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桂才
【摘 要】古詩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教材中古詩詞都占據著一定的比重。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元曲,古詩詞用它獨特的韻味在中華文化中熠熠生輝。然而由于在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廣大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并不高,對古詩詞中所表現的情感和深意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過于追求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培養學生喜愛傳統文化、喜愛古詩詞的興趣。本文希望通過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讓學生愛上古詩詞。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意境
0 引言
古詩詞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與一般的課文不同,古詩詞用簡短的文字表達出了多樣的情感和豐富的意境,代表了我國傳統文化特有的魅力[1]。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因為我國還處在應試教育階段,教師過多的注重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理解詩詞感情和意境的培養,導致學生對古詩詞學習失去了興趣,本文希望通過分析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
1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1.1忽視學生對詩詞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我國還處于應試教育階段,教師教學的重點更多放在考綱要求上,往往會忽視讓學生更好的去理解詩詞的意境和情感,大多只是講述一些字面上的基本內容,學生聽起來枯燥乏味很難對古詩詞產生興趣。而且初中語文考試中主要考察詩詞的默寫,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更注重考察學生對詩詞的背誦和默寫,而不是對詩詞的理解。
1.2教師自身文學素養不夠
現在教師教學隊伍中,很多教師都是剛剛畢業的年輕教師,在這些年輕教師中很多人自身對于古詩詞和中國傳統文化都不是特別了解。所以這些教師在教學中很難為學生講授古詩詞的真正含義和相關意境,更不能為學生補充一些拓展知識,不利于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
1.3教學形式枯燥乏味
教師在講解古詩詞時往往只是領學生讀一遍詩詞,然后再讓學生自己讀,為學生講解每句話的意思,課后讓學生背誦詩句。學生自己很難體會到詩詞中包含的真正含義和情感,還會因為老師經常要考察古詩詞的背誦和默寫對古詩詞產生厭惡。教學形式的枯燥乏味十分不利于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
2 針對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2.1培養學生對詩詞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古詩詞中往往表達了很多的情感或表述了場景、故事。例如《木蘭詩》描述的就是一個很完整的故事詳細的介紹了木蘭替父從軍的過程[2],和木蘭在從軍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恢復女兒身之后的狀態,描寫得非常細致,充分表達了木蘭身為女子但是孝敬父親,保家衛國不輸男子的氣概。比如《長歌行》中勸誡人們在年輕的時候要好好努力不要等到老了白白傷悲。這些古詩詞或抒發情感,或描繪了美景[3]。有人憂國憂民,也有人豪言壯志,有人凄涼傷懷,也有人兒女情長。一句句詩詞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個不一樣的故事,讓我們體會不同的情感,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更加注重讓學生體會詩詞的情感和意境,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詩詞的美,讓學生發自內心的被古詩詞,產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
2.2定期對教師培訓考核
因為目前很多教師的文學素養比較缺乏,所以在授課時很可能教師自己對詩詞的意境和情感理解的都不是十分透徹。所以在招聘新教師的時候要重點考察教師對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和教師的文學素養。同時要對在職教師進行定期的培訓和考核,保證在職教師的文學素養不斷增加,更有利于對詩詞的理解,方便今后教授課程。
2.3采用更豐富的教學形式
在課堂教學中,要豐富教學形式,不能只是單純枯燥的講授,很難引起學生的參與和興趣。要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用自己體會出的意境和情感去朗讀詩詞,也可以定期舉辦詩歌朗誦比賽和詩歌背誦比賽,通過競賽的方式讓學生產生對詩詞的興趣。也可以根據不同的詩歌布置課后命題作文。
3 結束語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之一,有著豐富的內容和形式,是古人抒發感情的重要手段。隨著時代背景的變化古詩詞的內容也在不斷的豐富和變化,在古詩詞的學習中不僅要學習古人的文采,也要學習古人的廣闊胸襟和保衛國家的情懷。目前的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比較忽視對學生興趣的激發,教學形式枯燥乏味,自身的文學素養也存在欠缺。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更加注意讓學生理解詩詞描繪的意境和表達的真實情感,將學生帶入詩詞中描繪的情景中去。同時要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可以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詞來體會詩詞情感,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詩歌意境布置命題作文。同時也要注意在招聘中對教師文學素養的考察,同時要對在職教師進行定期的培訓和考核,保證教師的文學素養不斷豐富,更好的教學。古詩詞擁有著獨特的魅力,應該通過正確的教學讓學生燃起學習古詩詞的熱情,喜歡古詩詞。
參考文獻:
[1]易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問題、對策及創新實踐》[J].新課程,2011,(07).
[2]孫琴.《對如何有效開展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反思》[J].現代語文:中旬.教學研究,2011(8).
[3]王貴勇.《淺談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6).