受著美景的舒暢情懷。
三、激發學生進行情感的體驗
語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真實進入至描繪的情景,并感受其作者創作之時寄托的思想與感情,以便和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感情上達到了親情與生情的體會目的。其教師在實施閱讀的教學之中應該重視對學生獨特性的理解與感受,進而在心靈、情感上能夠共鳴,在思想上獲得啟發。例如:《麻雀》這一篇文章主要是歌頌了愛的偉大,而《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則突出了其小村莊前后的景色變化,主要是在課堂上講述環保的重要性,而《三個兒子》主要是讓教師重視引導學生對家中或社會中的長輩尊愛。另外,教師可通過作品創設情境,進而喚起他們對作品的情感,再現其文章的具體內容,由局外至局內轉變了角色,指引他們去探尋作者進行創作的情感與心路歷程,能夠發現并欣賞各作品中蘊藏真實的情感。例如:《從現在開始》這一篇文章,教師就可創設出情景,改變成課本劇,令學生更好的扮演其中角色,而后獲取情感的體驗,并知曉尊敬他人的重要性。
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現今小學語文的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了,應該著眼于對學生自覺能力的培養,令學生在語文閱讀和實踐之中能夠進行獨立性思考,掌握讀書的技巧。這充分說明在語文的教學之中,其實閱讀享有重要的地位,年級較低的學生應該注意改掉在閱讀中較慢的語速,多閱讀一些帶有益處的文科類書籍,通過閱讀拓展自我語文視野,令知識體系實現豐富,學習別人在協作中的技巧,并積累其中好的詞句,將其運用至自我寫作之中。在語文學習之中預習比較重要,更是其閱讀教學的實施關鍵環節,它是教師在講課之前進行學習的重要階段,優勢在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學習習慣,同時激發他們在學習中的興趣。要想實現高效的閱讀,就應該先對課文進行閱讀,若學生在閱讀實現過程之中將難以理解之處記錄下來,則可作為課堂上重點聽講的內容;而后就是在課后做好練習,在日常練習中能夠彰顯出預習的有效性,尤其是課后預留的作業題,例如:“做一做”、“練一練”,令練習更加有效。
五、總結
小學語文在教學實施中,教師務必要徹底運用語文教材在教學中的鮮明特征,進而激發起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對學生掌握的語文知識進行潛能的挖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培養他們在實踐中的綜合能力與素質,有利于促使他們實現主體化的發展,直接有效提升了他們在語文教育中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牟景文.淺談趣味性教學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10).
[2]九木草.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